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我收藏的书信中,有四封曾被人塑封珍存过。这是我在1981年,在辽宁省总工会工作时,写给当时荣获全国优秀焊工高维一的。没想到他将这几封信珍藏了二十五年。</p><p class="ql-block">(图为高维一和刘素兰夫妇)</p> <p class="ql-block"> 2006年他费了不少周折,终于找到我,并将这几封信回赠与我。从此我们成了朋友。抚顺日报还对此进行了报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81年9月,年仅31岁的抚顺市机械厂的三级焊工,在省锅炉、压力容器制造业手工焊接技术表演赛中荣获一等奖。为了宣传他的事迹,在一个秋雨蒙蒙的上午,我从沈阳乘火车赶到抚顺市区北郊的高尔山附近,在一个依山而建的棚户区,我走进了他那十分简陋的家。</p> <p class="ql-block"> 一番敞开心扉的交谈,我了解到他17岁时父亲病故,当时兄弟姊妹六个,最小的妹妹才两岁。身为长子的他,与疾病缠身的母亲一起扛起了家庭的重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他中途辍学,进厂接班,子继父业,当上了电焊工。为了尽快掌握焊接技术知识,他节衣缩食,订阅和购买技术书和杂志。每天苦读至深夜。冬夜里母亲怕他煤气中毒,每每敲门提醒他睡觉时,恰恰是他读书正酣时。他曾苦吟当时情景:“四壁泛清霜,孤灯苦读忙,背影墙上挂,他人梦正香”。经过他苦学苦练,焊接技术日渐精湛,先后在市、省、全国锅炉、压力容器制造业手工焊接技术表演赛中夺魁,荣获“全国优秀焊工”称号。</p> <p class="ql-block"> 就这样一位具有匠人精神和业绩的能人,也没逃脱东北现象中的“下岗”的厄运。2000年他所在的企业减人增效,他这位赫赫有名的“技术状元”也被迫办了“假退”。高维一没有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他先是创办了抚顺福银机械厂,从事焊接承揽工程工作,提高了经营能力。尔后他又针对劳动力就业市场力工多多,技工寥寥,尤其是具有高技术水平的工人更是奇缺的现状,与爱人刘素兰于2002年6月8日创办了焊接技术培训学校,英姿勃发地遨游在职工技术培训产业的蓝海中。</p> <p class="ql-block">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无论是在企业从事焊接技术时成绩斐然,还是下海闯潮时硕果累累,高维一和爱人刘素兰都没忘了当年手持一把雨伞,走进寒门宣传和鼓励过他们的“李哥”。</p> <p class="ql-block"> 由于我工作变动较多,家也搬了两次,致使他们夫妻俩多次打听我的下落,结果都令他们失望了。刘素兰并不死心,她发誓一定要找到这位关心过我们的“李哥”。为此她还给沈阳市公安局打过电话,结果都未能如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的秋天,他们终于与李哥李嫂见面了。当我与高维一举起相聚的美酒,想起当年我们俩在抚顺高尔山附近崎岖的山路上,互相间畅谈未来生活和事业时的情形,我们俩都陶醉了。</p> <p class="ql-block"> 至今我还保留着当年采访高维一时的采访本。我发现竟然记录了70页,接近一万字。其实在采访他时,我已经把他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帮助和学习都是互相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如今高维一和两个儿子已经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安家,前天他们还给我打电话,邀请我有时间去大连欢聚。我盼望这一天到来,我们又可以在涛声依旧中,让大海作证,我们的情谊地久天长!</p><p class="ql-block"> (作者为辽宁老年报社原总编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