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独尊——泰山之旅

自由飞翔

<p class="ql-block">泰山旅游的路线选择。路线选择需要根据自己的计划和体力事先合理安排。徒步登山就选择传统的“红门”登山线路,一直爬到中天门再做选择。如果想要乘坐旅游巴士登山,就要将车辆停放在大众桥附近的天外村游人中心(自驾游)。等到了中天门再据体力和时间选择是坐索道还是征服十八盘登顶。中天门的巴士30元,南天门的索道100元。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只需130元就可以将您“运到”南天门。本人感觉爬山么还是亲力亲为,亲自爬一下十八盘,找一些爬山的感觉比较好。</p> <p class="ql-block">旅游巴士山下起点。自驾游旅客可以将车直接停在此处,然后乘坐旅游巴士直接到达中天门。</p> <p class="ql-block">泰山一天门,位于泰山中路盘路起始处,是一座跨道而建的双柱单门式石坊。创建于明代,参政龙光题额,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山东巡抚李树德重建。坊两侧分立明隆庆年间钦差监兑户部员外郎杨可大题“天下奇观”碑、嘉靖年间登州府通判孙价书“盘路起工处”碑。</p> <p class="ql-block">从红门出发的传统徒步登山路线。到达中天门后可以选择继续徒步跨越十八盘登顶,也可以选择坐索道登顶。以下是从红门到中天门区间主要景点。</p> <p class="ql-block">泰山红门(宫)位于“孔子登临处”石坊北。其地东临中溪,西依大藏岭,因岭上有丹壁如门而得名。红门宫创建无考,明天启六年(1626年)重修。它以盘路为界,分为东西两院,并以飞云阁跨路相连,拱形门洞上题“红门”两大字。西院为道观,宫门额题“红门宫”,祀泰山女神,为碧霞元君中庙。东院为“弥勒院”,供奉弥勒佛。</p> <p class="ql-block">万仙楼,位于红门宫北,为跨道阁楼式建筑,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始建,旧称“望仙楼”。原祀王母,配以列仙,后改祀碧霞元君。北向门洞额题“谢恩处”,相传旧时帝王登泰山,地方官员送驾于此,帝令回府,群官谢恩。又传朝山香客返回至此,叩谢泰山老母保佑平安。楼四周镶有明清善男信女朝山的题名碑63块,楼东南侧有“隐真洞”。</p> <p class="ql-block">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万仙楼北部的盘路东侧,为纪念1946年夏季第一次解放泰安时被敌机轰炸牺牲的新四军烈士而建。方锥体碑首,南面贴金题额“革命烈士纪念碑”,绕碑环刻新四军一纵三旅转战祖国各地的壮烈事迹和708名烈士名单。石栏环绕,古柏掩映,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斗母宫,位于万仙楼北,古名“龙泉观”。创建时间无考,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建后更今名。原为道教宫观,至清康熙初年改为尼姑住持。宫内殿阁亭廊几十间,分别座落在三进院落之中,布局疏密得宜,建筑深秀庄严。东有“听泉山房”三间,可观赏中溪的“三潭叠瀑”。这里,重峦深涧,风景如画红墙碧瓦,古朴典雅,山能醉人,泉以涤心,古刹钟声,幽雅动人,自古便是听泉、观瀑、品茗、赏景的胜地。</p> <p class="ql-block">中天门,是泰山登山东、西两路的交汇点。此处为登顶半程,上下必经之地。 中天门建于清,为两柱单门式石坊。泰山古时多虎,古人在坊北建庙祀黑虎神,现庙内塑财神赵公元帅执鞭跨虎,东为仿古茶楼,西南为中溪宾馆,西北为中天门索道站。中天门位于黄岘岭脊背之上,海拔847米。黄岘岭因其土色黄赤而名,黄岘岭东面为中溪山,1989年台胞陈英杰捐资在山巅建慈恩亭,亭内放置澎湖同胞捐赠的澎湖石,上书碑文,表达希冀海峡两岸早日一统之愿。</p> <p class="ql-block">中天门处远眺十八盘,不少人都选择了索道站……建议下山时亲力亲为一下。</p> <p class="ql-block">从中天门到南天门的索道。全程历时6分15秒。</p> <p class="ql-block">南天门索道终点。</p> <p class="ql-block">下了索道向南天门进发。</p> <p class="ql-block">南天门。</p> <p class="ql-block">南天门处的碧霞元君祠。</p> <p class="ql-block">天街街坊。