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春节是受广大中国人民欢迎的传统节日,春节有许多有意义的习俗,比如热闹喜庆的大拜年,具有娱乐庆贺驱赶妖魔的放鞭炮,寓意美好祝愿的贴对联,还要吃上一顿更交子中的饺子!</h3> <h3>在春节来临这天,在外工作上学的游子们都会赶回来吃大年三十晚上的团圆饭,勤劳的人们张灯结彩欢呼雀跃庆祝春节的到来,辞旧迎新贴上历史悠久的对联,对联又称楹联或者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者刻在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最早源于桃符而到了明代,随着对子的广泛传播,也就有了对联的名称!</h3> <h3>放鞭炮是过年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也是一种具有代表性习俗,放鞭炮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南方盛产竹子所以鞭炮源于南方,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鞭炮是用竹子竹竿之类的易燃物,竹子燃烧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故称爆竹!大约到了唐代,人们把火药装在竹筒里点燃。到了宋代之后人们已经普遍使用内装火药的纸卷代替竹筒,也就跟现在的鞭炮差不多了,春节放鞭炮代表庆贺娱乐的同时也有驱赶妖魔的作用,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壮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br><br>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声音。所以过年大家都要放鞭炮。<br><br>放鞭炮是源于驱除鬼怪的行为的,但是今天人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喜庆,因为鬼怪被赶跑了,晦气也被赶跑了。</h3> <h3>我们放鞭炮的时候,妈妈跟奶奶也就包好饺子等我们放完鞭炮就下饺子吃饺子了,根据文献记载,我国民间过年吃饺子的习俗至迟在明代就已经出现了。明朝沈榜着《宛署杂记》载:“元旦拜年,作匾(扁)食。”清代,过年吃饺子的习俗得到延续并固定下来。清史有关资料记载:“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这说明过年吃饺子,在清时已成共俗。<br><br>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食品,原因有四个:<br><br>一是按照古代的习俗,饺子是过年祭祀后食用的食品。过年时,讲究守岁时包,辞岁时吃,即到子时吃,此时为两年之交、迎新辞旧的时刻,具有特殊意义,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新的一年里交上好运。<br><br>二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br><br>三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br><br>四是饺子本身就好吃,民间有“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的俗话。</h3> <h3>接下来就是我最开心的时刻啦!因为爷爷奶奶爸妈会给我发一个大大红包!我们吃完饺子就开始拜年了,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吉祥如意万事顺心,长辈会给晚辈准备红包送给晚辈美好的祝福!拜年习俗,源于远古时代,传说每年岁末大年三十这天,有一种叫“夕”的独角怪兽,就会来到民间残害人类,见动物就吃,见人就咬,它面目狰狞,眼如铜铃、口如血盆、瓜似铁钩,每到之处一片狼藉,惨不忍睹。就连保佑人间的灶王爷都无计可施,于是灶王爷只能去上天,请来了一位法力高强,叫做“年”的神童。“年”用竹竿堆起来燃烧,发出噼里啪啦的炸响,用红布条挂在门上,驱赶走了祸害人间的“夕”兽。这一招还真灵,从此每年的年三十就再也没有了“夕”兽的骚扰,人们把腊月三十这天,称为“除夕”,家家户户兴高采烈,燃放爆竹,贴红对子,欢欢喜喜迎新年。除去了“夕”,人们也没忘记 “年”,为了感谢 “年”对人间所做的贡献和功得,从新年的第一天开始,拜 “年” 的活动可以持续一个正月,感恩 “年” 能福泽苍生,造福人类,祝福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年有余、岁岁平安。</h3> <h3>啊!这是一个多有意义的春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