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话乡俗

上善若水(*´I`*)

春节话乡俗 <p class="ql-block"> 周泽霖 </p><p class="ql-block"> 丝丝青藤,缠绕了几多年华;阵阵花香,熏醉多少往事。记忆的银河中,很多旧事早已如尘埃般消散,唯有老家的春节,化作一颗恒星,不断闪耀着光芒。 </p><p class="ql-block"> 老家的烟花是最耀眼的。夜晚,随着天空中传来的阵阵巨响,我和妹妹争先恐后地冲出门去想一睹春节烟花的绚丽多彩。每年的春节,全家都充满了和谐幸福的味道,老一辈和小辈一起大声欢笑,欢笑我声飞入云霄,带着幸福与欢乐融入烟花,深深烙印在的脑海,挥之不去… </p><p class="ql-block"> 老家的团圆饭是最热闹的。众所周知,团年饭顾名思义就是人们从天南地北赶回团聚在一起吃饭。在老家,吃团年饭之前都要发“红包”也就是压岁钱,这时,小一辈给老一辈磕头,并说一些祝福的话语,而老一辈则给小辈发压岁钱,那么为什么要发压钱呢?“压岁”的谐音“压秽”意为压住邪秽,保住平安。当然,压岁钱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领会其中的心意。 </p><p class="ql-block"> 发完压岁钱后,便是这一天的重头戏———团年饭。首先是吃火锅,火锅热气腾腾,里面放些家人最爱吃的腊肉以及一些家常菜,其中当然也饱深意,是祝福在外地做生意的生意兴隆,红红火火。你是不是以为这就完了?那你就错了。接下来就该是婆婆最拿手的酸菜鱼登场了,咬一口入口即化的鱼肉再呷一口红红的葡萄酒真是好不快活,最后登场的便是甜食,是母亲的甜米,一口下去,满口酥脆,满口渣,金黄色的甜米又脆又粘,这是在祝愿全家人的生活永远甜甜蜜蜜。 </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一,穿新衣,贴对联,走亲戚,整个老家都洋溢在欢乐之中。要说小孩子最喜欢的就要数逛庙会了,庙会上方彩旗飘扬,有捏糖人的,有卖小吃的,有吆喝着买玩具的,还有散布在各处的游乐场。虽然老家是个小县城,但这里的春节却同北京那些大都市一样热闹。 </p><p class="ql-block"> 时节如流,樱桃红了,芭蕉绿了,此刻的我,就住在大都市中,疫情的到来,让这个春节变了味。我未能如期看见夜空中的烟花,也没能尝到美味的团年饭,亲人们的祝愿也只能在电话中表达。往日里欢度节日的笑声,飞进了疫情的阴霾,不见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春节失去了年味。春节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是春节成为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积淀厚重、生命力强大的“中华第一节”,又岂会因为时代的跨越,疫情的阻碍而失去其价值?过春节,尽管各族各地都不相同,表现形式各异,却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印记,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骨子里。所以我相信,春节会承载着美好的祝愿,一直走到时光的尽头。 </p><p class="ql-block"> 老家的春节,大都市的春节,我都喜爱,虽更偏向于老家的春节,但无论怎样,都犹如一场难忘的电影,在我记忆的深处永远放映不息。</p> 春节话乡俗 <p class="ql-block"> 任鑫泽</p><p class="ql-block"> 每逢过春节,各个地方都十分热闹,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过春节。在我的家乡过年有不 一样的风味。</p><p class="ql-block"> 在过年的前几天,人们忙吃忙穿洗洗刷刷,妇女们准备年货,男人们推上碾子,压高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赋你们擀面杖。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早早准备好,过年时全家老老少少你里外外都换上了新的衣服。现在用的都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 在陕北有一种特别的风俗,叫打醋炭,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儿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是一种科学的消毒方法。除夕之夜,人们在锅里放去吃食,意思是一年不缺吃。</p><p class="ql-block"> 秧歌拜年,是陕北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家挨户拜年,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从温庙、药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然后是到各家各户拜年,每到一户人家。汕头总是触景生情,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各个村里的秧歌队,都去镇子上表演,不光是大人们,中学生们也一起参加,十分热闹。