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历经齐鲁石化那些事儿之三</span></p><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岁月悠悠。随着炼油厂生产走上正轨,由建设时期的“先生产后生活”转为重视关心职工生活,炼厂领导和职工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渴望迎来美好生活。</p><p class="ql-block"> 早年有的职工亲戚投奔而来,有的家属没有工作,就自己找些临时工干。有一段时间,在炼厂二区山脚下有开山放炮的,离生活区的房子很近。那些人每天把山上的石头打好眼儿放上炸药,就大声呼喊起来:放炮啦——。炸起的石头块满天飞,挺危险的。</p><p class="ql-block"> 在采石坑旁边有很多不同大小的石子堆,有农村妇女在这里砸石子,也有职工家属和亲戚在这里砸石子的。当时没有粉碎机,凭手工砸石子是很辛苦的,砸一立方两块钱。这些石子基本用于炼厂的基础建设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夫妻是双职工的家庭很少,大部分职工家属不是在籍职工。<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厂领导想办法帮助职工家属创造工作机会,先</span>把城市户口的职工家属组织起来,<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67年成立了三八厂,后来</span>注册成为临淄化工厂,属于地方集体企业性质,其主要领导由炼油厂委派,后来成为现在的锐博公司。</p><p class="ql-block"> 早期的三八厂主要产业除了油毡纸厂外,有个造林队,主要是在山上坡地搞栽树种植,也在二区半道路两边那片地种些蔬菜并通过商店供应给职工。有个纸袋厂,用牛皮纸制作沥青包装袋供给炼厂。有个刷罐班,承揽炼厂的油罐、槽车等清洗工作。有个服装厂,经营服装剪裁缝制,后来承担部分齐鲁石化工作服的制作。还有一大部分劳务输出,主要在炼厂幼儿园、生活科食堂等岗位服务。八十年代末期临淄化工厂的老职工陆续退休,有些炼厂职工在外地的家属调入。当时临淄化工厂效益很好,是临淄地区屈指可数的好企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三八厂职工在炼厂食堂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最早的时候在小观园北侧路边老龄委的位置有个青砖建筑的食堂,厂区也有几个食堂。每个生活区都有托儿所,在一区现在农行西边的位置有个托儿所,我母亲曾在这工作。这些职工家属伴随着炼厂发展,做了大量的服务保障工作,付出了艰辛努力,撑起了炼油厂的半边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被服厂</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炼厂有一部分职工家属是大庆户口,大庆户口是特定时期形成的,大庆、玉门、胜利油田都有,是一种油田范围内的农业户口。炼厂做了很多协调工作后,大庆户口的子弟下乡、招工都不受影响,只是在粮食供应上粗粮多些。</p><p class="ql-block"> 二区原来的炼建职工家属搬走后,一些农村户口的家属入住,炼厂在二区成立了王朱十五小队,原来三八厂造林队的菜地以及二区西边王朱的土地划归了十五小队。</p><p class="ql-block"> 炼厂还在皇城建了农场,后期来的职工家属住在那里,后来皇城农场撤除,这些家属又在石灰窑北面炼建公司二处留下的生活区居住。胜利新村建成后,他们又搬迁至这里,有的在北山居住。那时候不仅炼厂有农场,公司各厂也都有农场,厂里有专门的农副业办公室,炼厂农办后来改为农贸公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七十年代中期,炼厂有个潍北农场在潍坊寿光羊角沟,靠海边比较近,那里是盐碱地,人烟稀少,附近有炮八师。那几年各车间职工和子弟学校高年级学生都轮流去劳动,大家很有兴致,既参加劳动又能捉鱼捞虾。孙政善副厂长还亲自带队去农场,挽起裤腿子下田和大家一起插秧割稻。</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前炼厂人主要在厂区、生活区及周边活动,偶尔去趟辛店,感觉去辛店比较远,不太方便。辛店属于昌潍专区临淄县的,临淄县政府在城关现在的齐都镇。1969年底,临淄县划归了淄博市改为临淄区,1974年区政府迁至辛店。</p><p class="ql-block"> 早前辛店有一条主街,就是现在的辛一街,有国营商店、交通旅馆、东方红照相、新华书店等,在这条街东头靠北面有一户卖豆浆油条的,这家油条炸的很好。红旗饭店在靠北边一个十字路口的西南角位置。</p><p class="ql-block"> 辛店有个临淄火车站,炼厂和胜利油田的人都经这里坐火车。辛店城镇本身没有多少人,靠着齐鲁石化的人来人往逐渐有了热度。