疁城轶事(四)。

思晓雲

<p class="ql-block">偶尔看到中央第8套节目在播放电视连续剧“跨过鸭绿江”,不由回想起在1950年到1951年之间,永嘉纱厂的喇叭里,经常播放着抗美援朝歌曲:“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打败美国野心狼!”,歌声坚定、激昂,令人振奋,显示了中国人民打败美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的坚定决心。如今重忆历史,证明了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英明决策:高瞻远瞩,不畏强敌,克服了国内外的艰难险阻,彻底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迫使他们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同时也印证了毛主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英明论断。永嘉纱厂大门南边,沿着南下塘街路边的一排房子,是厂里的会议大厅,里边还有个舞台,会议厅靠路旁的墙上开着3~4个窗口,装着防盗网。厂里通常在过年过节或者有啥喜庆事的时候,总是会在这里举办联欢晚会或节目演出。每当傍晚时分,厂里的喇叭里传出载歌載舞的音乐声时,周边的孩子们就会闻风而动,纷纷从周围跑过来,争先恐后地爬上窗台,观看里面的演出,且时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解放后的工人阶级,翻身当家做了主人,他们有着无产阶级的觉悟,紧跟毛主席,紧跟共产党,拥护政府,每当国内、外出现政治运动和国家大事时,永嘉纱厂的工人们就会在厂方的组织之下,上街游行,记得在嘉定解放的时候,纱厂工会在李家弄口,搭了一个彩牌楼,牌楼两边插满了松枝和鲜花以及欢迎解放军的标语,牌楼上方还插了四面彩旗和一面五星红旗,上午,厂里的游行队伍走出李家弄向州桥前进,队伍里的几个工人,手擎”毛主席万岁”!”欢迎解放军”等横幅标语在前边开道,后面是敲锣打鼓的游行队伍,女工们手持写着标语的各色竹杆纸彩旗,边走边喊着口号。他们沿着:州桥、人民大礼堂、总工会、小囡桥拐弯到城中街再回到厂里。记得在抗美援朝、国庆10周年(也搭了彩牌楼)、要古巴不要美国佬(古巴导弹危机)等几件大事,厂里工人也曾上衔游行。记得小时候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大街上通常出现一年一度的”行街”游行仪式,开道的往往都是乐器上插着各式龙凤、花鸟笺饰的民间乐师,他们都是各地方的”清客”(民间操办婚丧喜事的组织),他们一路上循环地演奏着”欢乐颂”行街”等曲牌,后边紧跟着的是大头娃娃,扭秧歌,荡湖船以及古装人物等表演,在这个时候,镇上的居民都会上街观看,场面热闹非凡,城里到处扬溢着喜庆祥和的气氛。孩子们则会跟着游行队伍继续走到州桥(游行队伍是不是串四城门就不得而知了?)。曾记得当年永嘉纱厂广播里播放的歌曲,很有时段性,外边风行什么歌曲,他们就放什么歌曲,其中电影插曲有:我的祖国、送别、谁不说俺家乡好、九九艳阳天、蚕花姑娘等等,在文革前夕,播放得最多的是贾世俊演唱的大海航行靠舵手、以及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东方红等革命歌曲。</p> <p class="ql-block">记得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新年刚过,还没到元宵佳节,在晚上亮灯时分,城里就有一些民间的小型舞龙,他们鸣锣开道、走家串巷表现舞龙,也不知是否有预定的目标,他们一般总选择比较富裕的人家门口,锣声一响就开始表演:一条七、八个人舞的的小龙,龙头和龙身里面有烛光(不知道装着什么东西),他们跟着持夜明珠领队的节奏,开始舞起龙灯,这时主人家一般会送上些糕点、瓜果之类奖励(但不知道收不收钱),当旁边围观的人开始多起来时,他们则会更加起劲地多表演一会。在之后的几年里,这种小型舞龙队我就再也没有见到过。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正月里闹元宵,一年一度的元宵舞龙表演肯定不容错过,城里的人早早吃好夜饭,纷纷往州桥方向拥去,希望在州桥旁边抢个好位置便于观看,人流中大部分是大孩子和家人,小孩子则多数有父亲背着、有的则干脆骑在脖子上。晚上州桥一带的街道早已张灯结彩,彩旗飘扬,州桥百货商店上空还特意安装了小太阳(当时刚有碘钨灯),时间不到7点,州桥一带已经是人山人海、人头涌动,从州桥向北,东面从东坡桥开始到察院弄,北面人民大礼堂的周边一圈,街道二旁早已经是人流如潮,挤得密不透风,人们自觉地在大街中央留出一道空间。