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好家风伴我成长”主题教育系列活动<br></b></font><font color="#ff8a00"><b>——晒晒我的“传家宝”</b></font></h3> 生活中你一定听说过不少关于“传家宝”的故事。一件“宝贝”历经风霜和岁月的洗礼,延续数十上百年,传承给后世几代人,被视为家族精神的寄托和财富的象征,都是极具价值和寓意的物品。它既传承了财富,又延续了家族对后辈的期望。<div> 在这里,我们所述说的“传家宝”,可能没有那么值钱,但包含的意义深远,可能没有那么贵重,但却传承着某种信仰……“传家宝”是爷爷参军参战获得的一枚枚军功章”,时刻陪伴“我”成长、激励“我”天天向上;“传家宝”是姥爷留下的一盏“马灯”照亮了一个时代的生活,让“我”铭记光明来之不易,应该好好珍惜;“传家宝”也是奶奶曾经珍爱的棉纺车,嗡嗡声中纺织出了难忘的艰难岁月:“传家宝”还是妈妈讲述过的那些建设者、奋斗者和逆行者为家、为国奉献,激励我前进的精神……来,听听嵩县第二实验小学的孩子们细数“传家宝”的故事......</div> <p class="ql-block"> 一四班张丞铭:纪念章</p><p class="ql-block"> 我的曾祖父是一位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以前每年过年回家,曾祖父就会给我们讲以前的革命故事。年轻时他带着部队打仗、长征,退伍后又引领全村人民勤劳致富奔小康,他教育我们要始终不忘党的恩情,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我的曾祖父、爷爷、爸爸、妈妈、叔叔,都是共产党员,我为生在这样的红色家庭而感到骄傲、自豪,我也会认真听曾祖父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努力报效祖国,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p> <p class="ql-block"> 一四班石梓妍:《嵩县志》 </p><p class="ql-block"> 我家有一本《嵩县志》,是奶奶年轻时候珍藏的一本书,它是我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第一部方志。嵩县历史悠久,山川秀丽,资源丰富,民风淳朴。前人的实践斗争,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宝贵的遗产,可作为我们振兴嵩县经济的借鉴。但从清光绪三十三年至1988年,县志中断80余年,无志可查;1947年嵩县解放后,党领导嵩县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伟大胜利,需载入史册。值此盛世,全国上下,倡导修志,实现了全县人民由来已久的心愿。从1982年起,县成立修志机构,抽调人员,组织各方面力量,开展县志的编纂工作,历时8年多,完成了35篇、196章、12多万字的修志任务。</p> <p class="ql-block"> 一十班王佳昱:98湖北抗洪纪念章</p><p class="ql-block"> 这是爸爸参加抗洪抢险时获得的,正面上方刻有“98湖北抗洪纪念”字样,图案以八一军旗、武汉防洪纪念碑、龙王庙生死牌为背景,三名军民手挽手在湍急的洪水中构筑人墙,用血肉之躯搏击滔滔洪水,寓意军民心连心,共筑钢铁长城。背面铸有“献给新时期最可爱的人”的字样。纪念章由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特别制作并赠送给参加抗洪抢险的全体指战员。爸爸是我心中的英雄,将来我也要成为像爸爸一样为人民服务的英雄!</p> <p class="ql-block"> 二一班胡耀文:曾祖父的勋章</p><p class="ql-block"> 我的曾祖父今年90岁了,曾经参加过淮海战役,抗美援朝等多个战争,获得多枚荣誉勋章,是我心目中的英雄!</p><p class="ql-block"> 曾祖父这一辈人,用宝贵的生命,顽强的毅力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换来今天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做为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好好学习,掌握渊博的知识,学习先进的技能,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p> <p class="ql-block"> 二五班李瑞琼:姥爷的台灯和钢笔</p><p class="ql-block"> 姥爷有空了就练字,练习在看过的报纸上,物尽其用。日复一日,写的一手好字。姥爷常常教导后辈们,努力不会白费,坚持终会成功。要勤俭节约,合理利用好废旧物品,养成勤俭节约好习惯。让好家风和好习惯一直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 二八班赵矜娴:奶奶的缝纫机 </p><p class="ql-block"> 这是奶奶那个年代常用的杨柳针线框,框边被岁月打磨得锃亮,留下了斑驳的印记。针线框里放着针线,线板,顶针,钳子,各种纽扣,碎布头等,里面的东西她一样也舍不得丢掉。在她那个年代,新衣服都是她们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农村的妇女大都会缝补,而奶奶的手巧也是出了名的。 </p><p class="ql-block"> 提到缝纫机,可以说是80年代“三转一响”的代表之一。在爸爸的记忆里,他们小时候,新衣服都是去商场买来布料之后,用缝纫机做的。