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

國繁

<p class="ql-block">  1,怒族是中国人口较少,使用语种较多的民族之一。</p><p class="ql-block"> 怒族自称“怒苏"、(泸水)“阿怒″、(福贡)“阿龙″(贡山)和“若柔″(兰坪),自认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的古老居民。他们可能有两个来源,泸水县一带的怒族自称怒苏"、而福贡、贡山县的怒族自称为“阿龙″或“龙″。由于长期交往,这两部分人在怒江区域逐渐接近,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逐渐发展和形成今日的“怒族”,但他们各自还保留着自己的某些特点。</p><p class="ql-block"> 中国怒族共有37523人(201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和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等地,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錯杂居。怒族也是一个跨国而居的民族,在邻国缅甸的克钦邦北部高黎贡山区及恩梅开江上游地区也有怒族居住,估计人数约有三万多。</p><p class="ql-block"> 怒族使用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本民族文字。</p> <p class="ql-block">  2,从怒族地区搜集到的许多新石器遗物和有关传说来看,怒族在十六世纪以前,可能还处于新石器的晚期阶段。当时除使用石锄外,还使用木锄和竹锄。十六、十七世纪除用石锄为工具的农业生产外,采集和狩猎还占很大比重。清胡蔚木《南诏野史》载,“怒人、居永昌(今保山)怒江内外,射猎或采集黄连为生。"当时他们还处于父系家族公社阶段,土地主要屬于家族公社公有,由成员共同耕种。</p><p class="ql-block"> 怒族地区从八世纪起,先后受云南的南诏、大理政权的管辖。元、明以后属纳西族木氏土司统治。十七世纪开始,怒江怒族除受丽江木氏土知府所属的维西康普土千总和叶枝土千总统治外,还受察瓦龙藏族土千总和喇嘛寺及兰坪菟峨白族,罗姓土司的管辖。此外,迁入恕江地区的傈僳族头人也开始強占怒族土地,甚至掠夺人口作为奴隶。这样,恕族人民不仅要向纳西、藏、白各族土司和喇嘛寺缴纳贡物,而且还要受傈僳统治者的压迫剥削。与此同时,怒族社会内部也不断分化,族内也出现了家庭蓄奴。有的蓄奴户从独龙族地区通过放债換取奴隶,然后再转卖其它地区。这种蓄奴现象,直延续到清未民国初期。</p> <p class="ql-block">  3,怒江地区的怒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社会生产力水平还很低。新中国成立时期,怒族主要的生产工具有砍刀,小铁锄,(即在木锄尖端包上小铁皮)、小铁犁等。量少质差,价格昂贵。而且由汉族和白族商人控制着,很少能够买得到,大多数怒族仍旧使用竹、木工具。</p><p class="ql-block"> 目前,在怒江流域。怒族群众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已有了很大的改进,种类已有所增加,尤其是铁犁得到普及,不过,受到耕地类型的制约,传统农具仍然在使用。农作物有玉米、荞子、大麦、青稞、土豆、红薯及豆类。耕地分火山地、锄挖地、牛犁地和水田四种。火山地:用刀耕火种,锄挖地用怒锄挖种,都是不固定的耕地;牛犁地和水田是固定的耕地。怒江两岸的怒族火山地和锄挖地占其耕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由于耕作粗放,不中耕,不施肥产量极低,至使人民口粮不足。缺粮时不得不把狩猎、釆集作为生产生活的补充。恕族自制弩弓,几乎每个青壮年男子都人手一张,箭头涂上自制毒药,把它当成狩猎和战斗的主要武器。</p> <p class="ql-block">  4,怒江怒族社会分工不明显,手工业和商业还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p><p class="ql-block"> 家庭手工业有织麻布、编竹器、制木器、打铁、酿酒等。织麻布是妇女的工作,主要供自用,有剩余才拿到市场上去以物易物。编制竹篾器是男子的主要手工劳动,家用的木碗、木勺,由男子制作。泸水少数怒族会修补和打制简单的铁刀、铁锄等工具,在农闲季节进行。怒族人家都会酿酒。且多能豪饮。</p><p class="ql-block"> 原来在买卖土地和奴隶以及债务中。大都以黄牛、铁锅作为货币的等价物,进行计算。以后,泸水的知子罗、福贡的上帕等地辟为定期集市,半开银元、铜币、纸币才开始流通。怒族中也出现了一些季节性的小贩。</p><p class="ql-block"> 怒江怒族的土地所有制,新中国成立前既有原始公社公有制,也有个体家庭的私有制,以及伙有共耕的过渡形态。