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历经齐鲁石化那些事儿之四</span></p><p class="ql-block"> 齐鲁石化的子弟有两三代人了,他们曾经都是石化城的孩子,不同时代的孩子特点也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辈人,是老炼油厂和齐鲁石化的第一代子弟,称为“油二代”。有一首歌《我们这一辈》: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有父母老小,有兄弟姐妹。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学会了忍耐,理解了后悔,酸甜苦辣酿的酒,不知喝了多少杯。熬尽了苦心,交足了学费,真正地尝到了做人的滋味,人生无悔……</p><p class="ql-block"> 每当我们听到这首歌,都会感同身受,引起共鸣。虽然这些老子弟不是共和国同年岁,但是他们同齐鲁石化同年岁,他们曾经也是孩子,都有兄弟姐妹,有着不凡的经历,他们是全程伴随着齐鲁石化走过来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们这一辈”包括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出生的,他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 ,受党的教育,并以此为荣为幸。特别是他们当中那些比较早的老子弟,经历了更多社会变革和历史大事件,经受了更多艰辛磨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早期炼厂子弟学校学生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炼厂子弟学校家庭学习小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些老子弟, 文革时期没有赶上学习文化课的好时光,没有赶上全国高考。那时候课外活动比较多,他们在校办工厂学工,或到厂里参观学习,到附近农村学农,帮助秋收或捡麦穗,到厂区、油罐区去栽树、拔草,去潍北农场插秧割稻,他们挖地道、参加军训野营拉练,他们去周边地方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当然他们参加社会活动受到了锻炼,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他们不像人们说的那样,城市里的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们从小就养成了爱劳动的好习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忆苦思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学军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炼厂子弟学校学生在学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炼厂子弟学校九年一班的学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炼厂子弟学校学生挖地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挖地道</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他们有一种优越感,因为他们从小在吃穿住行和学习、活动、玩乐等多方面都有着明显优于地方的条件,当他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冬天穿着厚厚的工作服棉袄在雪地里玩耍时,身为齐鲁石化子弟而自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青年女工</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他们这些老子弟,长大成人后赶上了知青上山下乡,回城后赶上了改革开放,招工入厂后赶上了竞争上岗,成家立业后赶上了落实国策“只生一个好”,人到中年后赶上了企业改制分流,面临职工买断的艰难选择,退休了还要全力以赴为下一代操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补习文化课</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他们这些老子弟,最早的有直接招工的,有顶替父母上班的,有上山下乡的,有去了部队的,最终他们都回到了齐鲁石化。他们耳闻目睹了父辈的艰辛,在他们身上有老一辈人的影子,他们继承了优良传统,一样有奉献精神,懂得回报,肯于吃苦。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不断学习提高,充实自己,勤奋努力,一样取得了好业绩,他们当中不乏佼佼者。</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石化城的老子弟中,另外还有一大部分是1970年前后出生的,齐鲁石化就是他们的出生地。当时炼厂职工医院妇产科主任王大夫,经她手接生面世的孩子不计其数。他们这些子弟也有的从小随父母来到齐鲁石化,有的是部队大院儿的孩子随父母转业来的,有的是后期随父母来自各地参加齐鲁30万吨乙烯建设的。</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他们相比早一些的老子弟,算是赶上了在校学习的好环境,没有了学工学农等社会活动,所用的教科书也是全国统一课本了,也开始有了全国高考了,学习氛围更好了。他们有的在二化生活区住还要每天坐车到炼厂一中上学,因为那时候其他厂还没有高中。后来他们有的参加了高考,有的上了中专,有的上了职高,有的上了技校。他们赶上了公司乙烯建设,毕业后被分配到乙烯,有的分配到炼厂、胶厂、二化,他们基本都就职于齐鲁石化公司,当时能成为齐鲁石化的一名职工是他们最好的选择。