作者——苏木zzz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朝吟风雅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暮唱赋比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回到华夏文明的源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让我们从诗经开始。</b></p> 《国风 · 郑风 · 溱洧zhēn wěi》 <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溱与洧,方涣涣兮。</span><br></h1><div>士与女,方秉蕑<font color="#ed2308">(jiān)</font>兮。<br>女曰观乎?</div><div>士曰既且<font color="#ed2308">(cù)</font>,且<font color="#ed2308">(qiě)</font> 往观乎?<br>洧之外,洵<font color="#ed2308">(xún)</font> 吁<font color="#ed2308">(xū) </font>且乐。<br>维士与女,伊<font color="#ed2308">(yī)</font> 其 相 谑<font color="#ed2308">(xuè)</font>,</div><div>赠之以勺药。</div><div><br>溱与洧,浏其清矣。<br>士与女,殷其盈矣。<br>女曰观乎?</div><div>士曰既且<font color="#ed2308">(cù)</font>,且<font color="#ed2308">(qiě)</font>往观乎?<br>洧之外,洵<font color="#ed2308">(xún)</font> 吁<font color="#ed2308">(xū)</font> 且乐。<br>维士与女,伊<font color="#ed2308">(yī)</font> 其将谑<font color="#ed2308">(xuè)</font>,</div><div>赠之以勺药。</div> <p class="ql-block">古文翻译:</p> <p class="ql-block">溱水洧水长又长,</p><p class="ql-block">河水流淌向远方。</p><p class="ql-block">男男女女城外游,</p><p class="ql-block">手拿蕑草求吉祥。</p><p class="ql-block">女孩儿说咱们去看看?</p><p class="ql-block">男孩儿说我已去一趟,</p><p class="ql-block">再去一趟又何妨!</p><p class="ql-block">洧水对岸好地方,</p><p class="ql-block">地方热闹又宽敞。</p><p class="ql-block">男女结伴一起逛,</p><p class="ql-block">相互戏谑喜洋洋</p><p class="ql-block">赠朵芍药毋相忘。</p> <h3><font color="#333333">溱水洧水长又长,<br></font><font color="#333333">河水洋洋真清亮。<br></font><font color="#333333"> 男男女女城外游,<br></font><font color="#333333">游人如织闹嚷嚷。<br></font><font color="#333333">女孩儿说咱们去看看?<br></font><font color="#333333">男孩儿说我已去一趟, <br></font><font color="#333333">再去一趟又何妨!<br></font><font color="#333333">洧水对岸好地方,<br></font><font color="#333333">地方热闹又宽敞。<br></font><font color="#333333"> 男女结伴一起逛,<br></font><font color="#333333">相互戏谑喜洋洋,<br></font><font color="#333333"> 赠朵芍药表情长。</font></h3>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font color="#ed2308">(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font>约500年的诗歌。涵盖黄河流域,直至江汉流域。所谓风就是民风、民歌。这首《郑风·溱洧》就是郑国的民歌。 <font color="#333333"> 郑国,是西周王室的诸侯国。公元前774年,郑桓公把郑国从今天的陕西榆林迁至今天的河南,建都于河南新郑。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400年的光阴,郑国在当时以及后来历史上的地位都很重要。