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古典小说《红楼梦》,诞生于十八世纪中叶的乾隆朝,以《石头记》八十回的手稿传世。到了十八世纪末,有高鹗、程伟元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刊行问世。从那时候起,世间就没少过对高鹗的指责和批评,说什么高鹗的续作“……诚所谓一善俱无,诸恶皆备……”(清、裕瑞);“后四十回很糟,很糟。”(刘心武)。好像读一遍《红楼梦》,不批几句高鹗,就不能成为曹氏红学的入室弟子,不能体现自己的水平。<div><br></div><div> 其实,且不说现在市面上流行的《红楼梦》版本,大多还是按照程乙本编印,“存在就是合理”;就其后四十回续作中,在许多地方,也体现了高鹗对曹雪芹艺术修养的传承。</div> <p class="ql-block"> 《红楼梦》第九十一回,“纵淫心宝蟾工设计、步疑阵宝玉妄谈禅”中,有一段宝玉和黛玉的参禅情节,颇为精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故事从薛蟠犯事被抓,宝钗和薛姨妈心境不好、闭门不出说起,借宝、黛之口,用“参禅”的方法,讨论了“恋爱”的“禅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黛玉乘此机会,说道:‘我便问你一句话,你如何回答?’宝玉盘着腿,合着手,闭着眼,撅着嘴,道:‘讲来。’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么样?’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耳……’”</p> 真是精彩。都说“屁股决定脑袋”,黛玉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是想抓住贾宝玉的。而要抓住宝玉的首要问题,是要宝玉处理好与宝钗的关系,以致最后摆脱宝钗。所以,她才会问出那么多的好与不好的问题。宝玉是个“情种”,岂能不知黛玉之意,权衡再三后,便有“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耳”的想法。而那“盘着腿,合着手,闭着眼,撅着嘴”神态,更是唯妙唯俏、入木三分。 所谓参禅,是人们对佛学定义的理解、讨论、认识和表述。如佛学经典《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就是如来佛与舍利子之间的讨论;《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更是生动地表述了如来佛与须菩提之间,对佛学原理讨论的内容;《阿弥陀佛经》,则是如来佛向舍利弗描述西方极乐世界的盛况。而这些讨论,都是抽象的概念。然宝、黛此处参禅,则是对某一个具体的人生价值问题的讨论,堪当“实相般若”之楷,实是少见。 <p class="ql-block"> 宝、黛参禅的后面部分,很有意思。“……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黛玉道:‘水止珠沉,奈何?’宝玉道:‘禅心已作粘泥絮,莫向东风舞鹧鸪。’黛玉道:‘禅门第一戒是不打诳语的。’宝玉道:‘如有三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一段对话中,黛玉着急,竟把佛门第一戒“不杀生”,说成是“不打诳语”。这是不是与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描写黛玉在行酒令时,一时心急,竟将《西厢记》中的词句,当酒令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妨在这里做个游戏,有意参加的朋友,请试把这段“参禅”,翻译成白话文,放在留言里,大家再来评一下,看谁“解得深、解的切。”</p> <p class="ql-block"> 什么叫好文章?读了觉得懂了,细细想想又好象没懂;又下一番功夫苦思,忽然拍案叫绝。这样的文章,才读来有趣,就像宝、黛参禅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高鹗的这一段续作,正是为我们创造了这样的一种意境和环境,也充分说明了高鹗续《红楼梦》的艺术修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篇图片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