</p> <p class="ql-block">泰山天街是指南天门向东到碧霞祠一段街道,全长约一华里南天门向北的一段路,约有100米,称为北天街,岱顶天街,商铺林立,亦市亦街,形成了特有的风俗。</p><p class="ql-block">大量的香客游人上山,需要住宿吃饭,天街应运而生,天街具体形成何时,已不可考,但是较大规模的朝山始于西汉,为香客服务的天街大约也应于之同步,关于天街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北宋初年,宋哲宗元佑年间(1086-1093年),兖州府官吏邵伯温游泰山,写下了一篇&lt;泰山闻见录&gt;,文中说:"因登绝顶,行四十里,宿野人之庐"到了明朝中期,随着香客的增多,天街也开始繁荣起来,隆庆年间(1567-1572),冯时可在&lt;泰山记&gt;中说:"登天门,则平壤矣,市而庐者百余家"万历二十七年(1599),文学家谢肇浙游泰山,又有这样的记录(十八盘)梯穷而得平壤,乃有周庐廛(CHAN)巷成小村落,皆衣食于元君祠也。</p><p class="ql-block">1982年天街拓宽改造,小店的历史结束,但是南天门宾馆附近的北天街东侧给天街十大家以补偿,每人保留了15平方的营业房,他们各有了新的字号,而实物招幌也作为历史文物成了泰安博物馆的收藏品。</p><p class="ql-block">在从前,民间客店之外,岱顶官署与道观,也为游客提供食宿,入住者多为有身份的人和和官吏,岱顶官署设在碧霞祠东神门外,与碧霞祠一墙之隔,过去是三进小院,据明代&lt;岱史&gt;记载,此处原为"香税总巡官所居"明代许多名人如王守仁,边贡,李攀龙,王世贞等都曾在这里住过,清康熙二十三年(1648),清圣祖登泰山极顶,官署改为行宫。</p><p class="ql-block">天街现有客店商铺19家,这些客店分别属于泰山管委,泰山旅游索道公司,泰前居委会,气象台,电视转播台,等住山顶单位。</p><p class="ql-block">为了保护山顶景观,所以建筑一律严格限制面积,因此这些店铺规模都不大,只有神憩宾馆,南天宾馆,天街综合服务公司,仙居宾馆4家超过500平方米,有11家在100-200平方米之间,有4家仅10余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前去膜拜碧霞元君的人流。</p> <p class="ql-block">泰山之巅处的碧霞祠(碧霞元君,泰山奶奶。有求必应!)登顶跪拜人流如潮!</p><p class="ql-block">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传说</p><p class="ql-block">(本传说来着互联网:匆匆_那些记忆。中心词:石敢当 碧霞元君 泰山奶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泰山顶上,有个铜瓦顶子的宫殿式建筑,名叫碧霞祠。里面供奉着泰山之主--碧霞元君神。</p><p class="ql-block">传说,碧霞元君是石敢当的女儿。石敢当这个人,住在泰山东南的一个大山--徂徕山下。他一辈子为人正直,很讲义气,家里很穷,靠种地维持生活,他没有儿子,只生了三个女儿。大姑娘和二姑娘早出嫁了,家里只剩下了个三姑娘。三姑娘从小很勤劳,心底很善良。两个姐姐出嫁以后,家里生活比以前更困难了,为了帮助父母维持生活,三姑娘整天从徂徕山砍柴挑到山阳集上卖。日月飞转,三姑娘渐渐长大了,有一天,她正在山里砍柴,遇上暴风雨,昏天黑地,雨下的很急。她在山里找不到避雨的地方。雨一直下到天黑,三姑娘在山里迷失了路,出不来了。这时,三姑娘很着急,越急越找不到路,正在她为难的时候,发现远处有一个灯火在闪烁,就朝灯火走过去,走进一看,发现是一个山洞,三姑娘虽然害怕,但为了找个避雨之处,就壮了壮胆子,向山洞走去。走进山洞一看,是个年纪很大的老太太在围着火堆烤火。三姑娘一看是个老太太心里就很高兴,上去给老太太跪下,说她到山中砍柴,遇到雨迷了路,求老太太收留她住一晚上。老太太很高兴的收留了她。</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晨,三姑娘砍了柴就回家了。从这开始,每次三姑娘到山里砍柴时,必定要到这山洞里来看看老太太,有时还砍点柴给她,有时上山沟里给老太太提点水,有时打扫打扫山洞,就这样过了几年的时间,他和老太太的感情越来越深。</p><p class="ql-block">有一天老太太对三姑娘说:“你不是凡人,是个下凡的神仙,命大福大造化大,你在徂徕山住不下了呢,徂徕山已让你压得落了三尺了”。现在,徂徕山的山势和泰山不一样,是平顶,最高峰叫太平顶,上面没有主峰,为什么这样,据说就是让三姑娘压的。</p><p class="ql-block">老太太继续说道,你不能在徂徕山住了,你走吧。