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河北农村虽然贫穷,但结婚的礼节还是很讲究的。新郎和新娘自然是主角,作为配角的两个小男孩必不可少,他们就是压轿和压车的小男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选一位新郎的晚辈,一般是新郎的侄子,他就是“压轿”的小男孩。结婚这天,小男孩跟随新郎去迎亲。新娘子出嫁坐花轿是年代更久远的事情。不知道压轿习俗起源何时,也不知道为啥叫压轿?难道迎亲去的时候,小孩子坐花轿;返回的时候,新娘子坐花轿。小时候在农村,新娘子出嫁不坐花轿而是坐马车,但压轿的称谓一直保留下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堂叔结婚选我压轿。我心里美滋滋的,可以得到一包喜欢的饼干,都是一些猴子、小狗、公鸡等动物造型的饼干。如果新郎和新娘是一个村的,自然到新娘家去迎亲。如果新娘是外村的并且村里没有亲戚,新娘会先到新郎的婶子或大娘家,大娘家也就成为临时接亲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叔叔结婚这天,由于新婶子是外村的,我跟随一帮大人到三爷家去迎亲。我对于迎亲一套礼节不感兴趣,关心的是自己的饼干。迎亲结束,我把饼干紧紧抱在怀里,撒丫子一口气跑回家,生怕饼干被别人抢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天,新娘子要认“家亲”。一般是新郎的大嫂带领新娘和压轿的小孩去新郎长辈家认亲。恰好带领新娘去认亲的大嫂是我的母亲。小孩子贪玩,我把认亲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一大早就跑的无影无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母亲找我半天也没有找到人。只好找比我小几岁的堂弟凑数。到每家去认亲,爷爷奶奶会给压轿小孩两毛钱,多者五毛钱。农村家族比较大,小孩子得到几块钱不足为奇。事后得知,爷爷奶奶们给了堂弟四块多钱。肠子都悔青了,四块多钱可是一笔大数目,能买多少糖葫芦呀?由于贪玩,原本属于自己的四块多钱却一分钱也没捞到。这就是一个喜欢贪玩小孩子付出的代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压车的男孩一般是新娘的侄子或小弟弟。用一块大红布把新娘的衣服等用品包裹好,由压车的小男孩负责看管包裹。马车上坐着压车的小孩和新娘的亲戚朋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车把式会千叮咛万嘱咐小孩:“人家给你钱不要马上下车,多要几次钱,我让你下车才能下车。” 马车到新郎家门口,男方接亲代表首要任务就是哄小孩下车。先给压车的小孩10元,如果小孩哄不下车,每次会再给一两块钱。有时候遇到难缠的小孩,不管你说的天花乱坠,磨皮嘴皮,就是不下车。结婚是喜事,车把式见识多广经验丰富;适可而止,他会把小孩抱下车,不能任其胡搅蛮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现在压车的习俗还保留,与时俱进。女孩子出嫁会带一个皮箱,开箱子的钥匙由一名男孩保管。事先谈好,男方家会给小男孩一个几百元的大红包,不再讨价还价。可能随行的人会起哄,顺便讨要几个五元或十元的小红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