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陆军四师退役老兵庆祝,《党建100周年》征文

雷树文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总顾问/韩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策 划/李成友 、雷成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编 辑/杨忠平、雷树文、许汾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编 委/李元庆、王巨保、金耀成、杲仁华、杨广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诗 文/战友原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配 图/部分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韩荣老师长的建议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成友,忠平,成义,树文,汾玉。</b></p><p class="ql-block"><b> 你们好!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纪念日。中央己发庆祝通知。我建议咱们各战友群也採取文章,书画,诗词等多种形式庆祝一下,以表我们退役战友对党的热爱和忠诚。当否,请参考。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韩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21年1月26日</b></p> <p class="ql-block"><b>四师退役老兵战友们:</b></p><p class="ql-block"><b> 2021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大事之一。韩荣老师长的建议代表了我们的心声。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以各种文化形式,尽心尽能,笔之于书,热情讴歌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为建党百年献一份厚礼。今天展示的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①黄品兰《时光流淌、五洲震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②顾火清《回顾难忘岁月、感恩党的哺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b><b>战友的专集。希望战友们能大力宣传和支持,并踊跃投稿!谢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时光流淌、五洲震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黄品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我们这代人有幸经历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旅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注民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在此我想用51路公交车的变迁,管中窥豹,来看这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b></p> <p class="ql-block"><b>51路车的变迁</b></p><p class="ql-block"><b> ——谨以此文献给建党一百周年纪念日</b></p><p class="ql-block"><b>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51路车往返于老北站与吴淞码头之间。而吴淞码头也曾经是崇明人到上海的必经之路。因此,从五六十年代过来的崇明人没有不知道51路车的。51路车,崇明人的车。</b></p> <p class="ql-block"><b>  60年代,51路车的起点在今天的吴淞大桥下。不过当时不叫吴淞大桥叫蕰藻浜桥,一条毫不起眼灰不溜秋的旧水泥桥。车站离码头隔着长长的吴淞老街。老街两旁基本都是平房,还摆着很多地铺。街面铺的是乱石,上海人叫做弹格路的。一下雨稍微不慎就会溅你一身水。由于当时物质极为贫乏,因此离家去外地的崇明人往往要带一些大米,红薯,黄豆甚至皮蛋等土产品。当下了拥挤的双体客船,旅客们常常肩扛手提吃力地步行在窄窄的吴淞老街上。当时崇明到吴淞的船,每天只有两班。每班常常有千余人。</b></p><p class="ql-block"><b> 51路车车次明显不够,车况又差,旅客为了抢座位个个使出吃奶的力气蜂拥奔跑。这就苦了老弱病残与那些行李多的客人。往往气喘吁吁,好不容易奔到51路车站时,早已人满为患。勉强挤进车厢,哪还有立足的地方,行李也无处放。从吴淞到大柏树的道路,蜿蜒曲折常出没在水稻与茭白田之旁。路面高低不平。一路上你挤我,我踩你,吵声不断。一路颠簸总算熬到了终点站——老北站,早已腰酸背疼,行李往往也已经被踩坏。</b></p><p class="ql-block"><b> 51路车啊,崇明人的车。但崇明人想说声爱你还真不容易。久别家乡的游子多么怀念故乡,但一想起长长的吴淞老街,拥挤不堪的51路车。往往望而却步不敢返乡。</b></p> <p class="ql-block"><b> 80年代,51路车延伸到了吴淞码头。宽阔的泰和路和淞滨路展现在下了船的崇明人面前。旅客不需要再走漫长的吴淞老街了。平整笔直的逸仙路大大缩短了吴淞到北站的距离。但当时崇明到上海的码头主要还是吴淞码头。因此,51路车仍是必乘之车。下了轮船的旅客争抢座位的情况依然存在。</b></p> <p class="ql-block"><b>  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崇明到上海的码头增加了。石洞口,宝杨码头都有船往返于沪崇之间。船的班次也越来越多。51路车不再是崇明人的必乘之车。下了船的旅客一个个衣冠整齐举止从容。60年代那种肩扛手提争抢座位的狼狈相早已难觅踪迹。后来,51路车又延伸到了宝杨阳路。</b></p> <p class="ql-block"><b>  新世纪到来后,沪崇越江隧道通车。在崇明人眼里,申崇线代替了51路。从此崇明人到上海已不再受天气影响。无论台风还是迷雾照走不误。且早去晚归好不惬意。</b></p><p class="ql-block"><b> 今天,51路车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崇明人又盼着轻轨早日进入崇明岛。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就可以乘着平稳快捷的轻轨风雨无阻从崇明直接到上海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21 02 18</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黄品兰上海市崇明区人,历经小学、中学、大学学习,1968年毕业于第四軍医大学,分配到四师十团教革连接受再教育,69年入党后留在十团卫生队任軍医,1984年调往烏市解放軍376医院任軍医,1990年转业回上海宝钢集团五钢职工医院任医生,2000年退休至今。