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的祖父辈生活在清王朝末期。祖父去世较早,据说去世于53岁。祖母黎氏出生于1893年,一生经历了清王朝、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朝代。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去世,享年91岁。祖母一生主要是操持家务,育有弟兄姐妹6人,祖父去世时,大多还未成年。父辈6人中,老大是姑母,17岁就已出嫁。最小一个是小姑,其时年尚幼小,还不记事。父亲排行老四,在四弟兄中排行老三。其中大伯父在伪政府里当乡丁,小叔从小上学,初中是在离家一百多里的县城上的。初中毕业正好被滇军60军征招入伍,从大西南一直开往东北。后来在解放战争中,随师长潘朔端在辽宁海城率部起义。最后成为人民解放军四野林彪的部下,直到解放后1954年从广东转业回到地方工作。当时大伯父当乡丁只能混口饭吃,这样养家糊口的责任就落到了二伯父和家父身上了。二伯父承担起了耕种家里贫脊的几十亩山地,免强可以解决全家人的口粮问题。除了吃饭以外,全家人在生活方面的开销,特别是还要供给小叔在城里上学的费用。要知道当时能供一个中学生上学的家庭是很少很少的。父亲只好走上挑老担做生意的道路,承担起了全家人的经济责任。</p><p class="ql-block">提起父辈创业的艰辛,我们现在的年轻一代是很难想象的。不管做什么生意都要有本钱。当时家里是很困难的,没有什么经济条件,怎么办呢!记得父亲跟我说过,由于没有做生意的本钱,他们一开始是从倘甸附近的大山里,把倒在地上几年十几年的枯树敲开,把树皮中已成细末的木屑装袋挑到昆明城里,卖给做香用的铺子里当原料。这件事情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后来一步步积累了一点儿本钱,就从昭通、巧家把活鸡、绿豆、红糖等用双肩挑到昆明卖给店铺里,再换成食盐、绵布等生活用品,又挑到别的地方去卖。就这样从无本生意做起,到解放前几年终于买了几匹马,从此成了赶马的生意人。到了解放后土改时,由于家里的经济稍微富有,特别是那几匹马十分显眼,家庭成份差点儿被划成富农,最后还是划成富裕中农,即上中农。</p><p class="ql-block">那时的每个驮马都要配备一个马鞍,马鞍一般用牛皮、棕垫、粗麻布和坚硬的木料做成。还要有一个专门把驮运的货物捆在上面的架子,架子也要用坚硬的木料做成,既要轻便又要十分牢固。一般要能承受五、六十公斤,甚至更多重量的货物。需要驮运货物时,要用皮条把货物捆绑在架子的两边,两边的重量要相对均匀,这叫驮子。驮子捆好后,首先要在马背上放好马鞍,然后由两个人分别站在驮子的两边,端起驮子平稳地放在马鞍上。另外,每个驮马还要有一套笼头,一般笼头上还要配有红绸、穗子和铜铃等装饰,在笼头上还要拴有牵马的缰绳。</p><p class="ql-block">土改后,家里的马也入了社,父亲也继续为社里赶马。六十年代以前,由于乡村里还没修通公路,所以基本上都是用驮马搞运输。用驮马运输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在山间小道上行走。直到公社化以后,乡村里修了公路,生产队又买了马车,从赶马驮货又变成了赶马车运货。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国家的交通运输还很落后,一般的城里都很少看到运货的汽车。所以当时城里建盖楼房建筑材料,大多是由马车来承担沙石、砖瓦的运输。一般一辆马车由两匹马拉车,一马车大概能运一顿左右的货物,赶马车的人还要负责装卸货物。从早到晚一天干下来,很是辛苦劳累。我还记得在六、七十年代,一辆马车加上赶车人每天的工钱是几6元5角。马车在当时城市建设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直到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以后,手扶拖拉机的兴起,才逐渐取代了马车的运输。父亲的一生大部分是与马和马车打交道的。</p><p class="ql-block">古有伯乐相马。父亲在大半辈子与马打交道中,对养马、训马有着丰富的经验。养马的工作极其辛苦。每匹了骡马为人们劳累了一天后,需要得到精心护理。一般人做别的工作辛苦一天后,就能得到很好的休息了。而赶马人每天晚上还要给马喂草、喂料、喂水等等,喂马的饲草不能像喂牛喂羊一样,随便丢给它们就行了。喂马的稻草、茅草要干净卫生,还要用铡刀铡成半寸左右,放到马槽里拌上饲料,才能喂给它们吃。有时睡到半夜还要起来喂水一次。</p><p class="ql-block">因为承担运输的骡马每天都要在山路或公路上行走,坚硬的路面对马蹄的磨损很历害。所以要在每只马蹄上钉上马掌,而且还要经常更换。钉马掌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每个赶马人都要有一套钉马掌的工具,至少包括一把用来削马蹄的掌刀,一个钉马掌的钉锤。还要配备各种型号的马掌和铁钉。马掌是一个铁制的半椭圆形的马蹄状的铁圈,每块马掌沿周边中间有一条凹槽,便于把铁钉钉在凹槽中,每块马掌都要钉上六、七颗半寸左右长的铁钉。钉马掌的时候,需要两个人,一人呈弓形站靠在需要钉掌的马腿一面,端起马蹄,蹄底向上平放在弓起的一条腿上,紧紧靠着马身。钉掌人先用掌刀把马蹄削平,选出一块和马蹄大小的马掌放到马蹄上,再用钉锤将钉子一颗颗钉在马掌上,使马掌和马蹄紧紧地连在一起。每块马掌事先还要在上面打好钉眼,为钉掌时从钉眼里直接把钉子钉到马蹄上。一个熟练的钉掌人,大概需要十多分钟才能钉好一块马掌。</p><p class="ql-block">我从小跟随父亲,帮父亲铡草、挑水喂马、放马等等。曾享受过悠闲地乘坐父亲赶的马车,也曾亲自帮父亲一起装卸马车上的沙石等建材。马和其它动物与人一样,也会生病。一些小毛病父亲自己就能给它们治疗,较重的一些毛病就要请兽医帮忙了。父亲对每匹饲养过的骡马都很爱惜,有很深的感情。骡马是很通人性的,你精心对它好,它就会为你买力效劳。所以父亲把它们视为自己的子女一样,闲暇时经常去遛马,为它们赶蝇刷毛,无微不至。记得有一次生产队里父亲饲养的一匹马摔死了,队里把马肉分给每家农户煮吃,父亲连看都不看一眼,十分难过。可见父亲对他饲养过的骡马有很深的情感。</p><p class="ql-block">最近我参加了一次“茶马古道”讲座活动,联想到父亲曾经也是个赶马人,并与骡马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如今我的父辈们大多都已去世,而且基本都是高寿,大多都享年90岁左右。但父亲也许是在年轻时过度操劳,享年仅71岁。父亲出生于1921年,与中国共产党建党同年。今年是父亲的百年诞辰,谨以此文缅怀我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晚年父亲</p> <p class="ql-block">在部队时的小叔</p> <p class="ql-block">如今健在的97岁的老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