三姑娘说:“可是我去哪儿呢,这里还有我的父亲”。</p><p class="ql-block">老太太指了指西北方向,说道:“从这里往西北方向走五十里地,那里有座大山,叫泰山,你到泰山去住吧,泰山现在还没当家人,你去做这个当家人吧”。三姑娘很为难的说:“这个当家人我如何能当得上?”老太太说:“不久后会有一天,神仙在泰山聚会,要选泰山主,你先到半山腰去找一棵大松树。见了大松树以后,你就往树底下挖,挖下三尺以后,你会发现一个木鱼子,拿出来,搁一边,再往下挖三尺,把你的绣花鞋脱下来埋进去。填好土,再在上房三尺埋上木鱼子就行了。”</p><p class="ql-block">三姑娘听了以后,就知道这老太太不是凡人,于是到了泰山,照老太太的话去做了。</p><p class="ql-block">到了老太太说的这一天,玉皇大帝召集各路神仙,都到泰山集会。那时,天山各个名山,都有了山主了,唯独泰山没有。神仙们到这儿来,就是看谁做泰山之主合适。怎么定呢?玉帝临时决定,谁在这天来的早,谁就是泰山之主。这时,霞光缭绕,玉帝降临。他看了一眼众神,说道:“到底谁来的早啊?”神仙们都说自己来的早。这时,有个叫柴王的神仙说道:“你们都说自己来的早,你们如何证明啊?”神仙们都愣住了,来了就来了,哪想到留下证据。这时,还是柴王说道:“我说我来的最早,我有证据!”玉帝也很好奇,说:“你有什么证据?”柴王说:“我在一棵大松树下埋着念经用的木鱼子,不信可以去看看”。众神都说去看看。正在这个时候,三姑娘走了出来,说道:“我来的最早,我在一棵树下埋了绣花鞋。”众神更感兴趣了,争着要去看看到底谁来的早。玉帝这时也说道:“那我们去看看吧”。</p><p class="ql-block">众神来到柴王指着的大松树下,开始往下挖,挖到三尺深,果然见到木鱼子,说明柴王来的早。这时,三姑娘让人继续挖,果然继续挖三尺之后看到了绣花鞋。这就断定是三姑娘来的早,因为绣花鞋是在底下。</p><p class="ql-block">这样,泰山当家人得有三姑娘来当。玉皇大帝就把泰山封给了三姑娘。封号是:碧霞元君。</p><p class="ql-block">柴王此时很生气,精心设局,却为别人做了嫁衣。生气也是无可奈何,于是把怨气发在了松树身上,一气之下,把山顶的所有松树都拔了起啦,然后一头一捆挑着下了山。挑着挑着觉得怪累得慌,就寻思着:这事办的太算不上了,树已经拔了,还挑着干什么?于是走到南天门这里,就把挑子放下来,一脚一捆把松树捆踢下了山。前边的一捆踢到了前边的山坡上,这就是对松山的一片松。后边的一捆,蹬到了现在的后石坞,哪里也长出了郁郁葱葱的一片松林。</p><p class="ql-block">这样山顶上就没有松树了,山顶上经常遭受暴晒,三姑娘也是很苦闷,加之思念亲人,常常落泪,所以山上一些小树叫“哭泣树”。早先那个老太太是谁?原来,她是观音菩萨幻化来点化三姑娘的。她常来照顾三姑娘,每当夏天,泰山顶上总是有很多云遮着,那云是观音给三姑娘遮太阳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碧霞元君是以中国大陆华北地区为中心的山神信仰,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神。其道场是在中国五岳之尊的东岳泰山,位于山东省的泰安市。碧霞元君的影响力由山东省泰安市传播开来,历经上千年,特别是在明清时期以后,对于中国北方地区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碧霞元君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经称为“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弘济真人”。因坐镇泰山,尊称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万山奶奶等。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 中国民间的“北元君 南妈祖”的说法,指得是泰山奶奶和妈祖娘娘之间,虽然有地域之差和山神、海神之别,但同样都普度众生、舍己为人,成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闻名于世的保护女神。中国南方部分地区也称其为“送子观音”。“碧霞”意指东方的日光之霞,“元君”则带有浓重的道教色彩,是对道教女神的尊称。</p> <p class="ql-block">泰山之巅主要景点。</p> <p class="ql-block">唐摩崖,刻于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九月,为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后所制。