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我第一次打靶是在当兵一年后的72年春夏之交的时候。这年年初得知连里将实弹打靶与收发报训练一并列入了全年军训计划,这对入伍一年多,从未放过枪的自己来说,着实兴奋不已。</b></p><p class="ql-block"><b> 步兵连队,实弹打靶,那是每年必备的军事训练科目,早已制度化常态化,不足为奇。而作为我们报务员来说,因其工作性质所决定,的确是个稀罕事。有些战友入伍几年除去站岗放哨外,平时很少摸枪,直到退伍也没打过一枪,更别说实弹打靶了。当兵期间若能够遇上一次打靶的机会,不亚于今天中个大奖,这个兵当的才算得上完美,心里能不高兴吗。</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临近打靶前一个月,我们开始了瞄靶训练。</b></p><p class="ql-block"><b> 为把瞄靶训练做的充分扎实,让每个战士尽量打出高水平打出好成绩,连里可谓动尽了心思,做足了工作。</b></p><p class="ql-block"><b> 当时全集中台百十多号人,半自动步枪也就七八来条。为解决僧多粥少的矛盾,把稀缺的几杆破枪用在刀刃上,规定只有轮值下午班的分队,这天上午方可进行瞄靶训练。人员主要针对我们71年新兵和个别从未接受过瞄靶训练的老兵。这样一来每个分队参与瞄靶训练的最多不过七八人。如果这天有人抽调出公差,或因其他情况不能参加,瞄靶的人就更少了。错过一次瞄靶,下次再轮到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大家当初还是倍加珍惜难得的瞄靶训练机会。</b></p><p class="ql-block"><b> 打靶是门学问和技巧,里面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和严格要求,来不得半点粗心与马虎。为此各分队均指派有经验的老同志指导战士们的瞄靶训练。我们分队宋勤奇队长责无旁贷地成为落实此项任务的责任人。打靶的基本要领、打靶的标准动作及方式方法,以及半自动步枪的结构、枪支保养等一些入门常识,就是那时候在老同志指导帮助下学习掌握的。比如选择表尺1,100米距离,弹道高为0,瞄准点在10环中央;选择表尺3,100米距离,弹道高为27厘米,瞄准点就在靶纸下沿中央,等等。我右眼略微近视,白色靶心百米开外看上去云里雾里,模模糊糊。而靶纸面积明显大于靶心那点小圈,我瞄靶自然定“标尺3”了。其他战友也都按个人的具体情况和喜好做出了选择。</b></p><p class="ql-block"><b> 在确定瞄靶训练场地问题上,同样煞费了领导们一片苦心。我们集中台老院的设计出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建筑专家之手。它是一个南北长,东西宽极为标准规整的长方形院落。进入大门,沿中轴线自北而南,紧凑分布着“T”型有无线报房、两层灰砖青瓦起脊宿舍楼、餐厅厨房,还有水塔车库卫生间等必备的工作生活设施。院落墙边、楼房周遭,也被前辈们见缝插针开辟为菜地和种满了果树。全院设施齐全完备,布局严谨合理。遗憾的是唯独没有设计和留出类似步兵连队进行摸爬滚打训练的场地。左选右看,最后只好凑合地将瞄靶训练场地落脚在院子西侧,篮球场边线旁边,一处两米多宽的狭长地带上。</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瞄靶训练这天,我们七八个人在队长的带领下,身背半自动步枪,齐刷刷地汇聚在集中台这块难得的训练场地上。</b></p><p class="ql-block"><b> 这儿背靠一排十来间的车库。视线由西而东穿过报房与宿舍楼之间10多米宽的开阔地,一张孤零零靶子就立在小院东头两排苹果树中间的院墙上。全程无遮无挡,据说之间距离刚好一百米。场地北面不远处是连队用来贮藏过冬蔬菜的地窖。南面是两排猪圈。尽管饲养员张福同志每天都将猪圈清扫打理干干净净,冲刷的几乎是一尘不染,但趴在这儿进行瞄靶训练,还是不时嗅得到身旁猪圈飘过来的阵阵尿臊和食堂泔水与霉变饲料混合一起产生的一种难以描述的气味。