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沧桑界口 弹丸珍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平头镇界口采风记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文/静水</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1年1月24日,农历腊月十二。我们采风队一行走进界口村,一路山形蜿蜒曲折,沟壑屈曲盘桓。深冬的乡村,村民闲适。喇叭里播放防控疫情的通告,这是寿阳与阳曲最边缘地带。一路上顺着一道干涸的河渠,一道弯弯曲曲的山路,绕来绕去,一直走向纵深。路经的南安多在明清年间就是一个大村。领路的村支书介绍说,这里流传着一个说法:“南安到北安,七十二个调头弯”,足见这条深沟的曲折蜿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进村的村口,一块路牌写着:“外界口”。再往里走,就是“里界口”。按现在行政区划,“外界口”属寿阳县,“里界口”属于阳曲县。历史上,里外界口就是村儿里外,人们互有走动,有的还互相通婚。阳曲寿阳两县联系紧密。最明显的是,说话的方言“捏”“照”“闹”“卧”“小的”“妮的”几乎难以分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界口村处于黄土山坳,四外被大山护佑。远的有鹿泉山、阪泉山,近的有北神山、涌泉山。这里群山环绕,负阴抱阳,流水潺潺,清净安谧。对面松坡苍翠如云,冬天松风飒飒,夏日浓阴覆盖,春夏之交,百鸟鸣啭,柳暗花明,堪称一座“世外桃源”。早年的村民依山就势,红土崖下,一排排的土券窑洞,错落有致;岩坡向上,东头沟里,荒草野蒿间,青石院落,窑洞齐整,次第排列,不掩当年繁华。村里以梁姓、张姓两姓为主。从参差错落、宽绰富丽的几处窑洞楼院和石头院落,以及精致的石雕、木雕的门栏窗棂来看你,两姓在早年都有农商富户出现,曾经显赫一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秋天,我们组织了一次“阪泉之战古战场”文化采风,从阳曲县阪泉山到寿阳黄岭壑,解愁、马道,再到盂县东南关、仇犹(蚩尤)古城,跨越三县,跋涉数百公里,对当年的古战场及其文化遗迹进行考察采风,界口也是一个考察点。由于采风队队员、女作家张慧萍的盛情邀请,我们赶在年前奔赴界口,完成了最后一个点的考察。张慧萍文笔优美,写作勤奋,多有作品发表和获奖。此行之前,刚刚获得晋中市委宣传部和晋中日报举办的“圆梦书香”读书征文一等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轻的丈夫梁增生是界口村村民组长,热情健谈,把村里的事打点得井井有条。干净整洁的街道,宽敞明亮的村文化室,水泥铺就的农民文化广场,介绍村里的历史文化,如数家珍。你能感觉出,他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魄力的基层农村干部。如今太原东二环的开通,带活了这个封闭的小山村,使得村民看到了美好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相传,远古时候,阪泉山多次爆发轩辕蚩尤大战,就在这一带留下诸多历史痕迹。阪泉山、东黄水、北神山均建有轩辕庙。据阳曲县轩辕文化专家黄根明老人讲,阪泉山以西属阳曲,以东属寿阳。此山周围建有四五十座轩辕庙,老辈村民对轩辕蚩尤大战耳熟能详,形成一个庞大深厚的轩辕文化圈。在北神山,则被认为是轩辕将士休整疗伤之地,难怪北神山的泉水草木全可以治病,极其灵验。界口外的沟北村,则是轩辕黄帝行祠,再往涌泉山、窑上村、解愁村、羊头崖等,都有轩辕大将驻守的领地,后人建有护国将军庙。界口山外的平头镇路家河,有大片平地则是早年的军教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崎岖山路,爬上界口最高的山顶,里外界口的一道古战河谷尽收眼底。一条河渠与一条山路时而并行,时而交叉,宛如一条长龙,浩浩泱泱,自西向东,游弋于崇山峻岭之间。此刻,伫立界口,对面的朔风刺骨袭来,带来远古战场的缕缕寒意,钻入骨髓,使人想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之下,该有多少刀枪剑戟的杀伐预夺,该有多少累累白骨的沙化尘埃!岁月烽烟,江海沧桑,几多悲哀,几多苍凉,此刻花红柳绿,只是换了人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千年岁月过去,这里的村庄由于山外的交通改善,村子渐渐平静,战事远离山村。有历史学者考察认为,阳曲原本为晋阳湖沼泽漫漶之地,那时洪水泛滥,四野灾民,直到大禹治水,在此处开挖一条河道,清淤疏浚,送走洪水,浩浩向东,穿洞涡,汇汾河,这才渐渐露出泥土,先民开荒,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漫步界口的沟渠村落,处处可见岁月沉积的黄土河卵石,镶嵌在一层层跌宕起伏的红色土层里。