</p><p class="ql-block"> 在春节这个传统节日里,家家户户都十分欢喜,中华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非凡的创造力和强大的凝聚力,正是这些文化,才得以有今天繁荣的祖国。</p> 春节话乡俗 <p class="ql-block"> 王佳玉</p><p class="ql-block"> 年的味道,像一个巨大的磁磁场,吸动着每一个游子的心。那是爆竹声中一岁除的喜悦,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温馨,而与我却有一番别样的滋味。</p><p class="ql-block"> 很小的时候,妈妈总是抱着我,跟我讲年的传说。年是一个很凶猛的怪兽,常年生活在水底,每到除夕,人们就会拿鞭炮吓他,让他不敢上岸。说完还会做出一副很想惧的面孔。然后把火柴交给我,让我点燃那根根鞭炮,于是,炮烟便像雾气一样弥漫在空气里,此起彼伏的鞭炮像一根根离了弦的箭,飞扬着,闪着晶莹的火花,有时,调皮的炮衣冷不防地弹到我脸上。妈妈总是慌忙的摸着脸,然后哄着我,用温柔的话语编织一个童话。年的味道,是鞭炮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慢慢的,我长大了,年的传说不再是天空中遥远的巨星那样神秘。除夕的那个晚上,家里像炸开的锅。晚霞的余晖刚刚照亮窗台,家里照例打开了所有的灯,霎那间,色彩缤纷,像一道道彩虹。不久,就能听见妈妈的切菜声,时而紧,时而缓,时而平地一声雷,时而忽而像急弦的琴,清脆有致,刀碰砧板上仿佛不是猛烈的撞击,而是手指与琴弦的完美触碰。我就这样陶醉在他们的世界里,慢慢的等待。当红灯炫目,丰盛的菜已摆满了饭桌,我迫不及待地吃着面,细细的面像一条条长长的龙了,从头铺尾,热腾腾的汤映着我顽皮而略显成熟的面孔。在年夜饭面前,我<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细细咀嚼,</span>慢慢品味着。年的味道便在嘴边咂摸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贴窗花”。回乡的那一年,映人眼帘的是家家广户的对联,那顶蓝戴甲,威风凛凛的尉迟恭,还有那穿着肚兜,怀抱五谷的送福娘子总是唤起对以往过年的无限憧憬。家家户户的大门敞开,没事时,我总是到处串门,这家拿点糖果,那家吃点汤圆,待街坊走遍了,口袋也装得满满的。晚上,坐在火炉房,我听着爸爸讲童年过年的故事,我恍然间发现:年的味道,不只是鞭炮声、年夜饭,更是一家团聚的快乐,是幸福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春节呀,是一个巨大的情感磁场,把出门在外的人吸引回家。又是一场亲情的盛宴,让远在他乡的游子千里迢迢赶回家,不是为了那一顿饭,而是一次亲情的朝圣。是啊,沧桑了的是岁月,永恒不变的是亲情,是乡情!</p> 春节话乡俗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李嘉豪</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所有的中华传统节日中,春节是人们参与度最高的节日,它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这个节日寄托了老百姓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赞美和期盼。</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自古以来,就有诗人在诗中记载了春节的故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国的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在新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在中国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燃放爆竹可以营造出一种喜庆热闹的气氛,古代有个传说,就是在新年放炮可以给自己家人们和自己带来好运。</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还有就是年夜饭习俗,在我们当地,年夜饭都是吃饺子,在饺子煮熟时就立刻燃放爆竹,这样就是为了驱除邪恶,并且,饺子汤里必须得放点芝麻,寓意着芝麻开门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包饺子时也有个讲究,随便给一个饺子里面放上硬币,话说吃到硬币的人在新的一年会步步高升,财源广进。</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祥和的日子里,家家其乐融融,迎接新春,贺送旧年,红色可是主角。“春回大地百花艳,节至人间万象新”在新的一年将至时,人们贴好对联,还有各种各样的窗花,这些喜庆的中国红,把天地都映红了。</p><p class="ql-block"> 辞旧迎新,这些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的祖国在新的一年里更加繁荣昌盛,人民更加幸福!</p> 春节话乡俗 <p class="ql-block"> 孙梦婷</p><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春节到来了,全国人民欢欢喜喜过大年,都开始忙碌起来了:买年货、贴春联、扫尘、祭祖、拜年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开始了,而全国各地各民族的习俗又都不同。