</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读后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 </span>黄医生写的51路车的文章,好漂亮啊!记叙了上海交通上的进步和发展,很实在,通俗易懂,不失一篇佳作,为您点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冯树德</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黄医生过年好!并帶问老哥好。你的5I路车的变化就是我们这代人的变化,改革40年给你们深刻的回意,知足者常乐!保重贵体亨受生活。祝你健康长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景阁</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回顾难忘岁月、感恩党的哺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顾火清</b></p><p class="ql-block"><b> 今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成长为一名党的基层干部,其中在部队度过了十八年的军旅生涯,转业后,一直在基层领导岗位上工作。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我的成长进步,是党教育培养的结果,对党,对祖国我的内心充满着感恩之心。</b></p> <p class="ql-block"><b>  也许有人会问我:“你最值得怀念、最有意义的一段经历,是在哪里度过的?”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在罗布泊核试验场。尽管在那里只度过了短短四个月的训练和结合原子弹实爆的军演,但就是在这四个月的时间里,我经历了许多,经历的锻炼刻骨铭心,我把人生最美好的一段青春年华献给了这片壮丽的戈壁沙漠,为祖国的核试验贡献了我的微薄之力,感到无尚的光荣。因为在罗布泊这片荒漠上,我和全师战友亲身经历了一场原子弹实爆条件下规模宏大的军演,亲身见证了核试验和军演的圆满成功,试问全军几百万,只有多少人才有这样的机会。</b></p> <p class="ql-block"><b> 那是1976年初,我所在的部队根据军委总部和新疆军区的命令,开赴马兰基地,在罗布泊核试验场驻训,进行结合原子弹实爆试验条件下的对入侵之敌进攻的研究性演习(代号7601演习)。</b></p> <p class="ql-block"><b> 马兰位于天山南麓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境内,由于这里地处博斯腾湖沼泽地带,生长着茂盛的马兰,于是那里有了一个漂亮的名字——马兰。从马兰向东南约300公里处便是罗布泊,这里曾有许多很有名的大事发生过,楼兰古城,丝绸之路,彭加木神秘失踪,中国最高级别的军事禁区和核试验场等等,一句话,那里是个令人向往的神秘地方。1976年6月下旬,部队经过连续几昼夜的开进,于26日全部到达罗布泊阳屏岗地域驻训,这里环境十分艰苦,茫茫的戈壁沙漠,寸草不生,昼夜温差很大,中午地表温度超过50度;罗布泊地区没有水源,饮用水、生活用水全靠运水车从200多公里外拉来。其实,生活的艰苦,对年轻力壮的战士来说,不算什么。当谈到铀放射这个无影杀手对身体的伤害,至今还心有余悸。当时在部队流行一句豪言壮语: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复杂、艰苦的环境下,发扬大无畏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扎实地做好演习前的各项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经过四个月的临战训练,我们终于迎来了原子弹实爆和演习实施的时刻。9月26日黎明,部队按照预定方案进入对假想敌的攻击隐蔽位置,这里距离原子弹爆心12公里,在安全防护冲击波的边缘,高音喇叭陆续播放着实时动态:“各位首长,各位同志,轰炸机已从马兰机场起飞了,全体人员须细心检查和戴好自己的墨镜,以免发生意外。”大家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目光一齐投向正前方的核爆炸预定区域,此时大家的心情,既紧张又兴奋。</b></p> <p class="ql-block"><b>  核爆炸时刻终于来临,只见东南方的空中,一架轰炸机拖着长长的白色尾烟,向着爆心飞来,在爆心上空投下了一个降落伞后,立即高速飞离,降落伞徐徐落下,在距离地面200米时,原子弹爆炸了。尽管我们都戴着高倍的防护墨镜,在太阳光下只能见到一个光圈,但原子弹爆炸的闪光下,眼前一片雪白。几秒钟后,只见原子弹爆炸后形成的火球,悬挂在半空中,一声天崩地裂的爆炸声,大地在剧烈的震动,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霎时地动山摇,声震寰宇。几分钟后,火团迅速扩散爬高,形成漂亮的蘑菇云。原子弹闪光刚过,冲击波猛烈袭来,似翻江倒海,万马奔腾,以摧枯拉朽之势,咆哮着向爆心四周扩散,卷起的沙尘翻滚着向我们迎面扑来,令人胆颤心惊。</b></p> <p class="ql-block"><b>  当冲击波减弱后,考验我们的时刻到了,全体参演部队搭乘汽车、坦克通过核沾染区。参演部队按照坦克部队,装甲部队、步兵部队、炮兵部队的序列,向爆心发起冲击,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势不可挡,十分壮观。在顺利通过爆心后,立即迅速离开沾染区,驶向野战洗消站进行洗消,演习圆满结束。</b></p> <p class="ql-block"><b>  四十多年过去了,历史告诉我们,正是在罗布泊核试验场这个不毛之地,那42次升起的蘑菇云,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国人民的腰杆子挺起来了,从此,不再顾及那两个超级大国的核威胁。如今,当年作为军事禁区的罗布泊核试验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停止了核试验,恢复了平静,军事禁区也早已解禁,正建设成为一块旅游热土。</b></p> <p class="ql-block"><b>  在迎接和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美丽的马兰花,想起了在罗布泊不平凡的参试经历。人生能有几次搏,能亲身经历原子弹实爆条件下的军演,亲眼目睹原子弹爆炸那惊心动魄的情景,心中就会产生无限的自豪,这是宝贵的人生经历、回顾这段难忘的岁月,深切体味到党的教育,是我们战胜困难、成长进步的源泉。在庆祝建党10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退伍老兵要牢记党的嘱托,不忘初心使命,保持军人本色,永葆青春活力。</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顾火清 1969年12月应征入伍。四师炮兵团作训股原股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