铭文刻于岱顶大观峰崖壁上。摩崖高1320厘米,宽530厘米。现存铭文1008字(包括标题“纪泰山铭”和“御制御书”),字径25厘米,隶书。额高395厘米,题“纪泰山铭”,2行4字,字径56厘米,隶书。铭文为玄宗李隆基撰书,相传由“燕许”修其辞,韩史润其笔。形制壮观,文辞雅驯,为汉以来碑碣之最。其书法道劲婉润,端严浑厚,为隶书造成一种新面目,透露出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玉皇顶再往下有一庙,为“敕修青帝庙”。此庙北依泰山极顶,南近碧霞祠,东邻唐摩崖,西连神憩宫。</p> <p class="ql-block">玉皇顶,泰山的主峰。因峰顶有一庙“玉皇庙”得名。玉皇庙始建年代无考,明成化年间重修。</p><p class="ql-block">  主要建筑有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东西配殿等,殿内祀玉皇大帝铜像。神龛上匾额题“柴望遗风”,说明远古帝王曾于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诸神。殿前有“极顶石”,标志着泰山的最高点。</p><p class="ql-block">  极顶石西北有“古登封台”碑刻,说明这里是历代帝王登封泰山时的设坛祭天之处。玉皇顶傲视群雄,亭立峰巅,极目四望,确有“一览众山小”之感。</p><p class="ql-block">  玉皇庙建于泰山的极顶,为泰山地势最高的建造物,由山门、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和东西禅房组成。主殿供奉玉皇大帝铜像,庙院中央有块极顶石,极顶石上有通石碑,上刻着“泰山极顶”和“1545米”。东亭可望“旭日东升”,西亭可观“黄河金带”。据说,汉武帝登基以后,采取了许多富国强兵的措施,慑服了匈奴,平定了内乱,出现了国泰民安、经济繁荣的局面。汉武帝好大喜功,对自己开创的天下一统的西汉王朝十分得意,便大规模地到泰山进行封禅活动,仅前后二十一年的时间,封禅之礼便行了七次之多。 相传最初秦始皇曾到此祭天。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地理</p><p class="ql-block">  玉皇顶位于碧霞祠北,为泰山绝顶,旧称太平顶,又名天柱峰。玉皇庙位于玉皇顶上,古称太清宫、玉皇观。东亭可望“旭日东升”,西亭可观“黄河金带”。</p><p class="ql-block">  自入南天门,游人漫步在平坦的天街上,已消除了一些攀登十八盘时的疲劳。从天街到玉皇顶虽又要登百余石阶,已是“大巫见小巫”了。</p> <p class="ql-block">玉皇顶东面的气象宾馆。</p> <p class="ql-block">观日峰</p> <p class="ql-block">玉皇顶西部的泰山转播台</p> <p class="ql-block">十八盘拾景</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诗词《江山多娇》</p> <p class="ql-block">老家院子翻建,一起购回四块“泰山石敢当”。</p> <p class="ql-block">后记:细数泰山封禅的历代皇帝</p><p class="ql-block">每年的3月21日始,“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将在泰山天烛峰封禅天地剧场举行首演。今天,我们就来细数一下那些泰山封禅的历代皇帝。</p><p class="ql-block">首先咱得明白历代皇帝干嘛喜欢举行泰山封禅仪式。所谓“封”,是在泰山极顶聚土为坛以祭天。所谓”禅”,是在泰山脚下找一座小山,扫出一片净土来祭地。古人认为“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于是,凡是所谓“受命于天”的帝王,为答谢天帝之恩,便到接近天神的泰山祭祀:积土为坛意味着增泰山之高,表示对浩荡天恩的感激;到泰山附近的梁父、社首等小山丘堆积泥土增加地的广厚,以酬谢大地之神对万物苍生的恩赐。祭祀泰山自然成为历代君王的心中梦想。《史记·封禅书》《论衡》和《韩诗外传》等典籍均记载了自炎帝以来七十二王封泰山的事实。</p><p class="ql-block">那么,封禅泰山的历代帝王都有哪些呢?