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春来早,往年2月才跃上枝头的杏花提前20来天就盛开了。为了不重蹈前两年的覆辙(每次赏花总会“迟到”),我们迫不及待地追随花仙子的脚步去她的随手点开的花界探访一下。于是,我们来到了襄城区尹集肖冲村,这里的“杏花节”才刚刚开始。 </p> <p class="ql-block"> 说到杏花,首先浮现在我眼前的就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朱自清老先生的名篇《春》里引用过后半句的,就刻在很多人的脑海里了吧,我也不例外。可今年,正月尚未过半,清明还远,杏花就已在风中成“雨”,不能不说是个奇迹。</p> <p class="ql-block"> 接着浮现的就是“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一直以为,出墙的“红杏”是饱满而浓烈的大红。谁知,杏花只有白色和粉红两种,且粉也是浅粉。想不明白,春色已满园,定然是姹紫嫣红,大红色的杏花一不小心探出墙外,引得路人瞩目,不是很常规的么?今年才知道,古人笔下的“红”包涵了从浅粉到深红到紫红所有的红,用“红杏”一词也是对仗的需要。知识是增加了,可我总感觉,把“红杏”换成“白杏”画面的美感减弱了几分。</p> 卿本佳人,奈何被“污”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枝红杏出墙来”,明明是写春色,后来怎么就跟“外遇”挂钩了呢?真是人心不古啊!</p><p class="ql-block"> 看原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游园不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叶绍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应怜屐齿印苍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扣柴扉久不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色满园关不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枝红杏出墙来”。</p><p class="ql-block"> 诗题“游园不值”,说的是诗人想游园,却吃了闭门羹,连门儿都没能进门。“屐齿”中的“屐”,是古人常穿的一种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p> <p class="ql-block">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也可看作作一则游园日记:江南二月,正是云淡风轻、阳光明媚的时节,诗人一时来了游兴,想去一个朋友家的园子赏春叙旧,寻点诗情画意。可是,当他兴冲冲地来到朋友家门前时,迎接他的,却是柴门紧闭,怎么敲门就是没人开。诗人本是多愁善感的动物,柴门久叩不开,他还在设身处地地替主人着想,“应怜屐齿印苍苔”,大概是朋友害怕园子里的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才闭门谢客的。</p><p class="ql-block"> 这个春天最无奈的事,莫过于趁兴而来,扫兴而归。但是,心事细腻的诗人,却于紧闭的柴扉之外,获得了意外惊喜:“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因为园里的春色太盛,柴门短墙是关不住它们的,这不,眼前正有一枝红杏探出头来,向诗人传递着春的消息——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满天绚丽的春光,总算是不虚此行了!</p> <p class="ql-block"> 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却写得十分曲折而有层次:先写诗人游园看花而进不了园门,感情上是从有所期待到失望遗憾;后看到一枝红杏伸出墙外,进而领略到园中的盎然春意,感情又由失望到意外之惊喜,尤其第三、四两句,既渲染了浓郁的春色,又揭示了深刻的哲理。</p> <p class="ql-block"> 瞧,这么美的诗,这么洁白的花,究竟是被谁泼上的“脏水”?记得有一金句:“心有所想,目有所见。心有所思,行亦随之”就很能说明问题。“心中有佛,眼里万物皆为佛,而心里不静,则眼中不净。相由心生,心中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表现出的自己也就是什么。”那个把好好的一首赏春佳句给弄“污”了的人,绝对不是和佛印论禅时的东坡,而是守在墙下等“红杏”的“道学先生”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其实,第一个“看到”“红杏出墙”的是南宋爱国词人陆游。在他的海量诗作中,有一首名叫《马上作》的短诗,被他创作的诗歌海洋所淹没。其诗曰:“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这不,叶绍翁只是改了一个字,就成就了一首千古名篇。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p><p class="ql-block"> 只可惜,好好的杏花就这么被“污”了!</p> 红杏被污,谁是祸首 <p class="ql-block"> 实在不愿人们一提到“一支红杏出墙来”,首先想到的不是春色正浓时一枝红色的杏花穿出墙外的美景,而是“红杏出墙”的不轨。我想为无辜的“红杏”正名,就去追溯它们之间的联系,想找到第一个“污”了红杏的“罪魁”。</p><p class="ql-block"> 才发现:在古诗词中,“杏花”一直是春色的代名词,相关的诗词车载斗量,不乏“红杏枝头春意闹”、“杏花消息雨声中”等名句。而杏花和桃花相比,更得文人骚客的赏识。君且看,杨万里有《杏花》诗:“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这个非白非红,白里透红,不也是今人夸赞美女颜色好常用的词么!在讲究含蓄内敛的古代,就更是厉害了,它活脱脱就是一股娇滴滴的羞涩样儿,自然容易引出诸多遐想来。而桃花,历来的形容词是“夭”,“桃之夭夭”么,泼剌剌的一片艳红,比“白里透红”的杏花少了很多含蓄,多符合古人的审美啊。</p><p class="ql-block"> 于是,慢慢的,在古代文人那里,杏花不仅仅只是春色了,还是娇颜美色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瞧,此时,杏花只是春色和娇颜美色的象征。定是那些觊觎女子美色的“道学先生”勾搭不成或者偷偷期盼一场“风流”未遂,而故意给“红杏”泼上脏水以掩饰自己内心的龌龊吧!</p> <p class="ql-block"> 据说最早和杏花关联起来的有名美女是贵妃杨玉环。