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文化工作者杜洪祥——尘封的南部故人旧事揭秘(十四)

天府头条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松乔</p> <p class="ql-block">杜洪祥(1941—1999),南部县柳树乡得鞋坝人,1958年从南部中学初中毕业考取西南师范学院专修音乐科(五年制),1963年毕业分配至升钟中学任教。1977年调县文化馆任音乐辅导干部,1984年担任副馆长(缺馆长),主持工作,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任文教局副局长,1991年任文化局局长,续任至1998年。在长达20年的文化工作中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为南部县的文化发展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群众文化工作成绩斐然</b></p><p class="ql-block">杜洪祥调入文化馆正值粉碎“四人帮”之后,拨乱反正,文艺开始复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逐渐回归,人们挣脱“左”的桎梏,从8个样板戏、几部电影和语录歌中走向文艺百花园。民歌、通俗、校园歌曲广泛传唱,摇滚、街舞、迪斯科、交际舞风靡神州,摄影、绘画、文学创作的新品不断问世,令人眼花缭乱。身逢其时的他像上足了发条的跑车,不知疲倦地奔跑在全县文化战线上。</p><p class="ql-block">他首先从培训音乐人才入手,一气举办了三期声乐培训班,培训学员40多人。组建乐队,在教给合奏、欣赏方面的技巧后,严格要求按配器谱和谐准确地演奏。每周末,文化馆定时开展“大家唱”教歌活动,吸引了不少群众参加。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县城的各类音乐活动不仅频繁广泛开展起来,而且团结、培养了一大批音乐活跃分子,为后来的文娱热潮打下了良好基础。</p> <p class="ql-block">对于广大农村,他也并未忘记。1980年2月,他为了摸索建立乡文化站的经验,带着新同志李毅,冒着数九寒天到建兴搞试点,建立起了全县第一个乡文化站,待取得一整套建站经验后,拟写了《建兴文化站工作细则》,《建兴文化站管理制度》,随后,在建兴召开了全县第一次农村文化工作现场会,以后,相继辅导10多个乡建立起了文化站,并先后筹办了第二、三次农村文化工作现场会,建立起文化专干队伍,并进行了有效管理,使全县农村的文化工作也蓬勃开展起来。</p><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初,解放了思想的人们欢欣鼓舞,天天曲不离口,纵情讴歌新生活。南部县的文艺、文化活动方兴未艾,此起彼伏。这些活动自然少不了杜洪祥,他是每次大型活动的主要设计者和实施人。下面回顾几则,看看南部当年的盛况:</p><p class="ql-block">1981年举行全县首届川剧汇演。参演剧团15个、演员460多人,演出剧目50多个,历时近一月,观众达36000多人次,门票收入3130元(门票1角钱1张)。</p><p class="ql-block">1983年春节文艺活动。这是粉碎“四人帮”后县里组织的第一次大型群众文化活动,7个项目同时进行,灯会扎了800多盏灯笼,各种展览4个、演出场地4个、游艺场地4个、街道参加演员近千人,时间长达20天。</p><p class="ql-block">1984年春节文艺活动。其规模更大,参加表演的演员更多,持续时间更长,9个项目分头展开,仅街道文艺活动参演单位就有37个,参演人员达2600多人,表演的节目类型达32种,其中有8种是找老艺人回忆恢复已濒于失传的传统节目,整个活动持续了15个日日夜夜,观众达十多万人次。</p><p class="ql-block">1985年,全县举行首届青年歌手大奖赛,185名参赛歌手经过四轮角逐,有36名获奖,这次比赛一下子展示了我县的音乐人才,引起了轰动,激发出广大群众的歌咏热情,从此,每两年举行一次青年歌手大奖赛成为定制,直到1995年第六届后,才改为不定期进行。</p> <p class="ql-block">1987年的国庆歌咏活动,也是一次很有影响的群众音乐活动,整个活动由“国庆群众歌咏比赛”和“第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组成,国庆群众歌咏比赛有62个歌咏队,3849名职工,参赛前后举行比赛近10场。第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参赛歌手145名,举行比赛10多场、音乐会2场,观众近万人,门票收入达1800多元。这两项活动的盛况正如地区艺术馆雷维模在一篇题为《万人高歌颂祖国》的通讯中描述的:</p><p class="ql-block">“音乐浪潮席卷南部县城。热情激越的歌声从早到晚不绝于耳。歌咏比赛成了全县大街小巷最热门的话题。</p><p class="ql-block">人们惊喜地发现,第一届歌手大奖赛中升起的新星熠熠闪光,而一大批新秀又脱颖而出。</p><p class="ql-block">历时两个多月……歌咏活动结束了,但它引爆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久久激荡在人们的心灵深处。”