</p><p class="ql-block">NO 1:中国首位泰山封禅的皇帝——秦始皇</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行东方,举办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泰山封禅大典。据《史记·封禅》载,秦始皇一行先到峄山(今山东邹城市境内),在山上立石铭记秦之功业。向齐鲁人士明确展示秦朝的千古功勋,表示自己在功业上已具备封禅资格。之后秦始皇才来到泰山脚下,召集齐鲁儒生博士70多人,商议封禅大典的具体仪式。但商议的结果不符已意,于是决定自带文武大臣上泰山封禅。封禅大典分两步进行,首先辟山修路,从泰山之阳登上山顶,“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是为封礼。从泰山之阴下山,“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天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是为禅礼。</p><p class="ql-block">秦始皇因此成为封禅大典的第一个实践者,封禅泰山也成为兴废继绝的一代巨典,使独具一格的封禅活动得以贯穿中国历史一千多年,组成了千古独步的封禅文化,而秦泰山刻石就是秦始皇的就职演说词。</p><p class="ql-block">2.中国泰山封禅次数最多的皇帝——汉武帝</p><p class="ql-block">汉武帝好大喜功,对自己开创的天下一统的大汉王朝十分得意,便大规模地到泰山进行封禅活动,并首次明确提出了封禅泰山必需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扫平宇内、一统天下;第二,必须天下太平、长治久安;第三,必须不断有吉祥的天象出现。从记载来看,汉武帝封禅泰山平均不到三年即有一次,在前后二十一年的时间,封禅之礼便行了8次之多,频繁程度大大超出“古者天子五年一巡狩,用事泰山”的古制 。</p><p class="ql-block">汉武帝第一次封禅泰山结束后,在泰山脚下的明堂接受群臣朝贺,并因首次封禅改年号元鼎为元封。</p><p class="ql-block">3.具有戏剧性泰山封禅的皇帝——汉光武帝刘秀</p><p class="ql-block">刘秀于公元25年称帝,史称东汉,至公元57年逝世,在位33年。关于他封禅泰山,说来还有一点戏剧性的变化。在即位32年后,刘秀夜读《河图会昌符》,以“受命中兴”的理由,决定要到泰山进行封禅。于公元56年二月东去泰山封禅。秦始皇上泰山,其事皆秘,司马迁慨叹无从述证。汉武帝上泰山,随从极少,所以《史记》和《汉书》都语焉不详。只有东汉光武帝刘秀上泰山,随从众多,有详细记载。</p><p class="ql-block">刘秀封禅泰山后,中国进入三国二晋南北朝等近500年的大混乱大分裂时期。泰山也因此寂寞冷清了500年。</p><p class="ql-block">4.唐代欲封禅泰山而未成的皇帝——唐太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贞观五年(631年),群臣请求唐太宗封禅泰山,遭到了太宗的拒绝。贞观六年,公卿大臣们再次请求举行封禅大典,藉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征表示反对。魏征引喻确切,言词诚恳,忠贞之情溢于言表,唐太宗无言反驳,便决定暂时不去泰山封禅。公元641年,唐太宗终于下诏有事于泰山,但车行到洛阳,一颗彗星划过天空,不久边境传来战事,太宗只好打道回府。他的梦想最终由他的儿子李治和武则天实现了。</p><p class="ql-block">5.封禅泰山的夫妻皇帝——唐高宗、圣神皇帝武则天</p><p class="ql-block">唐高宗李治即位后,虽无能但仁厚,有“贞观之治”的基础,加上著名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辅助 ,武则天的精明强干,在位34年,却也天下太平,生产发展,史家有“永徽之治”的美誉。在大臣的敦请,特别是皇后武则天的“密赞” 之下,李治决定携皇后同封泰山。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封禅的时间,选取在一年的开始——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并且随从众多,各国的蕃王和少数民族的首领皆参与盛会,令人瞩目。据《旧唐书》记载,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于这一年阴历的腊月中下旬到达当时的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在齐州住十天,于除夕的那天,从齐州到泰山。