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种子、教书匠,幽默乐观、心敞亮一一一启功先生印象

丹麦童子

<p>(源自网络)</p> <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 看到一位博友的书法作品书写了启功先生的诗,顿时想起先生,想起先生如雷贯耳的名声、仁义善良的品性,平易近人的形象和幽默乐观的性格。虽然我只听过先生的一次课,但山高水长的先生之风,对后学者如我的影响和潜移默化是不可忽视。</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 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启功先生已经退休了。先生名满天下,且年事已高,平时主要带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我们四年级时,先生给我们作了一次讲座,内容是关于红楼梦的一些背景、典故、四大家族的关系脉络以及清朝的历史和满族生活习尚等,因为他确实是清朝皇族后裔,对红楼梦里很多政治背景、家族恩怨知道得比谁都清楚。恕学生笨拙,先生讲课的具体内容已经全然忘记,但先生的那种朴素、自然、优雅的形象,轻松幽默、带点京腔京韵的口音还能够栩栩如生地浮现在脑海中。先生满脸慈祥,面如佛像,个子略显矮胖,笑容可掬,可亲可爱,说话幽默可乐,一句普通的话在他嘴里就具有无限的趣味,一些笑话令人笑不可支,本来严肃的课堂上常常是同学们的笑声与掌声齐飞。因为年纪大了,先生有时还吸吸鼻子,抹抹眼睛,耸耸肩膀,拉拉裤子,那真率自然的神态几乎就像邻家老爷爷,又像一个天真的顽童,一点名家的派头架子都没有。有喜欢古典文学的同学大着胆子直接去他家里看望老人家,回来也说先生生活朴素,屋子里除了书法、绘画、文房四宝之外就是有很多很多的书。那是八十年代初期,先生的房子还很窄小,完全没有现在的教授学者一、二百平米的空间,他的会客室其实也就是书房兼画室兼厨房兼起居室。先生甚是开朗达观,在几十年艰苦辛酸而又充满残酷斗争的岁月里一直保持本色不变。</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 后来看了一些关于启功先生的回忆文章,有两件事情感受较深,一是他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的妻子逝世以后,有慕名而来的女子主动上门,极其热情开放,自荐枕席,愿陪先生度过余生,而先生不为所动,反而好言好语劝其好好生活。想来那女子一方面是看上了先生的名气地位,但也不排除真心倾慕先生的人品人格,至于勇敢大胆、热情奔放,也没有什么可诟病的。还有很多关心先生生活的人的也热情地相帮着介绍对象,只是先生但求生活平静安宁,读书写字,不为情欲所乱,而且他对妻子的感情很深,无人可以替代,真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现在真能做到坐怀不乱、忠贞不渝如先生者能有几人。</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 还有一件事情是说,常常有人临摹先生的书法,几可乱真,甚至拿到荣宝斋来出卖,先生看见,哈哈一乐,不以为意,有时还赞赏仿作者的功力,甚至爽快地盖上自己的印章。也许有人以为先生过于宽容,纵容了那些艺术市场上制作赝品的胆大妄为之徒。很多人都无法容忍这种侵犯私人版权的事情,奋起捍卫自己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我们不是常常听说很多名人为此对薄公堂,两败俱伤也不亦乐乎吗。我理解并支持那些坚决维护自己权利的人,但本性上倒是更喜欢先生的态度,宽容宽厚,放人一条生路,凡事宽以待人,严以律己。</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 当然,先生只是一介文人,仁义、忠厚、善良是他的本色,如同叶嘉莹先生所说的“弱德之美”,温柔敦厚,圆融澹泊。他不是强者,不是时代的弄潮儿,不是冲锋陷阵的战士和斗士,他并没有在那个四海翻腾、风云激荡的时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也没有慷慨悲歌,气贯长虹,肩负起重大历史使命,写下血与泪的文章,甚至连怨言牢骚也不多见,而是以达观、平和、温良、谦逊、感恩的生活态度走过了生命的道路,对师长尊重并感恩,对家人爱护备至,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勤于耕耘,乐在其中,在自己的书法、国画、诗词歌赋、典籍著作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创造人生的价值,营造丰富的世界。</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 其实我一直以为他不是那个被人人为地炒作成高不可攀的大师,也不是想像中的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士,而只是一个和我们一样普普通通的小人物,读书种子教书匠,无论是怎样的风雪雨霜,沙尘阴霾,雷霆万钧,都不能够阻止他像大自然的草木一样,自然平实地生活着,发自本能地抗争着,拥有着本真的情怀,涂抹着生命的绿色,散发着心灵的馨香。</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