郑国曾是春秋初期第一个强势起来并称霸诸侯的强国。被誉为千乘</font><font color="#ed2308">(shèng)</font><font color="#333333">之国、春秋小霸。以经济发达、法制健全、政治民主和诗乐文化享誉后世,是中国法制和法家思想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文学方面诗经中的郑风开启了中国文学歌颂爱情的先河。而且在诗经中《郑风》收集到的民歌最多,共二十一首,《郑风·溱洧》就是其最后的第二十一首。</font><br> <div><br><div> 溱水洧水是当时郑国的两大河流,溱水发源于现在的河南密县东北圣水峪,洧水发源于河南登封县的阳城山,两条河在密县汇合,称双洎<font color="#ed2308">(jì)</font>河。诗经中的这首《郑风.溱洧》,就是在溱水洧水河畔,举行的一场大型的相亲集会。根据诗中提到的蕳<font color="#ed2308">(jiān)</font>花<font color="#ed2308">(属菊科兰。现代兰花属兰科兰)</font>和芍药,推断这个相亲会的时间应该是春天,很可能就是那个远古就有的节日“上巳 [sì]节”,也就是后来所称的“三月三”。</div><div><font color="#333333"> 上巳节曾经是汉民族最重要的六个古老节日之一。</font><br></div></div> 2008年河南省新郑市人民政府立碑 <p class="ql-block"> 说到上巳,先来谈谈天干地支纪年法,简称干支纪年法。</p><p class="ql-block">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br> 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为申酉戊亥<br></p><p class="ql-block"> 以天干地支搭配纪年,循环一周正好是60年。叫一个甲子。<br> 以地支纪月,正好12地支对应12个月。“斗指寅为春正”(北斗星的柄指向寅为春正月)。就是说以地支第三位寅为正月,一年的开端。<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远古的夏代我们的祖先,就使用干支纪年法,后朝后代一直沿用,只是在岁首(正月)的月建不同,这是因为中国先秦(秦之前历代的统称)素有”改正溯“的传统,为了明确自己的正统性,权威性,历法在每一个朝代都会适应皇权的需求,一经改朝换代,就要重修历法,皇帝以颁布法令的形式决定岁首。</p><p class="ql-block"> 所以, 夏以建寅为正,与现在的农历1月相同。殷商以建丑为正,相当于现在的12月。周以建子为正,相当于现在的11月。秦以建亥为正,相当于现在的10月。东汉初又改回夏历以建寅为正,章汉帝时以政府命令在全国推行统一的干支纪年。而且创立了帝王在位年号,改变了自古改朝换代就改变纪年月建的方式。至此中国传统历汉历即夏历,所采用的干支纪年法以统一的,固定的形式传承千载,并一直延续至今从未出现过混乱。所以汉历也称为夏历,现在叫农历。干支纪年法涉及到历史,政治、军事、经术,医学、文学、天文地理等广泛领域。可以说,就像阿拉伯数字对整个自然学科的影响一样,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奠基石。<br></p> 夏历的纪年法是很科学的阴阳合历,是农业,渔业活动的指南。直到1970年才正式改名农历。 夏历和现在的农历之间有个唯一的区别就是,夏历是以立春之时为岁首开始纪年,也就是立春即春节,新的一年开端。而12个月份之间也要以严格的24节气的节点为分界点<font color="#ed2308">(精确到时、分)</font><font color="#333333">。两者</font>一个精确一个方便。 <div><div><div> 按夏历地支纪月,是从地支的第三位寅开始排序,“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 。就是寅为正<font color="#ed2308">(zhēng)</font>月、卯为二月、辰为三月。《说文解字.辰部》“辰,震也。三月,阳气动,雷电震,民农事也”。夏历的三月是从清明到立夏,也叫暮春。<br><br> 按地支纪日,十二地支每12天就有一个轮回, “上巳 ” [sì]:就是辰三月中第一个出现“巳”的日子,因此叫“上巳”。"上巳"一词最早收录在汉初的文献。</div><div> “ 上巳 ”计时九点至十一点。十二属相对应蛇。<br></div></div></div><div> 插入一个小知识。”小时“辛亥革命后,1912年</div><div>中国引进了西方的公历。因为先入为主的时辰的概念是一个时辰是一天的十二分之一,<font color="#ed2308">而公历的计时</font>单位<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是一天的 二十四分之一, 国人就把公历的计时单位叫小时。