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特色】德化一中开展“瓷语”文学采风活动

小童

<p class="ql-block">  农历正月十一,阳光明媚,万物葳蕤,春节的喜气还在空气中氤氲,德化一中陶瓷艺术社、野草叶文学社部分成员,在社团指导老师、校团委书记和徐建新副校长的带领下,驱车前往陶瓷精品馆,开展“瓷语”文学采风活动。</p><p class="ql-block"> 一行人先后参观了宝源陶瓷研究所、蕴玉瓷庄和泰峰陶瓷艺术馆。</p><p class="ql-block"> 师生在陶瓷的艺术世界里徜徉,近距离感受陶瓷艺术大师精湛的技艺,与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创作跨时空对话,感叹于德化陶瓷深厚的文化底蕴,自豪于“世界陶瓷之都”的美誉,更觉得传承使命在肩!</p> <p class="ql-block">  进入宝源陶瓷研究所,视线所及,姹紫嫣红,花团锦簇。万花丛中,研究所郑燕婷所长绽开如花笑靥,如数家珍,侃侃而谈。她让我们知道,瓷花不仅有令人惊艳的外在,更有源远流长的内涵!她把自己成功的秘诀归结为两个字——专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蕴玉瓷庄,我们沿着时空的经纬,细细梳理苏氏陶瓷文化传承的脉络,在风格迥异的作品前驻足、品读。在大师手中,瓷器有形、有色、有味、有温度,更有艺术大师悲悯的目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泰峰陶瓷艺术馆,大大小小观音塑像林立,渡海观音、千手观音、莲花观音……不同造型,不同角度,把观音大士的大慈大悲诠释得淋漓尽致!宝石釉、结晶釉,火与泥的舞蹈在不同器型的瓷瓶表面演绎了各种可能,成就了孤品的稀贵。</span></p> <p class="ql-block">  德化陶瓷大师们用心雕琢出的天使,在同学们心中悄悄播下了艺术的种子。接下来,他们将用手中的笔,与艺术家的作品对话。</p><p class="ql-block"> 在福建省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建设中,德化一中将校园文学和陶瓷艺术作为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大师林立、英才辈出的德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以讲座、开设相关选修课等形式,把作家和大师请进学生课堂;又让同学们走出去,在“世界陶瓷之都”文艺百花园中接受熏陶、渐染!</p><p class="ql-block"> 当文学与艺术邂逅在烂漫的春光里,他们会绽放出什么样的花朵?让我们拭目以待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师简介</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郑燕婷,1966年9月出生,德化龙浔人,国礼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泉州市技能大师、泉州工匠、泉州市第三层次人才,现任福建省德化县宝源陶瓷研究所所长兼艺术总监。作品《祥和盛世》《富贵牡丹鼎》分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百花奖”金奖,《瓷花仙子》《心心相印》《一品清廉》《四季如春》《丹凤朝阳》《寒江秋色》《王昭君》《素华映月》《龙头圆扇-国色天香》《屏风二乔》《唯有牡丹真国色》《百花争艳》获中国传统工艺精品赛金奖。作品《百花争艳》于2008年8月被英国珍宝博物馆收藏,于2016年被福建博物院永久收藏,《一品清廉》2017年被敦煌市博物馆收藏。</span></p> <p class="ql-block"> 苏献忠,1971年11月出生,德化龙浔镇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泉州市第三层次人才。现任德化蕴玉陶瓷艺术研究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作品《平安如意》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国艺杯”金奖,《“误”读水浒》在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创新评比中获金奖,作品《守静》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纸》被英国国立维多利亚舆艾伯特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  许瑞峰,1969年7月生于福建省德化县。现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全国青年优秀工艺美术家、高级工艺美术师、泉州市优秀拔尖人才。现任德化县泰峰瓷坊艺术总监、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陶瓷专业委员会会长、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福建省商学院、泉州市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和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客座教授。自幼随父亲许兴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学艺,是许氏瓷塑第6代传人。他在继承德化历代瓷塑技艺尤其是家族传统技法、在“瓷圣”何朝宗的写意概括与“山湖祖”许氏家传的精雕细刻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创造出独树一帜的“许氏瓷塑”艺术风格。于1999年率先成功研制出“辣椒红釉”及“多彩结晶釉”,2003年该釉艺被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铁映命名为“中华红”“宝石釉”。作品先后七十八次获得国家、省、部级嘉奖,并有二十六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南海紫光阁、国家珍品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英国珍宝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馆、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德化陶瓷博物馆等海内外多家文博单位收藏。其事迹载入世界名人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文/童双攀 林宝丽)</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