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我传承——观《白沙溪》有感

涵云

<p class="ql-block">金华市东市街小学 六(3)中队 郑轩</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认真观看了全网首发大型电视散文系列片《白沙溪》,由感而发,写下了这篇观后感。</p><p class="ql-block"> 作者陈越说:“如果有一天,我行将老去,我愿意再看一眼的风景,唯有白沙溪。”这让我深有感触,作者心中白沙溪是美的,那里也蕴藏着延绵不绝的思乡情怀,作者便写下了那首《江南有座金华城》,用以治疗内心那离乡之愁。</p><p class="ql-block"> 全片写了龙桥映月、宝塔摇铃、白沙古堰、琳琅峰回、铁店遗韵、双湖烟雨、乌云桥渡、涧道雄关,以艺术的镜头,展现了婺城母亲河两岸繁衍生息的农耕文化、治水文化、非遗文化,用人文的视角解读了绿水青山下的幸福密码。</p><p class="ql-block">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那“乌云桥渡”……</p><p class="ql-block"> 作者在五六岁时随父亲进山运木材,必须远行到百里之外的南山,再驮着那沉重的木材出山,为了躲过设在每个路口的森工站,就必须夜晚时绕山路行进,因为那个年代“投机倒把”是一个天大的罪名。</p><p class="ql-block"> 作者又说:“然而,记忆又是如此的真实,真实到无论时光过去多久,却依然清晰地记得在山道上行走时,那寒意逼人的冷战和一声鸟叫后的惊吓。”这又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时光的追忆,明明流走了许多时光,却还清晰地浮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在片中提到了洞山宝塔、三十六个堰坝、窑器等等,这些都是历史遗韵,这些都是祖先留传下来的,祖先留下的窑器,祖先留下的石拱桥,这都是成了作者记忆里一个不可或的乡土符号,当然,在我眼中也是。</p><p class="ql-block"> 我作为一名金华人,我为祖先有如此悠久的非遗文化而自豪,正因为这份自豪,我更愿意去保护她,我更愿意去守护这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化,我更愿意去爱护着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结晶。那么我们如何去保护她传承她呢?可以建立代表传承人制度,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传递。还可以让传统艺术“青春化”,“偶像化”。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就是让“过去”成为我们走向未来的财富。</p><p class="ql-block"> 他们留下了三十六个堰坝,使那里的田野“每岁田禾无旱日”,使那里的百姓顿顿不愁,这又使作者想到了“大禹治水”,“李冰父子治理都江堰”的传说等等,又将治水文化流传了下来。他们留下了婺州窑,使非遗文化流传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看完了全片,我不禁在心中暗想,我们要把农耕文化、治水文化、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下来,让我们一起努力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