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大理古城

智芝

<p class="ql-block">2021年1月底,我们从昆明乘动车到达大理站,打车前往古城,一路风景怡人。</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西部,又名叶榆城、紫城。古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1982年,重修南城门,门头“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书法而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苍山,余辉四射。</p> <p class="ql-block">古城方圆十二里,建有四座城门楼以及四座角楼。城墙四面设有四道城门,即东门洱海门(又称通海门),南门双鹤门(又称承恩门),西门苍山门,北门三塔门(又称安远门)。城外有护城河。清代多次重修,城内保持着典型的棋盘式结构,南北城门对称,城内街道纵横交错,有“九街十八巷”之称。</p> <p class="ql-block">北城楼,又称“安远楼”。北城门又称“安远门”、“三塔门”,始建于1382年,是古城四座城门之一。城楼的屋顶采用了中国宫室建筑中较高等级的重檐歇山式,保留了明朝时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南城楼称双鹤楼又称承恩楼。南城门是古城四门之首,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为古城最古老雄伟的建筑,是大理古城的象征和标志。古城墙四面各长约1500米、高6米、厚达12米。城门上“大理”二字是郭沫若1961年游览大理时亲笔所提,“大理”是国号,意为“大治大理,富国兴邦”之意。楼额悬挂云南提督偏图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所题的“文献名邦”匾额,故名文献楼。文献楼为两层歇山式土木石结构的镝楼,具有典型的白族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东城楼洱海门</p> <p class="ql-block">五华楼最早是南诏王的国宾馆,元世祖忽必烈征服大理时,曾经驻兵楼前。明朝初年,五华楼在战乱中被烧毁。明洪武年间,重修大理古城时,在五华楼旧址上修了钟鼓楼,其规模格局已远不如南诏的五华楼。</p> <p class="ql-block">洋人街,原名“护国路”,为纪念民国初云南人民反对袁世凯称帝,起兵护国而得名。“护国路”呈东(西走向,全长1200米,宽7米,青石板铺面。其中最繁华的是中段,全长185.6米,是中国最早最知名的洋人街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理三月街始于唐朝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由传统的庙会演变而成。大理白族自治州将“三月街”确定为民族节,其街期为七天,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止,是白族最大的传统节日。</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天主教堂</p><p class="ql-block">教堂就坐落在大理古城一静谧的胡同里,当我们步入窄窄的古色古香又充满白族建筑风格的小街时,就见一古朴中融合着我国传统和白族建筑艺术风格的教堂——圣三堂,它矗立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明显,当我们走近时完全被它迷住了。它的教堂建筑特色独一无二,是融当地白族文化特色、汉族与西方建筑及其他民族特色相融合于一身的一件民族瑰宝,飞檐斗拱,彩绘娟秀。它以建筑结构造型的独特风格、雕刻艺术之精湛、中西建筑之交融而蜚声海内外,世界各地的神父教友和游客慕名而来及其他民族特色相融合于一身的一件民族瑰宝,飞檐斗拱,彩绘娟秀。它以建筑结构造型的独特风格、雕刻艺术之精湛、中西建筑之交融而蜚声海内外,世界各地的神父教友和游客慕名而来。</p> <p class="ql-block">大理城址变迁</p> <p class="ql-block">大理城外才村码头,两边的湿地公园风景独好。</p> <p class="ql-block">大理古城是一定要好好去逛的地方,去过很多古镇古城,依旧觉得这里很舒服,也许是因为大理的明媚阳光,也许是因为大理的风轻云淡。</p><p class="ql-block">你可以逛街发呆,可以拈花把酒,亦或者随便到某处驻足听歌。你不再是一个匆匆过客。</p><p class="ql-block">大理,是一个让你永恒记忆、回味无穷,去了还想去的美丽古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