</span></div> <h5></h5><h3> <b style="color: inherit;">上巳节</b><span style="color: inherit;">历代都有很多的记载,大致的意思基本相同:</span></h3><h3><font color="#333333"> 一、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巫术活动。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斋戒,斋戒须沐浴,兰草香气袭人被当作灵物,用来与神灵沟通。所以最好的沐浴方式是"兰汤沐浴"。</font><font color="#333333">这种习俗远在殷周时就已形成, 在周朝还专门设置了女巫之职主持祭礼。《周礼<b>·</b>春官<b>·</b>女巫》规定:“女巫掌岁时</font><font color="#ed2308">(每年)</font><font color="#333333">祓</font><font color="#ed2308">[fú]</font><font color="#333333">除衅</font><font color="#ed2308">(xìn)</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浴。”女巫掌管每年在一定时节举行祓祭除邪,以及用香草煮水沐浴的事。</span></h3><h3><font color="#333333"> 二、 祓 禊</font><font color="#ed2308"> [fú] [ xì]</font><font color="#333333">: 祓禊是古代汉族民俗。《宋书 </font><b>· </b>礼志二》曰:“郑国之俗,三月上巳,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不祥。”就是说在夏历上巳日这一天,众人手持兰草在水边举行祓禊祭礼,以驱邪辟瘟。</h3><h3><font color="#333333"> 区别在于兰汤沐浴是个人行为</font><font color="#ed2308">(贵族阶层)</font><font color="#333333">,多在室内,并可随时实施;祓禊</font><font color="#ed2308">[fú] [ xì]</font><font color="#333333">则是集体活动,必在河滨,并须定</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时举行。</span></h3><h3> <font color="#333333"> 祓为除;禊为洁。</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祓禊,起源于早期阴阳八卦之类的学说:就是要在某个月的“除”日</font><font color="#ed2308">(宜除)</font><font color="#333333">举行祓禊祭礼,可以扫除恶煞、去旧迎新。每年有三十四个除日之多。但禊事多在春、秋的除日举行,</font><font color="#ed2308">(下巳日在农历七月十四举办秋禊)</font><font color="#333333">一个是因为气候温良,二也是春种、秋收之际,此时祈求具有实际意义。“三月建辰,除在巳日。”</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后汉书·礼仪志》"是月</font><font color="#ed2308">(三月)</font><font color="#333333">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font>濯<font color="#ed2308">(zhuó)</font>祓除,去宿垢,为大洁"。古人相信春日万物复苏,以流水洗濯可以防病疗病。而且冬去春来,人们又急着去洗越冬后的第一次澡,祓禊就是通过自洁而消弭致病因素的仪式。</h3><h3><font color="#333333"> 汉代《风俗通义·祀典·禊》又曰: "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临。。于是三月上巳日就是最好的祓禊日了,有现代学者认为,古人春季驱邪祛瘟的卫生保健古俗,是祓禊的原初意义。把祓禊定在上巳日这一天,既顺天时也合人意,天人合一。</font></h3><h3><font color="#333333"> 古人的节日最初的本意都是驱邪祈福。上巳节就是从这些习俗演化而来的。汉以前上巳节为赶节气不固定,魏晋以后,为了方便统一,上巳节就明确固定为夏历三月初三,所以又称为"重三"或者是"三月三"。</font><font color="#ed2308">(2021年的三月三在四月十四日)。</font><font color="#333333">与它相对应的还有一个节日是什么节你知道吗?那就是九九重阳节。有意思吧。日期上的对应,</font>一个在暮春,一个在暮秋,踏青和辞青也进入了高潮。就是节日的主角也对应,一个是春天蓬勃向上的年轻人,一个是秋日硕果累累的老年人。