特别是后来齐鲁乙烯建设,在辛店建了大片的新生活区,很多职工住在辛店城区,是齐鲁石化的职工家属在临淄城区撑起了一片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红旗饭店在辛店大棚北口西南角位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后期临淄站移到了辛店东边这个位置</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备战备荒时期,工厂、学校等各单位都要挖地道,当时厂里好几处都有地道口,是几个车间分片挖的。子弟学校的地道口在操场的东边下沿儿,挖了两三百米深。虎山隧道也是那时候挖的,当时是土建队负责,后来找的施工队开山放炮干了好几年才打通。当时生活区很多住户也在房前屋后挖地道,家里的孩子们放学后钻进自家地道开挖起来,特别是看过电影《地道战》后挖的更起劲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炼厂子弟学校学生挖地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早期中国石化没有统一的工作服,这是炼厂职工曾经发过的工作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炼厂四区靠东北角那一片,有个部队营地,有几排平房和训练场地。最早的驻军是防化连,后来又换了高炮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当时全国的炼油厂屈指可数,炼油厂的汽煤柴等主要产品,除按国家计划调拨各地外,还保障军用油品的供应,部队在炼油厂有专门的军代室。炼油厂是重点保护单位。那时候联合装置车间门口以及几个油罐区和厂大门口等重要部位都有木制的岗亭,由解放军战士昼夜站岗守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后来炮连撤走了,这里还有6架高射炮,10挺高射机枪,成为炼厂基干民兵训练的地方。这里曾经作为公司第一批技工学校校址,也是后来炼厂武装部所在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起过去都不会忘记炼厂的红门。在辛化路往炼厂拐的路口有个像凯旋门一样的大门框子,用锯木板包起来的,刷着红漆,这就是红门。</p><p class="ql-block"> 红门成为炼厂乃至石化总厂的地标,红门在临淄、益都(青州)一带远近闻名,有很多地方的民工来炼厂这边干活,还有很多农民兄弟乐于到炼厂这边卖些农产品。</p><p class="ql-block"> 在计划经济时期,炼厂就像小社会一样,全国各地人来人往的,当时的繁华景象不亚于临淄辛店,红门也就出名了,成了炼油厂乃至后来总厂的代名词了。</p><p class="ql-block"> 逢年过节,炼厂工会就把红门装点一番,用松树枝插满了门框上,顶部插了一排红旗,从下到上都布满了彩灯,看上去鲜艳夺目,很有节日气氛。</p><p class="ql-block"> 炼厂天桥也是早期的景观。以前铁路调运横杆挡的时间很长,炼厂就在铁路口增建了天桥,方便了行人随时过铁路。很多人喜欢到这里溜达凑热闹,这里成了人们聚集的好地方,也常常是恋爱男女约会碰头的好去处,甚至是调皮小子们打群架了结恩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炼油厂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从北边山洞直接到辛化路,车辆不用长时间在这里等铁路起杆了,从此红门这里不再是进出“山门”的唯一通道了,红门也由此逐渐的失去了往日的熙熙攘攘,但是红门仍然给人们留下那些抹不去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胜炼大厦的位置,曾是炼厂中心繁华地段。这里是卖肉卖菜的商店,路边有理发店、浴池,旁边是摆摊卖菜的自由市场。一区粮店位置下面是百货商店,后来这里建起了百货大楼。往东边一点还有新华书店、邮局……</p><p class="ql-block"> 百货商店和现在的超市不一样,那时候的人完全没有超市的概念。所有商店都有柜台,有零售的酱油、醋缸、零酒等,买什么都得有柜台里面的营业员给拿。这些是现在的年轻人没见过的。</p><p class="ql-block"> 商店卖的服装种类很少,大部分人都是买布料找裁缝做衣服,一般商店都有专门的布料柜台,人们凭布票买布。棉布有平纹布、斜纹布、条绒布、平绒布、劳动布等,后来有了的确良、涤卡布等混纺的新品种布料,纯毛料还比较少。有的人出差去上海等地都捎带几块好布料。那时的人们不缺吃不缺穿,还是很有满足感的,满足就是幸福。人们普遍认为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的人吃不饱穿不暖,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p><p class="ql-block"> 早先厂里各车间都有洗澡的地方,职工下班后可以洗个澡再走。几个生活区都有公共浴池,职工到浴池洗澡不要钱,后来发澡票,也卖澡票。附近村民到了春节前来洗澡的很多,对外5分钱一张澡票。</p><p class="ql-block"> 炼厂单身宿舍旁边有个食堂,那时候还没有单身楼,食堂后面有个猪圈养了几头猪,其中有头大黑猪体重700多斤,确实太重了,笨的走不动步。