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创作背景:</b></p><p><b>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春,苏轼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当时他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写下了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b></p> <p><b> 浣溪沙</b></p><p><b> 【宋】 苏轼</b></p><p>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p><p><b>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b></p><p><br></p> <p><b>注释:</b></p><p><b> ( 1 ) [浣溪沙] 词牌名。</b></p><p><b> ( 2 )[蕲水] 在今湖北浠水一带。</b></p><p><b> ( 3 )[短浸溪] 指初生的兰芽浸泡在溪水中。</b></p><p><b> ( 4 )[潇潇] 这里形容雨声。</b></p><p><b> ( 5 )[子规] 杜鹃鸟。</b></p><p><b> ( 6 )[无再少] 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b></p><p><b> ( 7 )[休将白发唱黄鸡] 不要因老去而悲叹。唱黄鸡,语出白居易"黄鸡催晓丑时鸡"比喻时光流逝。</b></p> <p><b>作品赏析:</b></p><p><b> 词的上阙写景,描写兰溪静谧幽雅的自然环境: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潇潇,布谷声声。</b></p><p><b> 词的下阙词人开始抒怀,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精神: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你看,那门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所以,不要在年老时只会感叹时光流逝!</b></p><p><b>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但是此处苏轼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此时的他即使贬谪黄州,即使年近半百,却愈发乐观积极!</b></p><p><b> 全词读来清旷而豁达,一派生气盎然,其境界令人叹服。</b></p> <p><b>苏轼一生:</b></p><p><b> 他一生,经历了宋朝五代帝王。初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移知徐州,湖州。元丰二年,遭诬陷"乌台诗案”,这是其一生重要的转折点。思想发生巨大变化,从一心仕途,开始转向超脱,这既是困顿之时的自我心理调节,也是苏轼本身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乌台诗案"后,苏轼精神上相当苦闷,又屡受朝中奸臣迫害,生活极其困苦,幸而东坡生性乐观,且交友广泛,这才得以在困境中生存。可以说,苏轼的一生宦海沉浮,足迹遍布十州,为文思接千载,文风乐观旷达。</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