晚上七点左右 ,锣鼓声从北面传来,人们纷纷屏息踮足向锣鼓声处望去:先过来的是扭秧歌、大头娃娃、荡湖船,之后一条五色金龙追着夜明珠而至,锣鼓队紧随其后,舞龙总长约15~20米,由十几个彪形大汉擎着,龙头怒目张嘴、龙角高耸、龙须飘扬,龙头龙身里装有小灯泡,龙目如炬极具威势,当金龙到州桥百货商店大门处时,锣鼓声紧急起来,只见巨龙追着龙珠跑了几圈后,又连续在原地盘旋翻滚了一分多钟后(这时最吃力),锣鼓声暂停,金龙在原地昂首摇尾地盘成了一团摆姿势,之后舞龙队又重复了二次盘旋翻滚,人群中掌声如雷,”好、好”的喝彩声连续不断,之后舞龙队缓缓的向前移动。舞龙队后边的”台阁”队伍开始登场(小孩子装扮的古装):赵云(周瑜?)多数是头插夜鸡毛的武将打扮、白娘娘、孙悟空、京剧老生等人物陆续走过,台阁很高约有二米,上面是个方台,台上人物以坐姿较多,台下四周有四个壮汉抬杠。台阁过后是武术表演“飞叉”及其他武功,飞叉的叉头下有几个铁环,只见飞叉沿着武者左、右手、背后、膝盖上下翻飞,铁环“鏘、鏘”作响,人群中连续不断响起喝彩声和掌声。整个舞龙、台阁等表演持续了一个多小时,队伍缓慢地向人民大礼堂方向移动。后来听说,舞龙队伍在人民大礼堂门口又表演约一个小时,一直到9点多才结束,若非州桥至人民大礼堂的一路上,人挤人根本不能移动,否则人群必定会跟着过去再看。第二天早上,据说清洁所的扫地工人在州桥周边,一共收集到了两筐多单只的鞋子,可见当时拥挤的场面。在当年的嘉定城厢镇,舞龙也只有这两个地方最能放得开,其他地方的街道都太狭窄。正月十五元宵节舞龙以及行街等民俗,延续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好象在文革之前和文革之后的十几年中,都没有出现过。</p> <p class="ql-block">在粉碎了”四人帮”的1976年,嘉定城里举行了盛大的游行集会活动,人们敲锣打鼓爭相放鞭炮庆祝,游行队伍中的口号声、欢呼声不绝于耳。在20世纪1984年的元宵节,嘉定体育场举行了盛大的元宵节文艺联欢大会,当时很多公社和企业都派出了精干的文艺队伍参加,会后,许多支舞龙队以及其他文艺表演队伍从体育场走出,沿着清河路、州桥、塔城路、城中路等一路表演过来,嘉定装卸公司的舞龙队力大身不亏,一条二十几米的长龙,翻滚腾挪、风生水起,犹如蛟龙出海,活龙活现。之后,在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嘉定装卸公司的龙船,在汇龙潭也风靡了整个嘉定。在解放以前,城里的房屋大都数是私人财产,也有私人租赁的,到1958年私房改造,国家对70平方米以上的私房,改造修缮以后,由国家统一管理经租,国家给房主一定数量的定租,所以一栋几进深的老宅里,往往要住十几户乃至几十户人家,所以住在一个墙门间里的小孩都认识。老房屋都是以传统的砖木结构平房居多,大户人家则是前后分憧、两边厢房、中设天井、后有厅堂的连井大宅,也几幢中西合璧的洋房和别墅。其中南门的永康桥南和佑文桥西有二幢洋房,解放后都为驻軍所住。东门恒太毛巾厂西的“坦克洋房”和秋霞圃西的别墅洋房,多数嘉定人都很熟悉。北门嘉一中南(以前的校办工厂)也有一幢洋房。西门除了解放前的棉业公会和陶家洋房,其它就不知道了。一九五九年,南门建造了城里最早的二幢高层建筑(俗称模范新村),因为内有卫生设备,还建造了水塔。到了改革开放后的九十年代,嘉定的道路和住房建设都有了很大的飞跃(这以后再说)。</p> <p class="ql-block">从冬月”廿三送灶”开始,新年的气氛始终笼罩在城厢,家里大人们一年里也难得有个机会放松一下,孩子们更是自由放飞,玩得不亦乐乎,新年里大人对孩子是样样放开,不加阻扰,这也是过年的规矩。新年里家里的男人们大多选择走亲访友、街上去看戏、喝茶听书。女人们大多在家准备好了饭菜,做好了家务,就和邻居们聚在太阳头里聊家常,手中则忘不了带点针线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塔厅书场在州桥堍,即法华塔北面的下塘街上弄堂里,六、七十岁的人都知道,塔厅书场旁边的德富桥(俗称石灰桥)下还有个南洋旅馆。到了冬季,塔厅书场的门内有二塊厚棉门帘保暖,掀开门帘上了楼梯,就看见烟雾袅袅之中的一排排听众,他们吸着烟,喝着茶、听着评弹,有的还不时交头接耳的闲聊,真的好不享受?到了五十年代末60年代初,书场搬到了东坡桥东面,旁边还有个老虎灶和二只很大的开水桶,供应周边的人家用热水瓶来泡开水,一热水瓶开水、一根筹子(上面烫着塔厅书场字样)筹子可以事先买好,也可以当场去买。这个时段,书场的东边是城厢镇联合诊所(另外还有一个联合诊所在孔庙北边),当时嘉定的老中医萧汉江、韓品梅、陈叔达等都在,诊所的东边有幢三开间的国营买米买面的楼房,书场的对面是个大菜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