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什么要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心语

前言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的成立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历经了各国列强的侵略和压迫,终于在1949年,新中国建成,中华人民在世界上站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但是在之后的过程中,新中国依然经历了许多风雨,有外患,也有内忧,但是,中华民族是坚强的民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就迎来了重大考验,在外患内忧的情况下,毛主席一声号召:“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600万知识青年,陆续上山下乡,为中国发展做出伟大贡献。那么在这场牵扯到全国的运动中,毛主席为何会发出这样大动干戈的号召呢?就此,李慎明对毛主席为什么要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进行了全面分析。</p> 一. 上山下乡 <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是一个带着积极的,正能量的运动,起初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三大差别”。这是让实践成为教学最鲜活的例子,也许,有些人会认为这是一个使知识青年失去学习的运动。</p><p class="ql-block"> 但是从现在看来,更多人在这次运动中成长,成为中国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顶尖力量,从他们的回忆我们不难看出,上山下乡是他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p><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不是一个特殊时期特有的产物,最早可在1955年就看到由北京六十名青年组成的青年志愿垦荒队进入北大荒。甚至,更早地来说,毛主席早就将自己从苏联留学归来的大儿子,送到农村,并且拜了农民为师。</p><p class="ql-block"> 青年志愿垦荒队</p><p class="ql-block"> 除了北京,云南昆明也有青年学生自发地组织起来,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进行种植。在这之后不断有青年志愿者进入各个边远地区进行开发,直到1968年上山下乡运动的高潮来临。</p><p class="ql-block"> 1968年年底,毛主席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这时候在校的初中生、高中生都被送往农村,进行贫下中农的再教育。</p><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p><p class="ql-block"> 这次上山下乡的运动,足足有1600多万人,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每家每户都有人进行进入到上山下乡的运动中,这是一个关乎着全中国的运动。</p><p class="ql-block"> 这不是一个短时间就下达的决定,从1968年7月到1968年12月,毛主席足足考虑了4个月才下达了这个决定,其中毛主席曾说:“我考虑发动群众。我把批判的武器交给群众,让群众在运动中受到教育,锻炼他们的本领,让他们知道什么道路可以走,什么道路是不能走的。我想用这个办法试一试。我也准备它失败。”</p><p class="ql-block"> 到底是什么让毛主席下达了这个决定此时的时代背景,又在经历什么呢?毛主席为何提出上山下乡?</p> 二. 时代需要中国上山下乡 <p class="ql-block">  我们不可否认,在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中国之所以能快速发展,有一部分得益于外部给予的支持。但是不是自己的终究会成为别人手中我们的把柄。在1968年底,中苏关系对立,毛主席为了能够对抗新的国际形势,作出了上山下乡的决定。</p><p class="ql-block"> 中苏关系对立</p><p class="ql-block"> 在中苏关系对立后,曾经在中国注资的大量外企纷纷撤资,这使中国的工业化陷入了一段停滞的时期,资金来源短缺使城市内的人纷纷下岗失业。不需要这么多的人,而大批下岗失业的人没有办法再次就业。</p><p class="ql-block"> 面临外部的压力这些问题必须解决,如果不能解决的话,既无法获得劳动力反而还要损失大量的经济在社会保障问题上,这时中国就将面临很大的经济危机,当时的中国经济报告,一度保持赤字状态。</p><p class="ql-block"> 城市经历了工业化,工厂,更多是需要资金的注入,工业化的工厂并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为了解决大量劳动力无法利用的问题,既然城市无法承载大量的劳动力,那么就让知识青年们在广阔的国土上创造价值,于是就有了上山下乡这一决定。</p><p class="ql-block"> 无法承载大量的劳动力</p><p class="ql-block"> 在上山下乡中大量的青年知识分子进入乡下,农作物自古以来都是人类可靠的财富,只要你肯辛勤耕种就有回报。在上山下乡中,知识青年可以为农民带来先进的技术和高效率的种植方法,农民也可以给予知识青年优良的品行和坚韧不拔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青年知识分子不仅为农作物的耕耘作出贡献,还有很多被特别挑选,建设成为各地的建设兵团。面对当时外部严峻的国际压力,面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国也必须为可能而来的战争作出备战。