我们的古人寓意深远。</h3><h3> </h3> 上巳节,共有三个重要内容:祭祖、祓禊、祝生殖。远古的人们用一个节日就想到了先人,顾及到了今人,承泽了后人。 农历三月初三是轩辕黄帝的诞辰。黄帝与炎帝都是华夏民族的始祖。经过阪泉之战,两个部落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族。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这一天华夏族都要到水边祭奠拜谒黄帝和先祖们。有史称轩辕黄帝生长于姬水边<font color="#ed2308">(古姬水在今河南新郑。传说干支纪年法就是黄帝创造的)</font> 祭祖之后人们又给上巳节,赋予了一项最重要的任务——承前继后。让民族的血脉延续下去,自古至今这都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使命。让我们来看看,“巳”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演变吧:<div> 《说文解字。巳部》:<br><br></div> “巳”很像在胎包中生长的小儿吧 。它最初的本义就是胎儿。它也是表示一种求子之祭,引申指后嗣。 祓禊之礼,除了洗濯去垢,消除不祥之外,祓禊还有祈求生育之意。相传商部族<font color="#ed2308">(商朝的先世)</font>的始祖契<font color="#ed2308">(xiè)</font>就是其母祓禊后所生。《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契<font color="#ed2308">(xiè)</font>,母曰简狄,有娀<font color="#ed2308">(sōng)</font>氏之女,为帝喾<font color="#ed2308">(kù,五帝之一)</font>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font color="#ed2308">(xiè)</font>。"后世甚至尊简狄为生育之神。商朝600年,简狄至少被咏颂了600年。<br> <div> <br> </div> 在上巳这一天,傍水祓禊,持兰草沐浴是妇女祈孕的信仰行为,水是神秘的感生物质,妇人临河不仅洗去冬日的尘垢,同时也祈盼触水感孕而得子。这种原始的近水祝殖信仰,也是上巳日祓禊风俗的缘由之一。 所以上巳节也是青年男女相会,寻找爱慕之情的"情人节"。而且上巳节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官方法定的情人节,记载于《诗经》中,比西方情人节早了1000年。根据《周礼。地官》记载,“以仲春之月。令合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以礼法的名义命令和鼓励青年男女在春天进行约会,甚至私奔都是合法的。如果谁要是在这个季节不去相亲,不去约会,那是要受到处罚的。 但是这与我们所知道的“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教条好像相悖,这是因为这时孔子还没有出生,封建礼教还没有形成。而且对于古时的生产方式而言,生产、打仗都需要人。就现在高科技时代来说,我们也感觉到了,人口众多给我们这个民族带来的强大优势,它不仅是生产力和消费力,而且人多势众这是最朴素的道理。我们的祖先预卜先知,在民族萌芽之时就奠定了我们民族强大的后续能力。 <br> 有了这样官方规定的情人节,广大青年喜大普奔。3月相亲谈恋爱,正月甚至是腊月,就是收获的季节了。<br> 现在,让我们回到诗经《溱洧》这个盛大的集会,看看那里的盛况:<br> 阳春三月,郑国附近的溱水洧水之畔,春意盎然,鲜花盛开。隆重的祭祖仪式之后,人们三三两两结伴下河祓禊。诗中说,“士与女,殷其盈兮”,少男少女熙熙攘攘,不可胜数,他们互相开着玩笑互赠鲜花。年轻的“士与女”,他们沐浴着大自然的春天,怀揣着爱情的春天,呢喃私语俏皮调笑,用他们手中的芍药、蕳草,传递着情的象征,爱的信息。对于她们来说这个节日是她们最高兴的一天,也是最重要的一天。于是在溱洧之滨踏青的人们,有的身佩兰草,有的手捧芍药,撒一路芬芳,播一春诗意。当时的歌手满怀爱心和激情,讴歌了这个春天的节日,记下了人们的欢娱,赞美了纯真的爱情。连今天的我们都可以听到他们的欢歌和笑语。<br> <br> 溱与洧,方涣涣兮 ....... <div> 溱与洧,浏其清矣 ....... </div><div><br> <div><div> 溱水洧水长又长,</div><div> 河水流淌向远方。 .......</div><div> 溱水洧水长又长,</div><div> 河水洋洋真清亮。 .......</div><div><br> 一首古诗,带我们回到了远古时期那个盛大的节日,让我们追踪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中的一丝轨迹:<br> 从甲骨文到商周,从一个简单的象形字符形成一个内涵丰富的祭礼,又发展为一个盛大的节日。