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写文章目的与意义

鸿福安康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邻居女孩今年13岁,读初中二年级,最近因为她写作文的事情,引发了我关于写文章的意义的一点思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天,她来到我家,对我说,老师要求写一篇“XX的黄昏”的作文,费了半晚上功夫,作文写好了,拿给我看看,她的作文取名“并不孤独的黄昏”,文中记述了院落中一只孤独的流浪猫和一位寡居的老人在黄昏相遇、相识,继而结友为伴的故事,她的文章结尾处,一个段落一句话,“夕阳无限好,从未近黄昏”。我告诉她,这句话不通,不合自然规律与逻辑,需要改一下。她执意不改,她说她就是要这种意境和寓意,虽已是“夕阳”的老人和流浪猫相依相伴的情感并不因为黄昏而有失美好。见她固执己见,我只好作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天,她的作文本发下来,老师给了这篇作文很高的评价,尤其是在结尾处“夕阳无限好,从未近黄昏”下用红笔涂了一连串的圆圈,表示“佳句”予以欣赏。且抛开文章“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应当做到准确表达,精雕细刻,经得起琢磨与推敲,大约老师还是着意重在鼓励初习作文的孩子这种自由、独特的表达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还有一件事,老师要求她写一篇秋日景色的作文,孩子写完了,也送给我审阅,作文花大量笔墨描写了秋天万木凋零落叶缤纷的景象,充满了萧瑟、凄凉、忧伤的氛围与美感,我看后,认为写的太浅,建议她由眼前的景色再挖掘、生发一些内心的感触和认识,譬如由落叶的凋零、消亡联想到新生命的孕育,对春天的期待等等,她听了,很不情愿地:“我不想总像小学生写作文那样,前面描述一下,结尾议论一下,老套子”。然后又以洋洋自得的口吻说:“我这是以‘艺术家’的眼光(她爱画画,常以艺术家自诩),欣赏秋天的美景,我没想那么多!”听她这么说,尽管有点偷懒和狡辩的意味,但“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也”,何况像她这样处于自我刚刚觉醒叛逆的青春期的孩子,“夺其志”远比“三军夺帅”要費力困難的多,我只得再次作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事情過後,我在反思,為什麼她的文章经我之手,我总要将自己的思维、意志,甚至写作的习惯(其中不乏恶习)强加于她,就像经过一个园丁的机械之手,将一棵棵植物修剪的规规矩矩、方方正正,失去个性、生机和活力,看不出是一个13岁孩子的天真、懵懂之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写文章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难道不是为了倾诉、抒发和表达,每个人内心深处最真实自然的想法和看法。而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深刻,人人都认为的正确,永垂不朽?上帝赋予每一个人手中一支笔,若写出来的文章都一模一样,赋予每个人一副歌喉,唱出来的曲调都一模一样,那么这样千篇一律如出一辙的写作、歌唱,究竟还有什么意义?基本可以废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写作应当是为了让每一个不同的人,写出眼中不同的事物、情感和世界。正因其见仁见智,所见不同,风格迥异,这样的写作才有意义有意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关于写文章,大文豪苏东坡曾经有诗云,“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当然,这是伟大的作家令普通写作者高山仰止望尘莫及的境界,信手拈来,行云流水,妙笔天成。但是对于普通写作者而言,个性、自然、真实、真诚,亦同等重要。试想,那猿与鹤若整日思虑于自己的叫声是不是得体,纠结于声音是不是悦耳动听,能不能获得行人的赞赏,它还能如此欢快、肆意地鸣叫吗,恐怕不是选择闭声,便是被活活憋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看来,今后对于孩子的文章,我能取的正确与明智的态度,正如伏尔泰所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因为,作为一个人,自由表达比成名成家重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