</p><p class="ql-block"> 保持大量军队的同时,毛主席发出了“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指示,大量的知识青年成为国家备战的一部分,即在不断的为国家生产创造的同时,也成为为可能到来战争做准备的储备力量。</p><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p><p class="ql-block"> 思想上,当时的中国受到了国际社会上西方思想的影响,但是上山下乡,一定上地纠正了这种风气。</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曾说过,他希望知识青年们可以“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在当时的社会风气来看,城市离农村远了,人们也离农民远了,人可以自私,但是要有一颗爱国之心,如果人人都只为自己的利益,而不在宏观的角度上来看待国家问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p><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让知识青年再次同工农结合起来,使知识青年这将来国家的栋梁,再次理解了五星红旗的含义,是知识青年在思想上浴火重生,为中国之后的发展做出了厚重的积累。知识青年是国家的栋梁!</p> 三上山下乡为中国厚积薄发作准备 <p class="ql-block">  从1970年开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总人数开始下降,也有知识青年开始回到城市,但是这个过程是有反复的,直到1976年上山下乡基本结束,基本1977年最后一批知识青年参与上山下乡。</p><p class="ql-block"> 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影响了几代人,甚至可以说是影响了事后的中国发展。怕我们在之后经历了改革开放,我们也不能否认上山下乡运动对之后中国发展做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也许当初的知识青年,在一开始,觉得上山下乡运动,是苦难的,是使知识青年受到折磨的,毕竟,当初的知识青年在学校,在城市,都是无忧无虑,并没有受到什么体力劳动的洗礼。但是,我们都需要明白,这就是农民正常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其中重要的组成,就是那象征着劳动人民的镰刀。这次上山下乡,就是使知识青年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更加明白,中国共产党是为了使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够更好的发展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现在中国的领导人,很多都经历了当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可以说是在高层领导中,占据了大多数,上山下乡运动是他们能更好的理解什么是中国发展需要的东西, 更能明白,一个国家想要强大需要什么,避免了“何不食肉糜?”这种事情的发生。</p><p class="ql-block"> 从十八大选举的中央委员中,有65人有知青经历;25名中央政治局委员,有7位参与了上山下乡运动;在最高层的政治局常委中,更是有4人是知青一代。</p><p class="ql-block"> 知青经历对今日的许多高层领导影响重大,上山下乡锻炼了自身体魄,让他们明白了什么是实际,什么是实事求是,什么是群众。除此之外,上山下乡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在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有勇气去面对。</p> 结语 <p class="ql-block">  经济,是中国能够这么快速崛起的主要因素,在中国经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迎来了腾飞,在这之中,中国创造了令世界震惊的中国速度,甚至吸引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研究,想要明白中国能够有着这么奇迹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因为什么。</p><p class="ql-block"> 这离不开中国在之前的接近三十年的上山下乡运动。</p><p class="ql-block"> 邓小平在1988年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无论是放在当今社会,还是之前都是有用的言论。在上山下乡运动中,上千万的知识分子,进入乡村,这为农村生产力进行了很好的技术补充,这让中国从古至今的农业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农村劳动效率的提高,还是说对于农村基础建设,都做出了不言而喻的补充。除了农村开发,中国各地的基础建设,都因为拥有了大量的人才,得到了很好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除了中国本就人口密度不错的内地,在新疆,内蒙古等边远地区,也因为知识青年的涌入得到了大力的开发,而这些通过知识青年血汗建设起来的基地,也为之后的改革开放做出了积累,为之后中国可以迅速的发展打下来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是知识青年用自己的青春血汗,为祖国建设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从现在来看,这是当时最好的选择,也是为了以后的中国厚积薄发做出的积累,通过知识青年,中国才能迅速的完成崛起,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