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一年多的疫情使我们足不出户不扎堆成为习惯,还好时代给予我们社会网络化的生活,当然这些取代不了传统的节日活动,我们也更加怀念无忧无虑的节日活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社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社火是咱传统的文化,黄土高原上人们耍的社火和平原地带人们的社火所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情感都有所不同,黄土高原上的农人们,居住极其分散,加上山大沟深,聚会实属不易。普通的村镇一周一集对农人们来说都是劳作间隙的一种放松,这种放松也是一种游历和获取信息的过程,对居住较远的农人我认为还是一种辛苦的旅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走村串户的社火队 陕西子洲 1992年</h3></br><h3> <p class="ql-block">村头练习 宁夏隆德 1991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装扮 甘肃华亭 1991年<br></br></h3></br><h3> <p class="ql-block">耍狮子的后生 陕西绥德 1992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抬社火 甘肃张家川 1991年<br></br></h3></br><h3> <p class="ql-block">催春炮 甘肃庄浪 1991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年一次的“闹红火”(当地对社火的一种称谓),是农人们辛劳一年的一次“大放松”。其认真程度是80、90和00后们难以理解的。参与度应该是百分之百,是每一个人的事情,就是观看也是一种重要的参与。对于“耍”的人来说,要有父辈们传承下来的技艺,更要有投入其中的极大热情和一颗虔诚的心,否则为了社火付出的艰辛你是坚持不下来的。我每次参与其中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在吸引着这里所有的众生?是信仰?是文化?是追求?是放松?还是什么别的?然而,今天的社火已经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人们生活得到了改善,交通方便,信息发达。社火本身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民间活动,于是先富起来的人们为了节省时间和少费辛苦,这就出现了拖拉机社火和汽车社火,而且,观看社火的人们也是坐着拖拉机和汽车。这样人们自然少了辛苦,当然也少了艰辛所带来的原汁原味的乐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歇脚的“神仙” 甘肃庄浪 1991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拖拉机社火 甘肃庄浪 1992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飞”孝母 陕西凤翔 1991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陕北秧歌 陕西佳县 1993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12年1月宁夏隆德社火</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最后的马社火,现在的乡村家庭已经没有了骡马这样的大牲畜了,民间的马社火已经成为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作者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田国斌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摄影协会理事,宁夏美术家协会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