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清末民初古建筑——体仁堂

朝阳柳生

多少年前,就知道离我老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叫体仁堂的大地主屋,却一直不知道具体在哪里。这个春节假,天气很好,就开着我的老爷车,跟着导航找到了这个地方。 显然,体仁堂已不复昔日的辉煌,原规制内已参差着好几幢现代农居。这块保护这幅古建筑的标牌已然来得太迟了,从外面看上去,保护也还很不足。 <p class="ql-block">这是体仁堂的槽门,左边的断裂的石柱,显示出这幢建筑的沧桑。 注意到从这里进门,到里面正堂的路,中间有一个转折,其意是正堂的大门朝向是不能正对着槽门的。这可能是所有古建筑的规矩,蕴含着某些风水学的原理,也符合建筑美学的道理。</p> 这就是正堂屋,与两边的厢房加前面的槽门,形成一个四合院。想当年,中间这片大坪是孩子们玩乐的地方,也是主人家族举行大型活动的地方。 正堂是一座两进的堂屋,我们这一带称之为厅屋,中有天井,收集屋面上下来的雨水,再通过天井里的排水系统排到屋场外。 左右两边的厢房中间都开有这样一道月亮门,当年应是主人们的小姐丫头出入的地方,如今却堆满了棺材和杂物,给人以一种极不协调的感觉。 同样是左右对称的福字门,现在也只有右边这道永久落锁的福字门来显示当年的盛况了。 见识一下古建筑里的枊榫机构。 典型的山字头建筑。据传,我们这一带的传统民建,以从远能看到多少个山字头来判断整幢建筑的规模。 <p class="ql-block">这个偏院可能是当年年轻后代主子们居住的房子。这样的房间不知凡几,据图中坐着的邓姓老人介绍,当年土改后,这里住进了三个生产队的200多人,那时可能是整幢建筑最热闹的时期。</p> 邓姓老人也弄不清这个房子是什么人住的了。在这幢以青砖为主要材料来看,这些土砖建筑应该不是主人们的住处。 左后部的洋楼。据邓姓老人的介绍,这是当时的主人登高看风景的建筑,我听成了阳楼,以为只是看风景之用,其实是洋楼,仿西洋建筑,既可观风景,也摆设了一些西洋玩意儿。体仁堂的主人们是做茶叶生意发家的,自然能接受当时一些西方文明的东西。 左后角上的碉楼,现存调度不及建成时的三分之一,炮眼、枪眼清晰可见。据邓姓老人介绍,当时整幢建筑围了城墙,四角建有碉楼,有十多名枪手保护。一般的匪情,把大门一关,里面有水源、有蔬菜和足够的物质储备,坚守十天半个月完全没有问题。 这一片蔬菜地就是当时院内的蔬菜地。 历史留下的痕迹,据我所知,光冲乡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后来这里是属茶冲公社、到茶冲乡、到现在的三塘铺镇。 从槽门出来的左前方,约有五六十米处,有这么一个建筑,据说是当时的围墙,现在也可清晰地看到墙体上的枪眼。现在与主体完全脱离了,而当时是与整个建筑围成一体的,由此也可见最初整个建筑的规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