仿佛一本厚重的历史,一块卵石一个逗点,一层泥沙一个段落,期待后人们的翻阅和解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据村干部讲,解放前的抗日战争时期,界口村曾经是寿北县政府的临时驻地。在通往里界口的对面的隐蔽的西烟叶沟一个山洞里,就是当时县委的办公地,前几年人们从里面寻找到了当时留下的报纸和遗物。当时这里由于地形险要,位置特殊,敌我双方走马灯似的你来我往,最厉害的是弯角沟的一场战斗。</p> <p class="ql-block">在村口的一座砖砌的小亭里,有当年的牺牲的烈士纪念碑。是为了当时在弯角沟战斗中牺牲的烈士修建。碑文曰:“寿阳县第六区界口村政府烈士纪念碑 勒石”,“文山公(文天祥)曰,人生自古皆有死,留得丹心照汉(汗)青。诸革命烈士恨日本法西斯之侵略反动国民党之残暴,在共产党领导下,抗敌灭贼捐躯流血终于达成抗战胜利,解放胜利,人民幸福民主,建立此功此德,无愧尔生,无忝祖国,丹心常昭汗青矣。旌表诸名永垂模楷。”“计开烈士事迹:梁全有、王银桃,(夫妇),自抗战以来参加中国共产党员,在正太战役任贫农团长,不惜牺牲,坚决斗争;因领导群众做反奸清算工作,于一九四七年被敌扣押。伊妻王银桃前往该处探望其夫,亦被敌扣押,于七月十二日一同押赴回村,在弯角沟被敌伪残杀;梁忠万,在正太战役参加贫农团,不讲情面积极勇敢做反奸清算斗争。后于一九四七年七月十二日在本村与敌人相遇,立即抓捕,当即在弯角沟被敌残杀;张万海,自抗战以来,对我方工作甚是积极,正太战役曾任我村村长,热心支援我公务人员□□革命,于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初二日在沟北村苇沟被敌伪组织残杀乱棍处死;张二树,□□决心,对敌斗争,随我干部移逃后方,正太战役返里,因曾任武工队侦查员,后敌伪退去仍然在村,于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初二日在沟北村苇沟惨遭乱棍处死;郑马小,自抗战以来参加抗日部队,于一九三七年间在五寨县又参加□□队担任干部,□□□□被日寇暴行袭击残杀;”“公元一九五二年二月二十三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们不得不称赞当时的界口村,他们立于村口的这座烈士纪念碑,就是为本村为国捐躯的英雄烈士们而修建。一个百十人的小村,六位烈士,他们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却在黎明即将到来之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但国家没有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他们和生于斯长于斯的黄土地永远相依相伴,他们和这充满历史烽烟的界口河谷永存。如今,一条高速公路横空出世,俯瞰着弯弯曲曲的界口峡谷,让岁月的流淌更加舒适,让界口的年景更加丰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附:界口采风行(一)</p><p class="ql-block">2021年1月24日,走进界口村,山形蜿蜒曲折,沟底屈曲盘桓。深冬的乡村,村民闲适。喇叭里播放防控疫情的通告,这是寿阳与阳曲最边缘地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连桃山西迎王,南接沟北北倚阳。</p><p class="ql-block">寿川古并内外走,山崖兀突分界桩。</p><p class="ql-block">风摆楸树苍苍木,石券窑洞八九荒。</p><p class="ql-block">高速横亘飞驰过,辘轳老井犹张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界口村采风行(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界口村是寿北抗日县政府所在地,如今仅剩红土沟地窨一处,荒草掩埋,只有村人口头流传故事,以及村口一座抗日烈士碑诉说曾经的悲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山对峙峰自立,沟壑相挟浪涛急。</p><p class="ql-block">沉积卵石古晋地,荒野土窨犹暗机。</p><p class="ql-block">抗日政府深沟隐,人去窑空纸叹息。</p><p class="ql-block">追寻英雄访旧事,小亭袅袅看铁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1年1月24日采风,正月初十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