今天我为您讲讲陕西的春节习俗,让您了解陕西,走进陕西。</p><p class="ql-block"> 陕北是炙热的,到处红红火火,黄土地的百姓重视过节,一年中有许多节日,但是人们最注重的还是一年一度的春节。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把欢乐希望都寄附于过年。每一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开始忙起来了,说忙,其实忙的都是妇女们,忙吃,忙穿,忙洗,忙刷,样样活都要妇女们亲自操办。蒸包子,炸油糕,买年货。过年的美食,琐碎的东西都要在过年前准备好。过年了,全家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要换新衣裳,再穷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件新衣,另外所有人的被子都要洗的干干净净,整个家中都要大扫除一遍。</p><p class="ql-block"> 除夕到了,万事俱备,贴对联,挂红灯,整个城镇都被喜气的氛围萦绕着。夜幕降临,家家户户门口亮起两个又大又红的灯笼。黑色的幕布上随着一声声响,出现一朵朵美不胜收开放的花朵。这年味瞬间就充足了许多,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彻夜不熄灯,预计四季平安,长命百岁。</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便传来一阵阵炮响声,原来是在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孩子们呢,早都跑去拜年了。拜年可不仅限于孩子,就算是成年人也要向长辈拜年,无论岁数多大,这项礼节是少不了的。</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一到初七人们总是带着米、油、酒这几样礼品,走亲访友,与自己的亲人朋友共同度过这美好的七天。不过,在今年这个特殊时期,我们迎接新年也响应国家号召,安心在家,不出远门,在网络云上拜年,不为国家社会增添负担。</p><p class="ql-block"> 春节讲究的是一家团圆,和平安顺。即使因为疫情影响做不到团圆,也应该照顾好自己,不让家人担忧,这样的春节便也是很有意义的了。</p> 春节话乡俗 <p class="ql-block"> 杜佳萌</p><p class="ql-block"> 春节,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到过年,家家户户都洋溢着幸福的声音,耳边总能听到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大大小小,老老少少好不欢喜。</p><p class="ql-block"> 一到春节,每个人都忙活起来,谁也不会闲着。真应那句二十六除旧,二十七碾米糕,二十八吊夜叉,二十九吊灯笼,年三十包饺子。大家还会在临近过年之际与亲人朋友们一块围在长桌前边聊家常话,边包包饺子或揉个馒头什么的。还会做出一盘盘令人回味无穷的香肠和腊肉。无一不透着浓浓的年味儿。但现在什么在外面都可以买到,可以买到包子,而且还是各种食材各种花样的包子。那蒸的雪白的馒头,炸的酥软的油饼,连那需要多人合作齐心协力才能砸出来的美味的年糕也可以轻而易举的在外面买到了……</p><p class="ql-block"> 说一说门上贴的对联吧,那是必不可少的。以前无论谁家的对联,哪个不是自己买来红色的纸张亲自裁剪,再用毛笔自个儿或请人写上去的呢?每每这时候小孩子总去拿几张红纸片拿着毛笔,照猫画虎的写几个字儿上去。但现在科技发达了,每家每户的对联儿都是从外面买来的红纸带着在电脑上设计好的花体字,虽说很漂亮,但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儿年味。</p><p class="ql-block"> 大年三十,家人们也会围在一起吃年夜饭,初二初三初四走亲访友,这些似乎都没有改变,但是朋友之间,相请邻里之间的沟通也就是这么几天了。人与人之间总有那么一道坎儿,难以跨越。随着时间的消逝,这道坎儿就越难以跨越。</p><p class="ql-block"> 那是还在以前,春节时我们总会看到舞狮子,敲锣鼓,放鞭炮,炸糖人等等这些小活动。走在大街上,哪里都是欢声笑语,哪里都是幸福。孩童们那如同脆铃般笑声在耳边回荡,大人们也卸去了肩上重重的担子与家人们共度这美好的时光。而现在,一到过年谁也不想出去全都待在家中。也没有了以前聊聊家常话的“叽叽喳喳”声。几乎一人一部手机,而且一看就是一整天,没有了以前家人们围在一起看着一台电视中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的那种欢快氛围 ,空气中都飘荡着沉默。是什么让热闹的春节沉默了,味淡了呢?</p><p class="ql-block"> 这些不值得我们深思吗?</p><p class="ql-block"> 虽然是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技术的提高,那些在以前看似充满意义的需要家人齐心协力的事情,也变得微不足道和轻而易举。但,我们的春节习俗永远不会消逝,因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这是连系乡音乡情的永远扯不断的纽带。</p><p class="ql-block"> 放下手机,打开灶火,围坐一桌吧,那里有老祖宗的嘱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