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曹雪芹纪念馆》坐落于北京植物园—黄叶村(原满清正白旗军营)。1971年4月4日,正白旗39号房主北京二十七中退休语文老师、满人舒成勋,在西屋的西壁外墙皮内发现题壁诗文墨迹,一些红学家认为与曹雪芹有关,部分红楼梦学者考证此建筑是曹雪芹晚年生活和写作的地方,是为曹雪芹故居。1983年4月22日,中国曹雪芹研究会以此为基础建成了曹雪芹纪念馆。</p> <p>曹雪芹是中华民族之骄子,文坛之巨星!👍👍🌹🌹</p> <p>北京植物园黄叶村(正白旗村39号老屋)曹雪芹大约是在乾隆十年前后来到西山,直到在乾隆二十九年壬午除夕病逝,他在西山大约生活了近三十年,完成了他的伟大巨著《红楼梦》。</p> <p>曹雪芹在西山居住生活期间,正是健锐营、圆明园、清qi漪园、静宜园、京西稻等大发展时期,自海淀至香山一带,处处园林、骑营、寺观、村落、稻田、商业等一片欣欣向荣。在这样的环境里,曹雪芹经历着自己的生活,静心构造,细细 揣摩,所见所闻成为他创作的元素,展现在他的笔下。</p> <p>记得四十几年前我去过卧佛寺、樱桃沟,就是现在的北京植物园。那是候这里完全是自然野趣,没有一点人工雕琢。没有大门,沿着卧佛寺土路往樱桃沟里走。路旁有村,估计就是“正白旗村”。沟里大树参天,遮天蔽日;沟边沟底铺满滚落的石头,大大小小,奇形怪状;潺潺溪水,从山上流下,清脆悦耳;草木茂生,野花簇簇....。这么美丽、幽静的大自然景色,正是文人雅士创作写书的理想之地。</p> <p>因家道中落,曹雪芹晚年移居西山黄叶村。生活穷困潦倒,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在这里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 这是一组低矮院墙环绕的长方形院落,前后两排共18间房舍,仿清代建筑。1984年按照正白旗原有的营房规制完成对正白旗39号院老宅的修缮工程,建立“曹雪芹纪念馆”。</p> <p>西山百姓中流传着曹雪芹在西山居住地的一首歌谣:“门前古槐歪脖树,小桥溪水野芹麻”,在纪念馆门前确有一颗古槐树,与流传的歌谣吻合。据当地的老人们说,过去在曹雪芹门前生长着很多野芹菜,曹雪芹经常用它给百姓治病,并自己起名为“芹”。纪念馆门前的景物和小曲正相吻合。 曹雪芹“不如著书黄叶村”的黄叶村指的是哪里呢?正白旗周围过去是遍山树木,而且种类繁多,一到秋天,满山黄叶,分外绚丽,古时人们也称黄叶村。或许曹雪芹说的“黄叶村”就是这里。</p> <p>院落大门</p> <p>福字影背。</p> <p>进门第一排展室,陈列有清代旗人的生活环境、曹雪芹在西山生活创作环境的模型、200年来有关曹雪芹身世的重大发现及有关文章、书籍,其中包括发现题壁诗的摽狗缧鶖。</p> <p>窗户上贴着福字。</p> <p>从窗户外拍摄的屋内茶具。</p> <p>衣物</p> <p> 院墙小柴门。</p> <p>“碧水青山曲径遐,薜萝门巷足烟霞。”这是曹雪芹的挚友郭敏《赠曹雪芹》诗中的两句,</p><p>全诗:</p><p>碧水青山曲径遐,薜萝门巷足烟霞。</p><p>寻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p><p>燕市狂歌悲遇合,秦淮残梦忆繁华。</p><p>新愁旧恨知多少,一醉酕醄白眼斜。</p><p>诗中描写曹雪芹居住的环境及心态,表达了作者对曹雪芹鄙视世俗的个性的赞同及感叹曹雪芹身世飘零,遭遇不幸的同情。</p><p><br></p><p><br></p><p><br></p> <p>薜萝门巷。</p> <p>第二排展室介绍曹雪芹生平家世。铜像后面的墙壁复原当年发现提壁诗的墙面。</p> <p>这是在正白旗39号发现的提壁诗,被部分专家认为这里就是曹雪芹居住、著书之所“黄叶村”。</p> <p>这是一组排列成菱形的诗,“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p><p>这是曹雪芹的挚友鄂比赠曹雪芹的对联。</p> <p>据说,曹雪芹就是在这个院里的“抗风轩”,用血和泪写下了他的举世名著《红楼梦》。</p> <p>抗风轩里的腊梅</p> <p>曹雪芹画像。</p> <p>第二个院落是一个由东、南,西三排房屋组成。</p> <p>院子里的曹雪芹纪念铜像。</p><p><br></p> <p>铜像表情凝重、目光深邃。</p> <p>石桌石凳</p> <p>门上的福字</p> <p>后院。后院这排房屋是“芹圃学坊”,售卖与“红楼梦相关的书籍、饰物、小食品。</p> <p>胡德平(胡耀邦之子)题字。</p> <p>“红楼梦”的明信片可以从这里寄出。</p> <p>书店内景。</p> <p>研究《红楼梦》的书籍。</p> <p>与“红楼梦”相关的食品、小物件。</p> <p>“雪芹南酒”</p> <p>“刘姥姥和板儿”小咸菜。鬼子姜和小辣椒腌制,30元一瓶,买了一瓶尝尝,还不错就是辣!</p> <p>曹雪芹年表展板。</p> <p>后排书店西侧是个小院子,这里可以看到古碉楼。香山卧佛寺一带,遗有很多乾隆年间的古碉楼,曹雪芹经常和好友敦敏、敦诚、鄂比、张宜泉等,登临正白旗村东边“金山三环”山麓的一个古碉楼(可以登临的“活碉楼”,内部空心),饮酒赋诗,极目远眺。敦敏还写有名篇《西郊同人游眺兼有所吊》,诗云:“秋色召人上古墩,西风瑟瑟敞平原。遥山千叠白云径,清磬一声黄叶村……”诗中的黄叶村即正白旗村,当年村中开山娘娘庙的钟声敲响,阵阵西风刮来,在东边的古碉楼上听得正清楚。诗句中的描写正合当时的景物。而在正白旗村39号老屋,也确实可以领略到当年“碧水青山”、“ 阶柳庭花”、“薜萝门巷”、“满径蓬蒿”、“曲径通幽”、“秋色古墩”等景色。</p> <p>满清正白旗军营碉楼。</p> <p>小院外的水井,200年前,曹雪芹在西山生活的几十年,每天都来这里打水。</p> <p>樱桃沟里酷似元宝的“元宝石”,据说“宝玉”的名字从这里得到灵感。西山生活环境的许多元素,为曹雪芹的创作带来了灵感,被写入小说。</p> <p>出了院门看到的西山景色,物是人非,或许200年前的曹雪芹看到的也是这样的湖光山色。</p> <p>远山青黛。</p> <p>红楼梦“说它是一部空前伟大的小说固当之无愧,但读《红楼梦》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它的真假虚实,轻重隐显,变化百端,使我们不容易抓住,而且稍一疏忽,就会走入迷途。”</p><p> </p><p> —俞平伯</p> <p>本文关于历史事件研究注解来自展览及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