于正月初二(公元666年2月11日)在泰山开始一系列的祭祀活动。</p><p class="ql-block">6.唐玄宗李隆基封禅</p><p class="ql-block">唐玄宗时期开创了 “开元盛世”,朝中大臣上书力请玄宗东封泰山。玄宗经过一番谦让之后,欣然首肯,于公元725年12月16日到泰山举行了封禅大典。开元十二年(725年)十月唐玄宗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封禅礼沿袭乾封旧制。封禅后,封泰山神为“ 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最后一位封禅泰山的皇帝——宋真宗赵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宗在位26年,生性怯懦,只有两件事让后人对其印象深刻--澶渊之盟 ;封禅泰山。</p><p class="ql-block">澶渊之盟后,为平息朝野不満,转移全国注意力,和从心理上震憾辽国君臣,镇服四海,宋真宗亲自策划和主演了封禅泰山的大戏。总导演为当时枢密使王钦若。王钦若导演的第一幕为降天书,即“祥瑞”。据《宋史》记载:1008年正月初三、四月初一、六月六号,写有文字的三块黄帛从天上坠下,前二块落在皇宫屋顶上,第三块落在泰山醴泉之北,内容为歌颂宋真宗统治文字。宋真宗下诏于皇城西北天波门外建造玉清昭应宫来奉安“天书”。第二幕为百姓请愿。王钦若动员泰山、孔府所在地的兖州百姓1287人诣阙请封禅。又让兖州并诸路进士840名出场诣阙请封禅。再让文武百官、诸路将校、州县官吏、蛮夷、僧道、耆寿等24370人皇宫请愿封禅,曹州、济州的父老2200人又诣阙请皇帝临幸。此种活动多达五次。在如此铺垫之下,宋真宗下诏封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08年10月,真宗从汴京起驾,东封泰山,沿途数万群众围观跟随。封禅当日,红日高照,风和日丽。封禅礼毕,举国欢呼。文武百官晋升一级,百姓大醉三天,泰山神也成为“天齐仁圣帝”,即俗称的“东岳大帝”,其正殿“天贶殿”,也在中国所有的山神殿中,唯一具有重檐庑殿九五之制的帝居规格。又因在山上发现一尊神女石像,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为此盖了昭真祠,即后来的碧霞祠。</p><p class="ql-block">宋真宗耗全国之力,封禅泰山,把泰山崇拜推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也为延续了上千年的泰山封禅活动划上了句号,他成为最后一位封禅泰山的皇帝。之后,帝王来泰山只举行祭祀仪式,不再进行封禅。而把泰山由“帝”变“神”的皇帝则是明太祖朱元璋。</p><p class="ql-block">朱元璋虽去掉了泰山神的封号,不再来泰山封禅祭天,但仍不断派人来泰山祭泰山神。清代康熙皇帝一生则六次南巡,三至泰山,两登岱顶。最后一位登泰山的皇帝——乾隆皇帝则前后共10次来泰安,其中6次登上泰山峰顶,留有咏颂泰山的诗篇170余首,御笔碑碣130多块,抒发了一代帝王对泰山的崇敬之情。这说明泰山在国家中的地位并未降低。这是因为,泰山无论是神是帝,“泰山安则天下安”早已是根深蒂固的民族信仰。</p><p class="ql-block">黄山与泰山这两个中国冠有“双遗产”称号的名山,假设泰山没有了历朝皇帝的顶礼膜拜,仅凭泰山的自然姿色,还能称得上是“圣山”和“国山”吗?还会是“五岳之首”吗?还能被选为世界双重遗产吗?恐怕这些都要打上一个问号。</p><p class="ql-block">泰山封禅大典所标志的,乃是四海联合,国家统一的这一崇高宏伟的政治成就。封禅不搞了,但泰山作为国家社稷的镇山这一神圣的地位仍然存在,泰山作为“国泰民安”“江山一统”的精神支柱的作用不会消失。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第二座大山,像泰山这样,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受到所有王朝统治者的顶礼膜拜;再也找不到第二座大山,像泰山这样,把它崇高的身影投射到整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和亿万人的精神世界中,几千年里,岿然不动。而这恐怕就是封禅文化带给泰山的意义。</p><p class="ql-block">(以上文字出自互联网。作者:刘学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