</p><p class="ql-block">1995年,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战胜利50周年,县城和大多数乡镇都开展了群众演唱抗日歌曲的活动,县城参唱群众逾万,声势之大,参与面之广,演出水平之高都是超历史的。</p> <p class="ql-block">十多年里,全县群众文化活动高潮叠起,各系统各单位大大小小的歌咏比赛此起彼伏。辅导干部成了香饽饽被争抢,杜洪祥本身就是辅导合唱、独唱、指挥及伴奏的行家里手,忙也就自不待言了。像赶场跑片般这里未结束那里就在催等了,从这个歌咏队跑到另一个歌咏队,现场培训、纠错打气,许多时候连吃饭都来不及,只好啃几口面包。他有求必应,从不推辞,耐心示范、热心指导,大量的休息时间都泡在辅导上了,经查《南部县文化馆馆务日志》,从1983年开始,他就没有休过春节假,也很少休过法定假和星期天。由于长期坚持辅导,满腔热情忘我工作,不仅使各演唱队伍的水平逐年提高,还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才,如李蜀果、蒲海川、付先明、周扬帆、梅林、罗亚华、杜少泽等脱颖而出,或成为音乐骨干、或成为音乐专业工作者。</p><p class="ql-block">由于文化馆的各项工作生机勃勃,在地区的文艺调演,各种文化活动比赛中频频获奖,南部文化馆从1985年起,一跃而进入南充地区先进文化馆的行列,且连续多年保持了光荣称号。</p><p class="ql-block">杜洪祥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另一个贡献是牵头成立了南部县文化界九个协会,继1987年摄影协会,1988年文学创作者协会相继成立,取得初步经验之后,作为筹备组的总负责人,他于1989年5月21日主持了全县音乐、美术、舞蹈、书法、曲艺、戏剧、当代硬笔书法七个协会的成立大会,到会代表267人。从此以后,各协会按章程在固定的场所活动,使我县各项文化工作有序进行,结束了群龙无首散沙一盘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抢救和保护“非遗”热情似火</b></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在翻阅2015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南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2016年12月由县人大编撰的大型《南部县民间传统文化丛书》二书时,不能不想到杜洪祥。正是有了他当年不遗余力地抢救,才保存下我县的这些文化瑰宝。例如,国家级非遗马王皮影、省级非遗双峰傩戏、南隆评书,都是经他发现采访,搜集整理成图文资料,进而宣传推广得以传承的。</p><p class="ql-block">作为专职文化领导干部,杜洪祥深谙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珍贵,资料意识特别强,对于搜集整理工作,他热情万丈兴致高昂,深入细致地坚持了8年,集成了十多册煌煌大著。去年,笔者找到杜洪祥的妻子满素娥和二儿子杜小强,在她们各自的家中(成都和南部)翻拣遗物,被堆积如山的手稿、图片、胶卷、录音带所震撼。看到经杜亲手整理装订成册的个人工作档案(四册),老艺人何正同、杜楼南、刘明义、马锡华等的剧本底稿和杜洪祥撰写的未完书稿《南部傩戏》(已达208页),由衷的敬佩之情油然而升,不得不感叹:真是一个有卓识的有心人!真是一个认真踏实的工作狂!</p><p class="ql-block">1983年,杜洪祥召集张开瑞、吴绍沱、赵建宏、李蜀果、杨洪琛、陈茂惠、杨仕林、董明永、冯加州、税仕明、刘兴安、张明阳、赵加辉等音乐界人士,跑遍全县11个区、49个乡,搜集民歌845首,民间器乐曲106支,录制原始音响资料45盒。在采风中,第一次发现了我县还有跳傩的民间艺人,赓即录制了跳腔(不久,该艺人去世),接着又挖掘出杜南楼“傩、坛、灯”的全部艺术资料。</p><p class="ql-block">1985年,由杜洪祥主编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南部县资料卷》油印本出书,共收录本县民歌374首,概述部分万余字由他撰写,该卷民歌23首被四川省民歌集成卷选用,是南充地区选录最多的一本县卷。</p><p class="ql-block">1986年,由杜洪祥主笔的《南部县文化馆志》完成初稿17万字,后来正式印发。与赵建宏共同编写的《南部县风景名胜资源调查报告》25000多字、图片50多张,附印后送到省、地,受到好评。</p><p class="ql-block">1987年,由杜主编的《中国民间器乐集成·南部县资料卷》出书,共收集我县民间锁呐曲牌106支,民间锣鼓曲35支,半数曲谱由杜亲自订正整理,编辑成册。</p><p class="ql-block">其后,又一鼓作气编繤了《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南部县资料卷》、《南部县文物志》、《南部县名人名胜录》、《南部县书画名人录》、《南部县民间故事集成》、《南部县民间歌谣集成》、《南部县民间谚语歇后语集成》等,陈刚、赵建宏、杨洪琛、许能强、任文跃等同志参与做了大量工作。</p><p class="ql-block">其间,收集著名剪纸艺人李文仲、李大兴传统剪纸作品800余件,川北皮影150多件,提线木偶32件等等。每年召集民间艺人开会学习,建立艺人档案,制订演出守则,还先后两次协助省地对全县文物进行普查,制订措施保护重点文物。这一过程中,发现了我县新石器人类遗址—-涌泉坝遗址,把南部县的文明史朝前推移了数千年。