</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如果说老一辈人是齐鲁石化的创业者,那么他们这些“油二代”就是齐鲁石化的守业者,是齐鲁石化的新生代、生力军。</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有人说炼厂的孩子挺野的,说起来早期炼厂确有一些孩子爱打架,这也是孩子的天性赶上了那个年代,但不是主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七十年代文革中后期,那时候公检法不是很健全,各厂有保卫科,社会治安不算好。子弟学校的半大小子甚至厂里的个别青工总有些好挑事打架的。他们年轻气盛,有逆反心理,不愿服人,甚至走在路上不能多瞅一眼,否则就吹胡子瞪眼。有的孩子仗势惹事,互相不服,惹了事就纠集一帮人打群架。那些年抚顺来了几个投亲靠友的孩子在子弟学校上学,也加入其中打架斗殴,动起手来挺虎的。二区的一帮孩子打架也算挺出名的。这些孩子地域性比较强,比如一区的,二区的,三区的,都各是一伙一伙的,他们心比较齐,遇到谁被欺负了就一起帮忙一致对外。炼厂和化建的孩子经常发生冲突,动辄就打起群架来,以致到王寨下乡了还不消停,晚上看场电影遇到了也追着打。</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还是这帮小子,别看他们挺爱打仗闹事的,可是他们又很懂礼节礼貌,有情有义有孝心,说话嘴也甜,见人都是大哥大姐、大叔大姨的叫着,邻居、同学、朋友家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活儿都积极主动帮着干,家有老人侍候的也挺好。</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后期这些孩子大了,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变化,1981年改革开放初期共青团中央和多部委联合发出倡议,号召青少年和全国人民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文明礼貌活动,每年三月份定为文明礼貌月,公司和各厂团委组织团员青年上街开展“为您服务”活动。过去有些人打招呼问路什么的都是哎哎哎的叫,急眼了才叫声同志,打这以后人们见面说:您好,请问……开始用礼貌语言了,时间久了就习惯了,石化城的文明礼貌氛围越来越好,可不比地方上差。</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有人把齐鲁石化喻为桃花源,其实齐鲁石化并不是封闭的环境,却是恰恰相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齐鲁石化独立而不封闭,传统而不守旧,思想观念新,接受新鲜事物快,接受能力强。尽管以前还没有互联网,但是这里的人来自全国各地,这里的石化产品发往四面八方,职工出差办事的机会多,外来人员求援办事联系业务的多,人员往来和信息交流多,与外界来往联系接触事物多,自然他们见多识广,信息灵透,有着更开阔的眼界、视野和胸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他们更开放,更热情,和山东人的口碑一样,豪放、真诚、实在、大度。他们乐于接纳各地来客,接人待物不小家子气,就连学校的子弟,也没有排外思想,每当学校转入新同学时,同学们都主动接近,热情交往,很快就融合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橡胶厂社区曾被人们称为齐鲁石化的“沂蒙革命老区”,不是因为他们位置最靠石化城的南边,是因为他们社区有淳朴的民风,人们本分实在,和谐相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石化城的子弟在当地是引领时尚的。七十年代中期最早炼厂的孩子们就开始打够级扑克牌了,够级扑克玩法是从青岛传过来的,四付扑克牌6个人玩,他们上学时玩,玩到下乡,玩到回城参加工作,玩到九十年代。即使两幅扑克4个人玩的刮风下雨玩法也是第一时间在齐鲁石化玩起来的,风靡一时,甚至中午饭后也抽空在办公室摸上两把,兴致勃勃不亦乐乎,至今经久不息。</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七十年代末期,炼厂年轻人就最早购买了日本产的索尼牌录音机,这录音机是黑色的像半头砖大小,放上磁带可以录音、听歌曲,此前人们从没见过录音机是啥玩意,都感到很稀奇。后来年轻人买的多了,录音机越来越大,有日本先锋牌的组合音响等,时髦青年在一起比谁的录音机大、喇叭多、低音炮效果好。</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石化城的孩子也是最早穿的牛仔裤,特别是看了日本电影《追捕》以后,男青年喜欢留着稍微长点的发型,穿着大喇叭裤,戴上墨镜,显得很时髦,后来新款式花样的服装越来越多,老辈人、单位领导认为年轻人穿的是奇装异服而格格不入,把那些穿的花里胡哨的年轻人贴上“后进青年”的标签,以至团组织出面做部分青年的转化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齐鲁石化的子弟总体上说,聪明伶俐,灵透秀丽,举止言谈大方得体。女孩子细皮嫩肉的,会穿衣打扮,时髦品味不土气,透露出一种特有的内在气质。当然男孩子率真大气、活泼爽快,重情义、好交往。他们看上去很优秀,但是又很低调不张扬,即使他们站在人群里不说话也一样显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的确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齐鲁石化老子弟外在的特点比较明显,基本上一听说话就知道是炼厂的,在公司周边一听说话就知道基本上是齐鲁石化的。有些炼厂人自我感觉和本地人比起来是普通话,其实到了外地一开口,人家就听出来有股大碴子味。这是由于在炼油厂这个环境里,抚顺来的人占多数,自然形成以东北抚顺口音为主,大部分老炼厂的孩子说话都是这个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有部分来自大连的学生说话有股海蛎子味,有济南或省内的学生说话有股地瓜味,也有南京、上海、四川口音的,也有京味的,新疆独山子、广东茂名、兰州、包头等地方来的没有明显的地方口音。