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产

老庄

<p class="ql-block">  阳产,位于安徽歙县的大山里,<span style="font-size: 18px;">距坡山20多公里。</span>是我们此行的第三站。看到过相关贴子,那是一个以土楼、晒秋而闻名的村落。拍完了云雾坡山,我们便驱车赶往那里。</p> <p class="ql-block">  走进村口,就有一种时空的错乱感觉:这<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一个三面环山的村寨,</span>虽然地处徽州,又是早春二月,这里却不似我们见惯了的“粉壁、灰瓦、马头墙”的皖南农村那样明媚和柔美,而是西北高原才有的苍莽、古朴和雄浑的壮美。</p> <p class="ql-block">  背光的山岰、树木,灰瓦、土墙,全都笼罩在一片黛青的灰调里;</p> <p class="ql-block">  而迎光处土楼的土黄色墙面在阳光照射下的明亮与背景苍山疏林的暗红灰色形成强烈的反差而极为耀眼。</p><p class="ql-block"> 村寨名唤“阳产”,大概与此有关吧?</p> <p class="ql-block">  民居以土楼为主,杂以少数现代的楼房。初看时觉得散乱,仔细观察却是依山随势,参差错落,杂乱中可见秩序。</p> <p class="ql-block">  土楼一色儿以青石砌基,黄土筑墙,灰瓦覆盖。山石、黄土是这里最富有最廉价的的资源。不但墙基用石砌,村寨的路、巷道也用石条石板铺就,连房前屋后的院墙、篱笆,也离不开它。</p> <p class="ql-block">  土楼的四壁,是用黄土夯成。建筑方式有点像北方的“干打垒”。先在地基上架好木板做成的“模范”,然后将黄土、草和好的泥装进“模范”里,再用夯夯实。据说这里筑墙的泥土里还加进了竹篾。如同浇筑混凝土里的钢筋,<span style="font-size: 18px;">勾心斗角,将</span>四壁连成一体,使之更加牢固。难怪,村中最古老的土楼能夠历370年风雨而岿然䇄立。</p> <p class="ql-block">  村民们以郑姓居多。他们自称是郑桓公的后人。据说,380多年前,阳产郑氏的开基始祖在一次狩猎中偶然来到这里。天晩将返时,带着的猎犬却卧在溪边,不肯跟他回去。如此三天,他们转遍了整个山岰。发现这里三面环山、古木森森、清泉甘冽,正如勘舆学中描述的风水宝地。于是便在这里安家置业,希望家道兴旺、光宗耀祖。</p><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又唤起了我对村名阳产由来的猜想。</p> <p class="ql-block">  搜了一下百度,诸多的贴子都众口一词:“阳,阳光、朝阳;产,陡峭”。更有专业人士特别强调指出:“产”字在当地方言中发音如“昌”,故“产”字按方言解释即为“陡峭”。这种解释,令我大惑不解,便在《字典》里查找究竟。</p><p class="ql-block"> “产”在《康熙字典》中有这样一条义项:“本其所生产之地曰产”。用现代话说就是“原生之地”叫做“产”。按照这个义项来解释“阳产”,就是“太阳出生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若把“产”当作“昌”来解释,《说文解字》的义项有:“日光也”。《国语字典》沿用了这个义项,直接解释为“光明”。阳产村的开基始祖在为村落取名时,大概就是选择了“产”与“昌”这两个发音可以混淆而意义又相近的词来表达对家业兴隆、前途光明的祈愿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建筑的别致,媒体的助推,旅游业的兴起,改变了阳产“饥食五谷、渴饮山泉”的原始状态。村口的山产品地摊、村内各种名号的民宿和小巷里络绎的游客都在告诉我们:这个曾经闭塞了380多年的村寨,这个被祖上视为风水宝地的阳产,今天,才开始真正成为让子孙们由温饱而小康的朝阳产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