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名已久,今天终于来到了西递。
许是从瑞金婺源一路过来看到的都是粉墙黛瓦的缘故,到了西递宏村已有些审美疲劳,感觉并没有传说中的惊艳,甚至对那天空背景下飞起的参差错落的屋檐也没了特殊的感觉。街边商铺有的卖一些当地的食品、物品、与西递有关的字、画、雕塑,但有些也显得格格不入。
偶尔会有屋檐滴水,滴到青石板上,附近游客稀少的时候,便能听到水滴在石板上的声音。湿润的石板,比干燥的石板颜色深,水打湿的地方反射着阳光,有时还能看到屋檐的倒影,这样形成的特写倒比仰头看到的真实更具审美意义。 第一次见到这么高这么大的格桑花,高至腰间,大小竟如卖烤鸭配的小单饼。以前见的格桑花只是及膝高,花也只有绿豆饼或老婆饼这么大,现在回想起来,也许那是小时候的格桑花。顿时觉得未成年的格桑花到底是纤细单薄了许多,不像这健壮的成年花,精神盎然,风来只管随风摇,一点也不担心自己承受不了它的强劲;但成年花少了几分花的可爱、让人怜惜的可爱,就像楚楚可人的少女长成了女汉子。应该是经历过风雨使然吧。 村口这块牌坊作为四旧的标志本来是要被毁掉的,只因上面有红字书写着一副对联"技术搞得好,卫星飞上天",横批"干劲冲天",才免遭厄运。这是村口13座牌坊中唯一幸存的一座。 这是半张桌,左右各半。始于徽商家庭。男主人不在家时,桌子分开摆放,一旦男主人回来,全家团圆,桌子也合成一个完整的圆。 垂梁上雕的是狮子,表示这家主人是文官。 西递这块刻有村名的石头,本来是在村口,文革期间,这块石头被推倒做铺路石,这家主人冒险把它搬到自己家保护起来,为了纪念这家主人的所作所为,以后这块石头就存放在这里了。 这家门上的户对有2个,说明主人是一般的富贾,而非等级很高的官员或身价超凡的大亨。户对的数量跟身份地位有关。 这房子的左右各有一个小小的镂空石窗,分别是松石、竹梅图案,取意"岁寒三友",都是由整块石头掏空雕镂而成,细致入微,尽显石雕神韵及雕刻师的手上功夫。上个世纪,曾有日商出巨资每块10万美元购买,主人不卖,为的是不让民族精品流到国外。
以下来自网络:
徽州石窗以“黟县青”为主要原料,产地在今黟县一带,宋代元丰年间即有“产青石而如金”的赞语。在西递石境山上,留有“天字号”“地字号”“人字号”“金鸡硐”四个古时采石矿坑,规模宏大。这种石材,色青,质重,细腻,坚密,是上佳的雕刻原料和理想的建筑材料。精致、到位,“以刀代笔”、人文气息浓厚,是徽州石窗的总体特征。在西递村数百米的街巷里,“半间斋”“桃李园”“东园”“西园”等数十处民居的高墙上,有各式石窗,或方或圆,或如云朵,或如扇面,或如秋叶,精雕细琢,各臻其妙。建于清道光年间,胡文照故居“西园”上的两扇石窗,取“岁寒三友”之意,一作“松石”,一作“竹梅”,分高0.73米,宽0.58米,构思精巧,刀法流畅。“长松亭亭, 为众木之表”(郭熙),“寒梅疏竹共风流”,诗情画意,跃然其上,堪称徽州石窗的杰作和典范。
作为坐具的床。 朱熹的字。悬挂在一家四世为官的人家的祠堂上方。
后人想象然后加以解读:最上面的一笔右边看像是人面,接下来是拱手作揖的姿势,意为孝。左边看像是一个挨打的猴子🐵,意为如果不孝,畜生不如。 好空调,西递造。
这是当时的主人建的纳凉设备,厅堂内地下有一条通风道,通向院外的小河。夏天,山上溪水汇聚流淌,室内打开地上通风口的塞子,就会感觉异常凉爽。古人的智慧。 这条弄堂叫一线天弄,狭窄的巷子里仍然是各门户的飞檐细雕。不明白是什么原因这条巷子这么窄,但对比后面另一处的"退一步巷",这么窄的巷子可能真的给人带来了不便。 抛绣球处。
另外,这个建筑因在拐角,为方便过往,周到的主人还特意在建房时向内缩了半米。德齐六尺巷,为人称颂。 这里供奉的是李世民。
据说这个村里的人是当年李唐的后代。当时一王子跟随奶妈逃难至此,为了安全,跟奶妈夫家姓了胡,从此后人都姓胡了。西递村的胡姓人都是真李假胡。 门当。
铜镜形状为文官。鼓状为武官。 个人认为这里是西递的最佳观景角度之一。 古村的现代元素。 湿湿的石板方能讲述故事的远古。 这房子为木榫结构,易搬迁,拆建都方便。 村口池塘对面是最佳观景点之二。 出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