远古的先民们以万物有灵和自然崇拜的思想,满怀祈求上天驱邪纳福最原始的愿望<font color="#333333">。</font><br> 到了春秋时代上巳节已在中原大地盛行开来。《论语》中孔子要学生们言志,曾皙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font color="#ed2308">(到沂水洗个澡)</font>,风乎舞雩<font color="#ed2308">(yú)(到舞雩台吹吹风)</font>,咏而归<font color="#ed2308">(一路唱着歌走回来)</font>。”孔子点头赞成。因为曾皙用祓禊祭礼,形象的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孔子“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而这正是孔子追求的治国理想。<br> 汉朝时上巳节就成为了官民同浴同乐的节庆日了。《后汉书》曰,“是月<font color="#ed2308">(三月)</font>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 阳春三月,官和民都走出家门,集于水边,以流水净身,让灾厄与疾病随水一同流去。一片欢乐祥和的盛世景象。<br> <br> </div></div></div> 《晋书。礼志下》曰:“汉仪<font color="#ed2308">(汉朝将禊礼做为祀典)</font>,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洗濯祓除宿垢。而自魏以后,但用三日<font color="#ed2308">(固定在三月三日)</font>,不以上巳也<font color="#ed2308">(不一定在上巳日)</font>。晋中朝公卿以下至于庶人,皆禊洛水之侧。则自汉至晋,于每年三月三日修禊事,成举国通行风俗”。<br> 魏晋时期的文化风尚,崇尚自然、纵情山水。上巳节祓除的意义大为减弱,而迎春赏游之意越发浓郁。西晋《夏仲御别传》形容上巳时的洛阳"男则朱服耀路,女则锦绮粲烂"。这个时期的人们,将椒酒洒在柔绿的草地上,倒进河流中,还保留着一些远古时期的消除百病的希冀。<br> 而且就是在魏晋时期上巳节又派生出了一项重要习俗——修禊,即曲水流觞,“成举国通行风俗。”曲水的“曲”,因为不直象征邪。“修禊”,表明修洁净身,古代文人将这个寓意超脱为诗意雅趣,杯随曲水、吟诗饮酒。<br> 王羲之大名鼎鼎的《兰亭集序》就是记叙了史上最大的一次“修禊”活动,王公贵族、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多达四十一人。汇集了37首绝佳好诗,最重要的是诞生了“天下第一行书”。有了书圣的风雅前例,三月三更成了骚人墨客附庸风雅的好机会,此后描写三月三盛况的诗篇更是数不胜数。<br> 唐朝更是一个开放浪漫的朝代,国富民安,上巳节达到了顶峰。《唐会要》记载:“每年上巳、重阳日,如有百官宴会,宜每节赐钱五百十贯文,令度支支给”。 “度支”,掌管全国的财赋的统计与调配。这意味着,上巳节等宴会可以用公款开支。皇帝在上巳节时,经常组织政府行为的郊游和宴饮,因此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曲江宴”。中唐诗人白居易在《三月三日谢恩曲江宴会状》一文中详细记载了节日的盛况。在官府的推动下,三月三成为唐朝盛大的节日之一,原来含有宗教意义的隆重节日,在唐朝完全变成了全民娱乐的狂欢节。宋吴自牧在《梦梁录·卷二》中写道:"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说的就是上巳当日,长安城内男女老少盛服而出,在曲江畔宴饮、郊游的景象。文人禊饮、百姓春游踏青、朋友临水宴饮、年轻人相会、王公贵族就兴起了泡温泉。各种活动应有尽有,从中也可以看出唐朝社会的昌盛景象。杜甫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描写的就是安史之乱前夕,长安城内上巳节依旧是美女如云,华服闪耀。<br><br>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是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 唐朝把上巳节拱至到了顶峰,<font color="#333333">但是消失的原因大概也在于此。上巳节的重要活动之一祭祀,在唐朝的全民娱乐中消失了,而到了宋朝它的另一个重要活动的基础也彻底动摇了。</font><div> 宋朝,理学盛行,礼教森严。《郑风.溱洧》就有后世的道学家污为“淫诗”,被禁止。三月三的情人节风俗在封建礼教的眼里更是“刺乱也”,上巳节特色节俗的流失,导致上巳节这一远古习俗,在中国文化中渐渐衰微。<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 同时上巳节的消失,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老百姓去繁就简的文化认同,传统节日的自我调整,比如上巳节、清明节、寒食节的功能分合;</div><div> 另外一个让上巳节消失的原因,就是如此盛大的节日需要耗费时间、人力、财力。