那个时候,家庭妇女都掌握着熟练的针线活儿技能,缝纫机这种半自动化的机器能大大提高针线活儿的效率。而现在,缝纫机制作的衣服已经跟不上我们的审美需求,但岁月里流传下来勤俭持家的优良家风永远不会退出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 二五班高子忻:外公的药箱</p><p class="ql-block"> 这个药箱已经有47年的历史了,外公17岁开始从医,背着这个药箱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们看病拾药,遇到家庭贫困付不起药费的人家,外公就不收药钱。小小药箱承载着济世救人,无私奉献的优良家风。</p> <p class="ql-block"> 三一班张辰阳:家传医书</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家珍藏的从清乾隆年间到光绪年间,还有民国到文革时期的古医书。这些医术见证了几代人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为人民服务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三八班常珞昕:马灯</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盏挂在老家墙上落满灰尘已经生锈的奇怪的灯。爸爸告诉我这是“马灯”,是爷爷以前用来照明的。</p><p class="ql-block"> 爷爷是村里受人尊敬的医生,这盏灯是从爷爷学医回来就一直陪着爷爷的“老伙计”。那时候没有车,没有路灯,也没有手电筒。遇到走不动路的病人,爷爷都要背着药箱子走很远的路去家里给人看病。一旦遇到晚上天黑出诊,爷爷去给人看病就会很麻烦。所以曾祖父就给爷爷了买一盏这样的灯,让爷爷不管什么时候都能去给人看病,因为这灯外面有玻璃罩着刮风下雨也不会灭。爸爸说下雪的冬天,就算风吹红了爷爷的鼻子也吹不灭爷爷手里的马灯。</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的爸爸妈妈都在医院上班,爸爸工作的地方离家很远,虽然我有时候半个月都见不到爸爸,但妈妈说,爸爸和爷爷一样都是在治病救人,爷爷用马灯照亮了别人的生活,爸爸用和我在一起的时间,去换回了更多小朋友和家人的幸福团聚。等我将来长大了,我也要做一个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p> <p class="ql-block"> 五八班刘一彤:银锁</p><p class="ql-block"> 有长江、黄河两大河流贯穿,众多河流织网的中国曾经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千百年来,出于对劳动力的渴求,人们寄希望于家中孩子健康,敦实。往往在孩子出生前后请银匠手工打制一把银锁,在孩子满月那天,由奶奶或村里的尊长挂到孩子勃子上,寓意:长命百岁、健康成长。</p><p class="ql-block"> 我家这把银锁古朴、厚重,是爷爷出生前,曾祖父讨百家之钱,购银请匠人打制的,又名:百家锁,曾祖父对爷爷的宠爱可见一斑。今天,它更是我家长辈关爱晚辈这一美好传统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五八班刘雅晶:纽丝手镯</p><p class="ql-block"> 这是个纽丝手镯,妈妈告诉我这是妈妈的奶奶的妈妈当年的陪嫁物品,用旧时的银元打造而成。后来传给了妈妈的奶奶,她告诉我说这个手镯虽然模样难看,但它代表着一个年代的发展,看到它就能想起那个时代的亲人……如今妈妈的奶奶已经是百岁老人,可想起自己的妈妈依然是泪流满面,她把手镯传给了妈妈,说这是寄托相思的物件,是我们的传家宝!</p> <p class="ql-block"> 六二班练家瑞:粮票</p><p class="ql-block"> 粮票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中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粮票作为一种实际应用的有价证券,在中国使用达40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历史缩影。</p> <p class="ql-block"> 六三班李奕葭:</p><p class="ql-block"> 红盒子里的是爷爷珍藏的纪念参军五十周年的勋章,勋章上的五星标志中心有一个“八一”字样,也就是纪念八一建军节,还写着七个字:铁血军魂心系疆。军魂就是军人的精神,是一种信仰。</p><p class="ql-block"> 蓝色盒子里的是爷爷在两年前和几十个老战友在青岛聚会作为纪念时发的。这些勋章吉告诉我,不能忘记曾经的艰苦岁月,更要珍惜当今的和谐幸福生活!</p> <div> 传承是一种更替继承,一个家庭的兴盛和经历的风雨都映射在这件特殊的“宝贝”里,随着岁月的流逝,内涵和底蕴也日益深厚。就像人类文明的发展,从刀耕火种到移动互联,能够被传承下来持续发挥价值的,一定是物质文化里最珍贵的部分。传承,是一种精神,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消散,这种精神不断被后人诠释和完善,一脉相承,生生不息。<br></div> 传家宝是家族情感的寄托,也最能体现一个家族的文化底蕴。通过一件“传家宝”的交替,把一个家族的文明和修为接力传承,是对前人的缅怀,也是对世人的指引。作为后辈,我们有责任把自己家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文明继续传递下去……<div> <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