</p><p class="ql-block">下面,举两个具体的事例,看看杜洪祥和他的团队以及县里的有识之士是如何让“非遗”一步步走出山村,名扬海内外,从而得以保护的。</p><p class="ql-block">推介马王皮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县曾有十多个皮影班较活跃,文化馆在普查后重点扶持马王乡的何正同皮影班。1986年请何正同到文化馆住下口述;1987年派出何家班为“南充地区皮影艺术座谈会”展演;1989年再次到南充为“第二次皮影艺术座谈会”和教师节献艺,并成立了“何正同皮影艺术挖掘整理小组”,组长由汪福清担任,副长是范元清和杜洪祥。当年,曾先后到重庆参加首届中国长江民间工艺节,去四川大学为13个国家的外宾献艺。何家班的演出产生了轰动效应:《人民日报》、《戏剧与电影》杂志、《大文化》杂志、《四川日报》,国际广播电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等十多家媒体纷纷报道,称“农民皮影表演家何正同是川北一颗灿烂的新星”。当年底,《川北皮影戏》一书出版,介绍了何正同的表演艺术和全文登载了他的演出剧本《春林借妻》。1991年,何家班皮影应省政府邀请到成都参加国际电视节演出,曾先后两次被国际皮影艺术中心组委会邀请参加在西德举办的国际皮影演出(因经费问题未完成)。1992年何正同被破格聘为乡文化专干,任马王乡文化站站长。1995年,德国皮影专家托梅·露易斯一行来南部观摩何正同的皮影演出,时任文化局长的杜洪祥主持了演出活动。2008年9月何正同去世,之前两月何天奎、何华平、何中平被南充市文广体局命名为第二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p><p class="ql-block">推介双峰傩戏。1984年,杜洪祥、赵建宏在下乡采风中发现了碑垭奇才杜南楼(碑垭属双峰乡,双峰乡还有宋家坪地灯、跳傩)如获至宝,频频采访后记录下来,上报南充地区。1985年,杜被请到南充去回忆整理资料,长达10个月,由省文化厅录相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和南充地区文化局录相,把灯坛两开的资料全部录制了下来。第二年出版的《川北灯戏》采用了他的不少东西。1986年3月,南部文化馆安排杜南楼住在馆内写(回忆)剧本8个,拨专款制作“傩、坛、灯”面具45个,木偶面具32个,拍摄艺术照片50多张,表演录相带5盒。正因为及时留存下了杜南楼的人物脸谱图案、唱腔音乐、舞蹈步法造型等文字记录、录音录像、实物资料,升钟小学音乐教师,杜的关门弟子蒲七五才编写了一套供小学3—6年级使用的校本教材《川北古傩》。2007杜南楼去世,两年后,双峰傩戏入选第二批四川省非遗名录,鲁海平成为传承人,借鉴杜的遗留予以创新,继续活跃在南部大地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坚持业余创作 收获多多</b></p><p class="ql-block">杜洪祥的音乐素养、专业水平较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辅导,不论是对个人的声乐指导还是对合唱团体的培训,都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二是创作,现在可以查得到的作品主要有:</p><p class="ql-block">1962年创作纲琴伴奏曲《毛主席来到过这地方》,被选作西师音乐系四年级学生的钢琴伴奏教材。</p><p class="ql-block">1971年编曲的四川清音《一颗螺丝钉》(作词:梁仕培)获四川省煤炭系统文艺调演一等奖,并被重庆编入《工农兵文艺创作选》、《曲艺》专辑。</p><p class="ql-block">1979年,与杜峥嵘创作的故事《细箩筛》,获南充地区故事调讲创作二等奖。</p><p class="ql-block">1982年,在省文化馆长进修班的结业作品刊登在《群众文化通讯》第6期。</p><p class="ql-block">1983年,与傅先明编曲的南部地灯戏《灯官司审灯》(集体创作,林解执笔),获南充地区灯戏调演一等奖。</p><p class="ql-block">1984年,创作歌曲《幸福啊,你在哪里》获南充地区职工文艺调演创作三等奖。</p><p class="ql-block">1985年,创作歌曲《你为明天做什么》发表于《川北歌声》当年第2期上。</p><p class="ql-block">他的创作活跃期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还有不少为演出舞蹈、歌剧、民歌、表演唱等创作的音乐作品,限于篇幅,不一一罗列了。担任行政领导职务后,精力被分散,留下的更多是文字稿件、音乐创作几乎停止。</p><p class="ql-block">客观地说,杜洪祥是一个出色的音乐人,有建树的文化工作者,专业功底扎实、事业心强、责任感重,但办事急躁,为人直率,原则性强而欠灵活且执拗,缺乏领导艺术,因而开罪了共事的合作者和领导人,使一些想做的事未做成或未做好,自己有不少遗憾。</p><p class="ql-block">非常不幸的是,杜洪祥于1999年因病不治,年仅58岁。他的早逝,使南部县音乐界失去一个人才,给家人和亲朋留下了永久的伤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作者简介:刘松乔,四川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南部县政协文史员,南部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