时局动荡,战争频繁,国力衰竭,宋朝的朝廷、老百姓都难以承担。</div><div> 宋代后期,上巳节在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的中原和北方销声匿迹,不见于官方文献记载。<br><div> 但在民间和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三月三的风俗依旧,台湾、福建、云南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还保留着过“三月三”的传统。现在大家所熟悉的那首著名的云南民歌《蝴蝶泉边》“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应该就是体现着上巳节的遗风。时至今日三月三还是广西自治区的公共假日。傣族的泼水节也有很明显的上巳节的影子。</div></div></div> 如今2018年,共青团中央又将传统的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设定为“中国华服日”,以追根溯源,弘扬传统,继承文化<br><br> <font color="#ed2308"> (中国华服日的活动标识被设计为"交领右衽",它是华服的重要像征。这意味着汉族像其他55个少数民族一样,传统服饰得到了官方的肯定。)</font> 2020年3月26日晚,由共青团等主办了《第三届中国华服日》线上晚会。本次活动以"与子同袍,共克时艰"为主题,用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盛典来弘扬民族精神,为全国抗击疫情的人们凝聚力量。200多位年轻人身穿各式华服,为国人带来了一部盛世华章。<br><br> 每一个古老的节日,都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古老美丽的上巳节历时千余年<font color="#ed2308">(约1600多年)</font>,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民族发展的画卷。它集祭祖日、亲水节、情人节、求子节、诗歌节、书法节于一身,丰富的节俗活动,雅俗共赏, 孕育了大量的民族文化精粹,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价值、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首古诗,让我们知道了一个古老美丽的节日;一个节日让我们触摸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缕血脉。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不断,血脉不乱。古老的文化传承出的生命力,至今还在滋养着我们这个泱泱中华民族。<div> 公元后的2000多年,中华民族的又一个盛世到了。</div><div> 盛世的又一个春天到了,让我们穿上漂亮的春装,和着家人与朋友,带上可爱的孩子们,沐浴着春光,吹拂着春风,在溪流里戏水,在旷野里放歌。<font color="#ed2308">(《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font></div> 溱与洧,方涣涣兮 .......<div> 溱与洧,浏其清矣 .......<br><div> </div><div><br></div><div> 溱水洧水长又长,</div><div> 河水流淌向远方。 .......<br> 溱水洧水长又长,</div><div> 河水洋洋真清亮。.......<br></div></div> <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font color="#ed2308"><b><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朝吟风雅颂,暮唱赋比兴。<br>回到华夏文明的源头,<br>让我们从诗经开始。</b></font> <h1> <b> 苏木 zzz</b><div> 2021.02.20</div></h1> 后记<br> 本来是随便翻读一篇古诗,但是又被这首古诗后面隐藏的层层叠叠的文化信息所吸引。忍不住想把它整理记录下来,并愿意与有兴趣的朋友切磋商榷。如果形成白纸黑字,这可就要仔细了,查资料翻典籍,连民国小学的课本《澄衷蒙学堂》我都翻了。只是为了不要误导看到这篇文字的读者朋友。限于篇幅,古诗文中涉及到的很多内容忍痛割舍,有些地方如果都解释太繁琐了,尽量使用现在好理解的简单说法,难免偏颇。而且水平有限,难免错误,望明眼人慧眼识拙,直言不讳,不吝赐教,我将不胜感激。谢谢!<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