</b></p> <p class="ql-block"><b> 然而大家本着“从严,从难,从实战”精神,对如此不堪的训练条件,从未过多的去计较和挑剔。权当是对革命战士阶级立场是否坚定,艰苦本色能否保持发扬的一个考验了。</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都有了,卧倒!目标正前方100米”——</b></p><p class="ql-block"><b> 训练场就是战场,领导的口令,就是严格的命令。领导指向哪里,我们就应该义无反顾地冲向哪里。即便眼前遍布荆棘,沟壑纵横。这是部队作风和军人素质使然。就这样在这种环境里,自己与分队战友一道,拉开架势,一字排开,趴在地上,开始了从军历史上唯一一次瞄靶训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晚春五月的集中台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报房门前西侧那株沙枣树,不经意间密密麻麻地泛出了许许多多小米粒般大的黄色碎花。合适的气温,明媚的阳光,加速了沙枣树的光合作用。叶子变得更加翠绿,花儿变得更加芬芳。引来众多彩蝶蜜蜂飞上飞下,翩翩起舞。甜丝丝的诱人芳香,驾着淡淡的春风,由北而南,弥漫在整个小院的上空,洒落在小院任何一处的旮旯几角。春风所经之处,留下一路的甜蜜。集中台院子是香甜的,景物是香甜的,而且每个战士们的精神面貌也被这和煦春风,熏陶得越加朝气阳光,充满青春和活力。扑面而来的春风夹杂着集中台花草散发的香甜,柔柔拍打在年轻战士稚嫩的脸庞上,是春姑娘馈赠的热吻,似恋人真情的相拥,十分惬意,令人陶醉。</b></p> <p class="ql-block"><b> 明媚阳光之下,真心感激上天给予自己的垂青和眷顾。我趴卧之处确定的靶位,地势平坦,地面整洁。将枪杆支架在两块砖头上,瞄起靶来不高不低再舒适不过了。而紧靠我身边的李晓某战友却没这么幸运。凹凸不平的地面,竟有一枚裸露石块,不上不下刚好咯在腹部下面的丹田位置。这是他的命根啊,就凭他从不轻易低头认输的倔强脾性,怎能心甘情愿地容忍接下来长达数小时的无端折磨与蹂躏。</b></p><p class="ql-block"><b> 战友们这时已完全进入瞄靶的临战状态。大家一边默默回顾着队长刚才强调的打靶要领,一边专心致志,有板有眼地扣动着扳机。唯有身旁的李晓某忙个不停地清理着身下的障碍物。这举动不仅影响了大伙的注意力,扬起的灰尘更是让身边的女同胞怨声载道,叫苦连天,抱怨声责怪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什么娇骄二气呀,什么贪图安乐呀,一股脑朝向李晓某身边涌来。叽叽喳喳几乎盖住了训练场上枪栓的撞击声。最后李晓某不得不回敬了一句“咯蛋疼的滋味恁能受得了”!才使喧嚷趋于平息。</b></p><p class="ql-block"><b> 当着女娃面,难为情的话一般人不会轻易张嘴说出,也就是俺这位战友敢于直来直去,口无遮拦。这在集中台众多男性战友中,唯有他具备舍我其谁的这个能耐。</b></p> <p class="ql-block"><b> 李晓某70年河北蠡县兵。黝黑的皮肤,小小的脸盘。个头1.6米上下,身体却十分彪悍强壮,形似一枚炮弹。他为人忠厚,待人热情。凭着自身以一当十的气力,几乎承揽了连队所有的重体力活儿。出公差买粮食,200斤的大米麻袋压身上,仍能箭步如飞。连队逢年过节杀猪,他更是响当当的一把好手:</b></p><p class="ql-block"><b> 只见他两手扭住猪的双耳,一个扫荡腿200多斤的大肥猪,立马放倒。他左腿弓,右腿绷,一手揽住大伙平放在案板上的猪头,顺势朝左腿上一放,一手摘下含在口中的杀猪刀,朝着肥猪喉咙用力一捅,不偏不倚直捣猪的心脏。只见鲜血喷涌而出,汩汩流进胯下行军锅中。形似庖公解牛,干净利落。动作游刃有余,一气呵成。在场围观者无不啧啧称赞,拍手叫好。就连职业屠夫,也佩服有加,自叹弗如。</b></p> <p class="ql-block"><b> 我报训队结业分到三分队就与李晓某和魏民新队长三人同住一个小房间。