泸水、福贡在怒江西岸较古老的怒族聚居的村寨,保有较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在这里还在在着以血缘为纽带的父系家族公社的残余现象。</p> <p class="ql-block">  5,怒族主要信奉原始宗教,认为万物有灵,凡举风、雨、日、月、星、辰、山、林、树、石等都是崇拜的对象。怒族自然崇拜有鬼灵和神灵两类。福贡一带信奉的鬼灵是氏族鬼灵、自然鬼灵。灾疾鬼灵等三十余种,贡山怒族信奉的鬼灵有山鬼、水鬼、路鬼等十余种神灵,则有山神、树神、猎神、水神、庄稼神等十余种。怒族自然崇拜的祭祀仪式主要被称为由“尼玛"或“尼玛认"的祭司即巫师来完成,他们是怒族社会中很有知识的人。</p><p class="ql-block"> 与藏族相邻的贡山北部的怒族。由于受红教喇嘛寺的影响。许多人信奉喇嘛教。十九世纪后期,天主教、基督教传入恕江地区后。也有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p> <p class="ql-block">  6,怒族男女服饰多为麻布质地。妇女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至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后摆的接处缀一红色镶边布。年轻少女喜欢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条围裙,并在衣服边上绣上各色花边。男子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及膝的麻布袍,腰间系一根布带或绳子。腰以上的前襟往上收,便于装东西。</p><p class="ql-block"> 怒族男女都注意装饰,妇女用珊瑚、玛瑙、料珠、贝壳、银币等穿成漂亮的头饰和胸饰,戴在头上和胸前。耳上戴珊瑚一类的耳环,喜欢用青布或花头巾包头。男子蓄长发,用青色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喜欢腰佩砍刀,肩挎弩弓和箭包。</p> <p class="ql-block">  7,怒族在很久以前即已形成以父东家长为主的,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但同时,原始的氏族家族不同程度的保存。有些地区如碧江原第九行政村、普乐乡、老母登乡则还比较显著地保存着氏族组织和图腾崇拜,氏族血缘纽带还起着维系整个氏族共同利益的作用;福贡木古甲、周泉等村的怒族则还明显地保存父系大家族组织,一个村落基本上是由一个父系家族组成的;有些村落如知子罗、老母登、普乐、果课等则由几个不同的氏族及家族组成的,这样便形成了许多村落公社。 </p><p class="ql-block"> 怒江怒族村寨不论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公社。或以地缘为纽带的农村公社,个体家庭已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单位。如碧江九村的十个家族公社,每个公社都包括十至二十户的个体家庭。公社有家族长,称“阿沙″,后来的村社长也沿用这一名称。阿沙不是正式选举产生的,一般都以辈分较高、有威信、受尊敬的长者担任,职责为处理公社内外公共事务,调解成员间的纠纷。阿沙通常兼作公社中的巫师。主持宗教祭祀。</p> <p class="ql-block">  8,怒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自由。旧时的父母包办婚姻,常有逃婚、偷婚的现象发生。解放前,仍保留带有亚血缘关系,族内婚特点的原始婚姻残余。</p><p class="ql-block"> 抢婚与砸竹筒;住在碧江县古科乡的怒族仍有抢婚的风俗习惯,他们把抢婚当成举行婚礼的前奏。抢婚即:男方要看中谁家的姑娘后,则派人跟踪,并选一吉日,约三五个人,笑嘻嘻的将姑娘抢回。被抢的姑娘也知道自己被抢走,但不知道是谁家?将不停的哭闹。抢亲的小伙子直到生拉活扯到家为止。</p><p class="ql-block"> 这时新娘的的哭闹声传遍全寨,众乡邻们都涌向男家来贺喜,宅院里挤往水泄不通。男家主亊人将拿出上好的高粱酒和牛角杯,为客人一一斟酒,大家在欢笑声中一饮而尽!</p><p class="ql-block"> 哭闹的新娘在两位妇女(伴娘)的劝说下,告诉她!“我们当初都是这么来的",新娘才止住了哭声。这时候传來一片欢呼,媒人回来了,向大家报喜!原来男家的两位媒人,带着主人家的礼物向女家父母说亲,又气又恨的女家父母在巧嘴的媒人面前显得很无耐,免強收下男方礼物。当大家听到媒人报的喜讯后,当家的父亲命令赶紧杀猪。接着宣布婚礼开始:这时由新郎的伴郎陪着新娘一起回到女家,见到岳父、岳母一而再的陪礼,并一不断的敬酒,拜完女家祖先回返。</p><p class="ql-block"> 婚礼后第二天清早新娘去取水,顺手砸破竹简用来表示“我已属于他家″。</p> <p class="ql-block">  9,云南怒族男青年弹琵琶,姑娘吹口弦,他(她)们用琵琶和口弦交流思想感情,倾吐爱慕之意,直到定下婚期。定情后,互相赠送信物。男方送给自制的口弦,女方送给自绣的荷包烟袋,在口弦和烟袋上留有互相知晓的表示双方真正相爱,永不变心的印记。