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肖介汉◎</h3> <h3> 元宵节是一年中灯火最旺的节日,也是古镇吴城最热闹、最喜庆的狂欢节。从农历正月初十起,每到黄昏,古镇的大街小巷便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挂,房前屋后点香燃烛,通宵达旦。观看龙灯、狮子灯、蚌蛤灯、高脚灯(高跷)、彩龙船的人流如潮水般涌动,这些五花八门的灯尤以龙灯最吸人眼球。</h3> <p class="ql-block"> 吴城元宵节玩龙灯的习俗由来已久。明洪武初年,殷、杨、万、段、谭、卢、李、邹、章、樊、叶、陶等姓氏都已先后移居吴城,当时连年闹干旱,河干草枯,百姓盼雨如金。吴城这些大户人家相约在望湖亭后顺济龙王庙设坛祭神求雨,并在每年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这天舞龙,祈求风调雨顺,后来才改为元宵节舞龙灯,相沿成俗。另有一说,吴城玩龙灯与翦除湖匪有关。明嘉靖年间,随着吴城水运的发达和商业的繁荣,鄱阳湖匪患也日益猖獗,土匪在湖边安营扎寨,抢劫过往船只,骚扰镇上百姓,弄得民不聊生。于是人们想出了舞龙的法子,在龙灯里暗藏兵器,正月十五那天趁舞龙的机会混入匪窝,一举歼灭湖匪。为纪念这次胜利,元宵节舞龙的习俗一直传承至今。</p> 龙灯有乌龙、黄龙、红龙、花龙之分,吴城民间有“乌一黄二红三花四”的说法,据说乌龙是皇室贵族玩的灯,黄龙要有福气的人才玩,花龙是一种走村串户的游龙,玩者多为小孩,寻常百姓多玩红龙灯。令公庙、五显庙、哪吒庙、太子庙、张飞庙的灯都是红龙,张飞庙的龙又称“猪婆龙”,是屠夫们玩的灯。吴城只有聂公庙一条黄龙,可谓灯中之尊。镇上人视聂公庙为太平神庙,故这条黄龙又称“太平龙”,也叫“太平灯”。玩灯时为避免龙灯相遇发生争斗,事先得由商会出面磋商,决定各条龙灯行走的路线。 按吴城习俗,每年正月十一起灯,一直要玩到正月十五。起灯的前一两天,先由向导提着灯笼到各家各户散发接灯请帖,居丧人家不散帖。接了请帖的住户和店铺要为神龙备上祭品,买好红布、点心、爆竹,包好红包喜钱,做接灯准备。 正月十一白天,各路龙灯先去祭拜主庙的菩萨,然后再去各庙祭拜,祭拜时,摇晃龙头,高声喝彩,祈求菩萨保佑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龙灯游街,走在最前面的是“样龙”,装饰华丽的样龙和龙珠由散帖人提灯引领,鸣锣开道,嘴里喊着:“灯来了!”手里敲着锣:“嘭!嘭!嘭!”按散帖顺序依次进入接灯人家。先是说唱一番祝贺彩词,彩词为四言八句顺口溜,根据主人的职业和身份即兴说出,内容灵活变换,表达吉祥祝福之意。样龙喝过彩后,主人会热情地招呼大家入坐,喝茶,吃点心,等待龙灯到来。 约摸二十分钟后,伴随着有节奏的锣鼓声,浩浩荡荡的龙灯队伍由远而近。龙灯的节数一般呈单数,多为十三节,每节内点两支蜡烛。十几个精壮汉子头戴凉壳帽,身穿对襟彩服,腰扎红布带,个个精神抖擞,容光焕发。舞龙队伍两边有不少随员负责维持秩序,或提着红灯笼,或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司锣、司鼓紧随其后,队伍最后由乘坐响轿的菩萨压阵,场面十分壮观。 龙灯入户,先在主人屋里转一圈,堂前、卧室、鸡舍、猪圈、柴棚、水井一一走到,以求平安清吉。稍事休息后,忽听哨声响起,舞龙者迅速起身,脱掉上衣,赤着臂膀,各自撑起一节龙,站好桩步,在紧一阵慢一阵的锣鼓声中,龙灯逶迤腾挪,珠引龙走,龙随珠舞。高扬时似神龙升空,俯冲时如蛟龙入海,耍出龙摆尾、叠罗汉、蛇蜕皮、卧龙戏珠、蟠龙闹海等各种招式,将龙的动态和气势表演得淋漓尽致。 舞过龙灯,接下来是炸龙。所谓“炸龙”,就是长时间用爆竹追炸舞龙人。万人空巷观炸龙是古镇吴城元宵夜赏灯的重头戏。整箱整箱的爆竹和烟花摆在堂前,热心的观众会不请自来,协助主人将爆竹一封封拆开,缠绕在长长的竹竿上,十几个人撑着挂有长串爆竹的竹竿站在街道两边,一个劲儿对着舞龙人燃放。一束束烟花腾空而起,绽放出无数璀璨耀眼的火花,时而像金蛇狂舞,时而似孔雀开屏,时而如天女散花……,龙灯上下翻滚,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震耳欲聋,青烟袅袅直上云霄。“炸——啊!炸——啊!”场上欢声雷动,锣鼓喧天,空气中弥漫着浓烈刺鼻的火药味,狭窄的古街道全被烟雾笼罩着。 舞龙是膂力的较量,更是技巧的比拼。龙尾是最容易捕捉的,往往成为炸龙的焦点。舞龙尾的人身手敏捷,龙尾转得圆,方可少受爆竹烧灼之苦;倘若功力不济,操舞不灵活,只有挨爆竹的份。玩到尽兴时,舞龙者全都双膝跪地,烟雾中只能看见发亮的背脊在蠕动,背上被爆竹炸得青一块紫一块,也听不到半句抱怨。吴城玩灯有条不成文的规定,主人家的爆竹没放完龙灯是不能离开的。爆竹声稍有中断,队伍里就有人喊:“爆竹炸得真过瘾!东家快拿爆竹来啊!”店家和住户也不甘示弱,相互攀比,爆竹搬来一箱又一箱,花钱毫不吝啬。惊心动魄的炸龙场面给人带来了无以复加的震撼,观者无不拍手称绝。龙灯走后,地面堆积的爆竹屑足有一尺多厚。 龙灯一直玩到正月十五日深夜方停,正月十六是“残灯日”,残灯日不玩灯。这天下午,舞龙者用长竹竿抬着住户和店铺赠送的红布条满街游行,以示荣耀。人们悄然无声地将龙灯送至河边,意为“龙归大海”。农历新年庆祝活动圆满结束了,人们仍久久沉浸在欢乐喜庆的氛围中。 <b> 本文原载2021年2月21日《九江日报·长江周刊》:</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