巧的是我们的名字都叫李晓什么,虽说不沾什么亲带什么故,单凭名字相近,无形中便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兄弟间的胞波情谊。他比我年长六七岁,又比我入伍早一年,自然生活阅历,工作经验要比我丰富老道许多。难怪战友们说,是他一包包心眼压住了自己的个头。可不是这样,我到部队两年窜出20公分,他在部队数年,愣是一个公分未添。来时啥样走时还是啥样。</b></p> <p class="ql-block"><b> 李晓某还有过人的语言表述天赋。兴头上,他的俏皮话,脏段子时常张嘴就来,从不避人。即便是探讨工作经验、交流学习心得这样十分严肃的话题,他照样有轻易把人带进沟里或将问题引进裤裆里去的本事和能耐。</b></p><p class="ql-block"><b> “CRF”是报务工作的通勤务语。由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缩写而成。想必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报务员对它并不陌生,而且是报务员收发电报时经常运用的两种工作方式之一。人家却能将这种工作方式赋予新的内涵。经过他绘声绘色一番解读,身旁战友无不觉得言之有理,拍案叫绝。</b></p><p class="ql-block"><b> 记得他新婚归队,内心的喜庆和幸福无时不在脸盘上洋溢着。一次他在宿舍拿出自己新婚燕尔合影照片向我们显摆,起劲的夸耀新媳妇多么漂亮,多么能干。在场战友看后无不呲呲牙,或是撇撇嘴,没有一人来句阿谀逢迎的赞美话。</b></p><p class="ql-block"><b> “他们都是过来人,见多识广,容易看花眼。你,毛头小伙一个,最有发言权”。</b></p><p class="ql-block"><b> 我接过照片搭眼一看,真是天生一对,地造一双的绝配姻缘。无论新人身材肤色,还是高低胖瘦,活脱脱就像是一个模具雕凿而成。我不由对造物主的神来之笔和他们两人的眼缘情份,由衷感叹和称奇。</b></p><p class="ql-block"><b> 怎么样?</b></p><p class="ql-block"><b> 挺般配!</b></p><p class="ql-block"><b> 漂亮吗?</b></p><p class="ql-block"><b> 还不错!</b></p><p class="ql-block"><b> 农村姑娘整天价面朝黄土背朝天,皮肤虽说坳黑,那是身体结实强壮的象征。人看上去朴实善良,肯定是居家过日子一把好手。集中台那些细皮嫩肉的千金小姐怎能与你家嫂子同日而语。漂亮的脸蛋能出大米?</b></p><p class="ql-block"><b> 一句话说的李晓库顿时神魂颠倒,心花绽放。开怀大笑间裸露处一对大黄龅牙。</b></p><p class="ql-block"><b> 人遇高兴事,最容易喜不自禁、得意忘形。这不他开始炫耀自己步入洞房时的幸福过程,讲述花烛之夜男女情事。多少年之后,随着年龄增长,我结婚生子,为人之父。再回头细想,李晓某当时曾神秘兮兮介绍的那些男女破事和新婚秘籍,纯属胡编乱造,都是他奶奶的扯淡。呵呵!</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下分队时的无线三分队男兵报务员(72年补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后排:董正明 张家良 宋勤奇 熬定国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郝桂民 狄开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中排:宋大江 魏民新 郭鲁晋 刘亚中 张启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前排:李晓库 方速成 李晓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