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白沙溪三十六堰是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堰坝引水灌溉工程。公元27年,东汉辅国大将军卢文台归隐此地首筑白沙堰,此后百余年的时间里,其部下及后人陆续建成了横跨45公里,水位落差168米的三十六座堰。其引水灌溉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使浙中地区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粮仓之一。为彰表卢文台功绩,历代朝廷对其先后七次追封,百姓尊称其为“白沙老爷”。新中国成立后,白沙溪上修建了沙畈水库和金兰水库,部分古堰被永久留在水底。但目前仍有21座古堰继续发挥着引水灌溉作用,灌溉农田达27.8万亩。</span></p> <p class="ql-block"> 2月21日下午,春风和煦,艳阳高照,我们约上好友驱车来到白沙溪畔新昌桥村,探寻旱龙堰。</p> <p class="ql-block"> 白沙溪三十六堰建成1900余年来,“以潭筑堰蓄水,开渎引水灌田”,灌排体系沿用至今,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技术价值。在修筑过程中,针对白沙溪落差大,水流急,深潭多的特点,科学筑堰选址,合理利用河流水位落差,摸索出了独特的“深掏潭,低作堰”技术,形成了潭、堰、塘、井、泉相结合的用水体系,不仅可以提高堰坝的蓄水和引水能力,灌溉受益面积大,而且可以减轻水流对堰坝的冲击,延长了堰坝的生命周期。而低矮的堰坝形态,配合梯级堰群的建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施工难度和工程风险,体现了古人科学的治水理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对当代水利工程管理具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 旱龙堰又称岸龙堰,位于白龙桥镇新昌桥村东,水东注。民国36年(1947),由金华江水利工程处副处长、主任工程师徐焕章(1898-1978)设计建造篾笼河卵石堰和七座篾笼河卵石防洪丁坝防洪堤。1963年,第二次设计改建大河卵石水泥堰,干砌块石水泥砂浆勾缝堰,从此,改变了屡筑屡修屡毁的篾笼临时筑堰。堰长140米,高1.4米,自瓦灶头进水,分一支至东里、大圩,一支至让长乡,灌田3000亩,下游与第五堰同灌区,为当时金华县内最长的水泥河块石块石堰。</p> <p class="ql-block"> 假期多日不见的室友相见有说不完的话。</p> <p class="ql-block">新农村建设成果处处让我们惊叹。</p> <p class="ql-block"> 小娃面对潺潺流水哪有不抛石玩乐一番。</p> <p class="ql-block">一次次溅起的水花让小儿心中美滋滋。</p> <p class="ql-block">欲弯腰再挑石子,又拋。</p> <p class="ql-block"> 超大水车让我们惊叹古人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在国际灌排委员会执行理事会上,白沙溪三十六堰向世界展示了婺城悠久的治水文化和优越的水资源禀赋,展示了婺城古代灌溉工程遗产的核心价值和人文情怀,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赞誉,对于弘扬白沙文化、促进水资源水文化发展、把白沙溪打造成为世界级“幸福河”必将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此刻婺城子女,骄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