但时间久了,很多孩子也都多多少少带点东北抚顺口音。</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普通话说的好的还属胶厂、二化的孩子们,公司电视台的李秀兰、李琨、刘丽、韩丽群等都来自这些单位。公司很早就有子弟在淄博广播电台当播音员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石化城的老子弟早已不是孩子了,他们正陆续退休,有的已经年逾花甲两鬓斑白,他们伴随着齐鲁石化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很多过往云烟,曾经付出过努力,做出了奉献,也品尝过酸甜苦辣,但是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人生不可选择,能有过去丰富的经历也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幸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化城的孩子里还有一代人,他们基本上是80后90后,他们是齐鲁石化第三代子弟,称为“油三代”。这代人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看着爸爸妈妈在这个企业工作忙碌,他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叔叔姑姑、姨姨舅舅也大都在这里,他们对齐鲁石化有种油然的亲切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石化五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石化五中校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他们生在摇篮里,长在蜜罐里,学习成长赶上了好时候,有好的条件,好的环境,好的生活。他们天生丽质,聪慧好学,除了享受着正规的学校学习教育外,从小就接触电视等多媒体信息,眼界开阔,信息量大,思维能力强,不受传统观念束缚。他们说着很标准的普通话,并一样带有齐鲁石化孩子的特有品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石化小百灵艺术团演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98年第一次参加全国幼儿基本体操表演大会获一等奖,与靳羽西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在当今社会的大环境下,他们也一样具有社会年轻人的特点,比如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善良,有主见,自我意识强,追求物质改善的同时,注重精神意义的追寻,有责任感,创新与进取精神在升发。但是他们与父辈比起来,有着经受磨练少、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脾气犟等弱点。</span></p><p class="ql-block"> 他们都参加了高考,有的大学毕业学有所成又回到齐鲁石化,成为齐鲁石化的继业者,他们接过建设齐鲁石化的接力棒,在各自岗位忠于职守,脚踏实地,传承着父辈、祖辈的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是他们大部分人分散在外地,有的大学毕业后为了谋求更宽更广的发展选择留在了外地,有的去当了兵,有的自谋职业,也有的去了外国。当然也有很多孩子想回到齐鲁石化就职,赶上了齐鲁石化不再招人了。他们很多人已经成家立业,为人父母了,他们也有很多人渴望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的人渴望有一个温暖的小家,有的渴望能够和父母在一起相安为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span>其实他们这代人是很不容易的,他们所处的环境、遇到的困难和过去是不一样的。现在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他们面临的竞争更激烈,所承受的压力更大。他们需要去奔波,去打拼,去克服许多困难。他们过去没有吃过苦,一直在舒适的环境中成长。过去的孩子长大了都能分配工作,现在不一样了,他们和地方上的孩子同在一个大环境,已经没有了区别,没有特别的优势可言。</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他们知道自己的责任,很想有机会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很想更多的陪伴父母,但是他们走上社会,却不能跟父母家人在一起,有的一个人在外显得有些孤独。他们也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作为齐鲁石化的老辈人希望他们不断奋斗,努力拼搏,发展的越来越好。</p><p class="ql-block"> 他们和所有齐鲁石化人一样,对曾经在这里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有着不尽的眷恋,齐鲁石化人爱着这里,爱着我们的家园,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处,他们都是齐鲁石化的子弟,都是齐鲁石化的人,当人们问起来你是哪里的,他们会毫不犹豫的说:我是齐鲁石化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值此齐鲁石化公司建厂55周年之际,谨从个人视角交流过去所见所闻之经历,旨在从一个侧面展现齐鲁石化人艰辛创业、优良传统、精神风貌和往日辉煌,引发老一辈人的回忆,缴发年轻一代不忘初心,再创辉煌的热情。 </p><p class="ql-block"> 只是窥豹一斑,所涉及言论观点仅为一己之见,难免有偏颇、顾此失彼和不确切之处,如有不妥,深表歉意,还请原谅,并告知本人改正。如需确切相关信息,请查询胜利炼油厂、齐鲁石化公司史志,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