人们传说杨玉环马嵬坡下宛转而死后,唐玄宗念念不忘,派人去收敛遗骸,美人尸骨不再,只有杏花一片。于是杨贵妃就被民间尊为二月杏花花神,而杏花是不是也因此被“道学先生”们不齿?若真如此,把国家动荡的黑锅甩在杨玉环一个弱女子身上,那些大男人又该多不堪!这“红杏出墙”也是男人们逼的。</p> <p class="ql-block"> 从文学的角度去看“红杏出墙”最早的出处,可能是宋代的话本《西山一窟鬼》。其中形容女子有“如捻青梅窥少俊,似骑红杏出墙头”。故事说的是裴少俊和李千金不顾礼教的恋爱情事。元代白朴根据此话本,还写成著名杂剧《墙头马上》。</p><p class="ql-block"> 元代以后,“红杏出墙”的用法就愈加明显起来。比如“恰便似一枝红杏出墙头,不能够折入手,空教人风雨替花羞”。</p><p class="ql-block"> 近代,“红杏出墙”的用法就固定了下来。鸳鸯蝴蝶派的刘云若,还写了名作《红杏出墙记》。</p><p class="ql-block"> 由于“红杏”“墙头”在古代文学中的特殊地位,所以,“红杏出墙”通常只是一种含蓄的指代,并且暗指这种出轨是事出有因的,“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嘛。</p> <p class="ql-block"> 说到底,漫长的男权社会里,文化被控制在男人们的手里,“红杏出墙”这个词也是为了维护男人们的利益服务的,因为男人们不用“出墙”,别说多几个“红颜知己”,就是“妻妾成群”也不会受到任何指责或质疑的。</p><p class="ql-block"> 所以,窃以为,“红杏”本佳人,奈何被人污!这“污”红杏之“人”定是男人!</p> “圈粉”花王的流行与沦落 <p class="ql-block">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是告诉我们,每个时代都有人们偏爱的花草。牡丹就是盛唐的“文学象征”,而在宋代,杏花就是北宋文人们的“默契喜好”,是名副其实的“圈粉王”。</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从宋代的杏花诗海中撷几朵浪花,以管中窥豹吧:</p><p class="ql-block"> 庆历人士韩琦写杏花:“真宜相阁栽培物,更是仙人种植花。高行出群犹仰慕,香名超格合洪夸”。中用“仙人种花”比喻杏花之美的罕见和高雅。</p><p class="ql-block"> “宋诗之祖”梅尧臣诗曰“马上逢丹杏,芳条拂眼过。……客心路易感,路远奈愁何”。在单纯地赞赏后,更嵌入了自己心情。</p><p class="ql-block"> 豪放的文曲星苏轼笔下“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赛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让我们看到的是“洒脱文人”的优雅。</p><p class="ql-block"> “独卧南窗榻,倏然五六旬。已闻邻杏好,故挽一枝春。”里流露的是王安石大半生仕途不顺的凄清与寂寞吧。</p> <p class="ql-block"> 还有诸多的宋代文坛大家之作:</p><p class="ql-block">☆ 桃花烂漫杏花稀,春色撩人不忍为。</p><p class="ql-block"> (宋·陆游《剑南诗稿·山园杂咏五首》)</p><p class="ql-block">☆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p><p class="ql-block">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p><p class="ql-block">☆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p><p class="ql-block"> (宋·韩元吉《好事近》)</p><p class="ql-block">☆ 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p><p class="ql-block"> (南宋·范成大《忆秦娥》)</p><p class="ql-block">☆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p><p class="ql-block"> (南宋·陈与义《临江仙》)</p><p class="ql-block">☆ 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p><p class="ql-block"> (北宋·晏几道《临江仙》)</p><p class="ql-block">☆ 杏花零落燕泥香,睡损红妆。</p><p class="ql-block"> (北宋·秦观《画堂春》)</p><p class="ql-block">☆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p><p class="ql-block"> (北宋·欧阳修《田家》)</p><p class="ql-block">☆ 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北宋·李清照《临江仙·梅》)</p><p class="ql-block">☆ 晓带轻烟间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p><p class="ql-block"> (北宋·寇准《柳》)</p><p class="ql-block">☆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北宋·寇准《江南春》)</p><p class="ql-block">☆ 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p><p class="ql-block"> (宋·范成大《忆秦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是“宋诗纷飞多杏花,囊括豪放与婉约”。</p> <p class="ql-block"> 在北宋六大家的眼中,“杏花”是“春天”的最好象征,韩琦在春天惊呼杏花之美,苏轼喜欢在纷飞杏花雨的春下饮酒,王安石在春天感叹自己已经秋黄的人生,这些都是把杏花当成一个美丽、青春的“女子”意境在描写。</p><p class="ql-block"> 但可惜,这种风范未过百年,随着理学的发展逐渐扭曲,北宋二程所推动的理学思想,在对“春花”的思想上体现得十分刻薄,到了南宋,杏花从“春天的象征”变成了“不忠不德”的象征,是为“薄幸之花”。</p><p class="ql-block"> 呜呼哀哉,“薄幸”的哪里是花,分明是人呐!</p> <p class="ql-block"> 夹在幽幽腊梅和灼灼夭桃之间,杏花很容易就被爱花的人所忽略了,特以本文作赏花纪念和提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