那是一景,很多人都专门过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早期的粮票和各种供应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早期的新华书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早期一化商店</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计划经济时期,生活物资供应比较紧张,特别是有的紧俏商品需要凭票购买。那时候家里时兴的大件是“三转一响”,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戏匣子(收音机),这些都属于紧俏物资,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都是凭票买,一个单位一定时间发不了几次票,有的单位发票要抓阄。有的人和辛店等地方物资局、商业部门有亲戚朋友关系,可以想办法搞到票,被人们羡慕。</p><p class="ql-block"> 自行车好品牌有凤凰、永久、飞鸽的,青岛产的大金鹿自行车也很抢手,脚刹抗造,适合载重。手表国产的主要是上海牌、天津牌的,最好的是上海牌手表120块钱,有款东风牌的手表比较便宜,后来山东出了一款泰山牌手表30多块钱,样式还可以,质量一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过去炼厂职工家里家具都比较简单,床板、凳子等都是从厂里后勤领的,有的抚顺来的家里有带来的那种炕琴柜、木箱子。七十年代中期兴起打家具了,有个惠民地区来的木匠,专给人家打家具,家家排号等着,在谁家干活谁家管吃。</p><p class="ql-block"> 当时木材不好买,就想办法东拼西凑,有的把后勤发的床板都用上了。做的家具没有统一的样式,主要是带两扇门的橱柜,镶上两块玻璃,画上玻璃画。当时炼厂画玻璃画有名的主要是土建队的郭师傅和工会的苏武,他们都是从抚顺二厂来的年轻人,很多人都找他们画玻璃画。</p><p class="ql-block"> 从七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初期,又兴打家具了,还是那位木工又回来了。那时候做的家具主要是大立柜,五斗橱,高低柜等,有的人专门去青岛买家具,喜欢青岛一木厂出的家具。</p><p class="ql-block"> 后来又开始时兴沙发了,沙发是比较时髦的家具,商店很少有卖沙发的,有的年轻人就买些弹簧海绵自己学着做,有的去上海等外地出差顺便买了沙发托运回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8年前后开始出现了电视机,我最早看到的电视机是在炼厂二区郭旭家,他爸爸是一化供应科长,他家买了一台9寸的黑白电视机,每天晚上很多邻居都在他家围着看电视,夏天索性把电视机安放在外面,还切茶倒水款待大家。</p><p class="ql-block"> 当时只能收到北京和中央电视台的节目,看的是美国阿波罗号登月等纪录片。虽然电视信号不稳定,但是比出去到广场看电影方便多了。后来家里有电视的逐步多了起来,还得自己做个室外天线安装在房顶上,效果不好还得经常调来调去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起初电视机不好买,供不应求,国产电视机有济南产的泰山牌的,有天津产的天津牌的,后来日本进口的组装电视机多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期炼厂在公司最早建起了电视台,闭路电视通到家家户户,电视信号自然就好了,炼厂电视台每天播放故事片。</p><p class="ql-block"> 后来电视节目也多了起来,那时候由山东电视台拍的《武松打虎》电视剧看起来不错,1983年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春节联欢晚会,感到特别欣喜,增添了节日喜乐气氛,从那时起,好像每到春节年三十都离不开春节晚会了。</p><p class="ql-block"> 也是那年春节,人们看到最早的香港电视连续剧是《霍元甲》,人们被吸引到电视机旁,特别是孩子们更喜欢看。那时很流行香港电视剧,以后又播放了《再向佛山行》等。八十年代末,播放的国产电视连续剧《渴望》,把人们带入那悠悠岁月,引起共鸣,每天晚上都是万人空巷。</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多年以来,炼厂干部职工家属一起走过那个年代,历经岁月沧桑,他们渴望着安稳平淡的生活越来越好,渴望着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奔向小康,也渴望着日新月异的石化城更加壮丽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值此齐鲁石化公司建厂55周年之际,谨从个人视角交流过去所见所闻之经历,旨在从一个侧面展现齐鲁石化人艰辛创业、优良传统、精神风貌和往日辉煌,引发老一辈人的回忆,缴发年轻一代不忘初心,再创辉煌的热情。 </p><p class="ql-block"> 只是窥豹一斑,所涉及言论观点仅为一己之见,难免有偏颇、顾此失彼和不确切之处,如有不妥,深表歉意,还请原谅,并告知本人改正。如需确切相关信息,请查询胜利炼油厂、齐鲁石化公司史志,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