感受特别深的男女青年还要剪掉一束头发送对方珍藏,以表示生死与共。</p><p class="ql-block"> 结婚那天,新郎就请几个要好的朋友,背着一篓明子(易燃松柴)和一罐酒去接新娘。到女家后,女家便煮酒、杀猪做一炖好饭菜招待。然后由新娘最好的朋友和亲戚的陪同下,与接新娘的人,一起把新娘送到男家。这时、新娘舅舅、舅母要敬送新娘的人每人一竹筒的酒,新娘才跨进男方的家门。一旦新娘进了家门,新郎便迎上前去拉住新娘的手,与前来贺喜的同辈青男女涌上来和新郎新娘拉成一圈跳起“圆圈舞",唱起“琵琶调″。四天后,新郎家杀一头猪,由新郎、新娘带着猪肉和一罐酒送给女方父母(回门),表示姑爷婚后第一次孝敬岳父岳母。</p><p class="ql-block"> 古老的民族,旧的时代在变,婚俗也在变革中,老的婚俗并有了新的变通。</p> <p class="ql-block">  10,怒族喜欢饮酒,也擅酿酒。怒族的酒主要有“咕嘟酒"、“浊酒"和“高梁酒″等。</p><p class="ql-block"> “咕嘟酒"用“咕嘟饭″(用玉米面和荞子面制成,似年糕)酿制。其做法是将咕嘟饭晾凉,拌上酒曲装入竹篾箩里捂好,几天后发出酒味,或渗出酒液即改装在罐子里,密封十几天就成了。吃时先用笊篱过滤,再兑上一点开水或冷开水,加一点蜂蜜或甜味剂,稍加酝酿即可饮用。这种酒香甜醇厚,是怒族酒中上品。既可解渴又有滋补健身之功效。</p> <p class="ql-block">  11,怒江大峡谷及其两岸的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层峦叠嶂,危岩耸立,悬崖陡峭。谷中水流湍急,汹涌澎湃。自古以来,这里的交通就十分不便。正所谓“岩羊"无路走,猴子也发愁″。整个怒江只有几处水势稍缓的渡口可以用木船摆渡,除此而外,其它地方既无法架桥,又不能涉渡。两岸的怒族人民只有依靠溜索这种古老的渡江工具往来飞渡,保持着彼此间的交住与联系。</p><p class="ql-block"> 溜索是怒族人民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没施。溜索的制作方法,最初是用竹蔑扭成手腕粗细的大索。然后横拉于江河之上,固定在两岸的大树、木桩或石崖上。人们用溜板(溜梆)作辅助工具,沿竹索从空中滑过即可。溜坂长七、八寸、展约四寸的糟形硬木,背面凿有两个对称的用以拴绳的长孔。使用时将溜板的凹槽卡在溜索上,用麻绳或皮条穿过卡孔,牢系于腰间,然后以仰卧的姿势握溜板,即可以顺势滑下。</p> <p class="ql-block">  12,怒族民居的房屋多为干栏式竹楼,木楞房和土墙房,石头顶房。</p><p class="ql-block"> 干栏式竹楼俗称“千脚落地″营建时,在挖平的地基上凿洞后竖上数十根柱子,中间系用三根撑天柱,在木桩上铺设木板或者竹篾笆。柱子四周均用篾笆捆梆加固。一楼底层用于饲养家畜;二楼铺以篦笆或长料板住人;再在横梁顶部铺篦笆或木板,用于存放谷物和其他用具。房顶均用茅草或木板覆盖。这种房舍一般不设窗口。整个房屋为长方形,分堂屋和卧室。堂屋中间置一大火塘上设有铁三脚架或石三块,主要用于煮饭,取暖和接待客人。</p><p class="ql-block"> 木楞房的营造有两种,一种就是楼式木楞房,即以圆木横架垒墙后在墙上铺一层木板或篾笆,再在木板篾笆上架上木垒墙,用板或茅草覆盖房顶。此楼式木楞房上层为居住,底层为畜厩,另一种是落地木楞房,即在挖平的地基上直接营造的一层木楞房。石片顶房是用当地出产的一种风化岩石破成石片盖顶,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房子。</p><p class="ql-block"> 而土墙房则是在较为平缓的地方打好石脚后,四周舂上土墙,并以墙抬梁,用茅草或木板盖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  13,相传怒族以前每隔三年才过一个年,后来因受其他民族的影响改为一年过一次,时间有元旦及春节前后两种之分。年前,要准备好烧柴、杀猪、煮酒、舂粑粑、打扫卫生。过年的第一天晚上,要请长者吃饭。新年第一天的凌晨要打祖先水,第一碗饭要让狗吃。初一至初三不串门。春节期间,老人在火塘边饮酒唱歌,青年则射弩、摔跤、打秋千、弹琴跳舞。</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这天,怒族群众以自然村为单位,选择一至三个钟乳石的石灰岩洞为仙女洞(或称经洞),各家各户都到那里祭祀。去祭祀的人们扎好一束束杜鵑花,带上牲礼、酒器,每户还用三到五包玉米立于洞口,并把各种洗干净的粮食堆成圆堆,摆上祭品,烧起松烟,由主祭人念祝辞,打鼓念经,大家叩头献贡。台前和台两侧,有身披红袈裟、手持法器诵经的喇嘛和操弄唢呐、吊鼓的吹鼓手。在喇嘛左侧的四方形烧香台上插有松枝、鲜花、玉米和各色彩旗。那松枝寓意吉祥如意、万古长青,鲜花是敬献给“仙女”,玉米表示五谷丰登,年年有余。</p> <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 56--4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