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30年的坚守

净缘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一个30年的坚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品读周文《我与普法30年》</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文/净缘</b></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答应好为朋友撰文,三年没有交差,心里一个挺大的尴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与老周曾在同一条战线共事多年,平日完全可以凭第六感去领悟每一个来自省里的指示,可以凭思维惯性去完成每一项带有创意的普法任务,那种熟悉是用心灵感知的。如今我们都已告老还乡,捧着他职业生涯中的收官之作《我与普法30年》,时常会情不自禁读上一段,当思想开始奔腾起来时,却又时常会停滞在那里。思维在记忆的带领下,如同时空穿越,去品味曾经过往中在职业主旋下那些不停跳动的音符。那些跳动用前卫、创意、探索去描绘,似乎都有些苍白,因为那是灵魂里颤动的激情远远超过职业要求所惠风和唱出的婆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在中国社科领域,还会有比法律更沉重的思考么。就因为如此吧,才三年没交上作业。</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A.对依法治国的溯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拿到这本书三年有余,那时我们还都在岗位上。书的出版是在2017年5月老周退休前半年。抚顺一家酒店的包厢里,祝贺他的新书出版的老友聚会上,四周一片欢腾,在书名强烈刺激下,让自己躲在一边,迫不及待捕捉着书中每一个抢眼的标题和熟悉的故事,感受这份难得的汇集了一名普法干部30年职业报告的厚重。席间一如既往地允诺,会写一篇读后感或书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翻开康熙词典,一个形如画卷的字很是耐人寻味,笔画繁杂间,有潺潺流水,有凌空利角,有驰骋神兽,有趋之归处,便是小篆体的“法”字。记住它是在系统学习法律专业课程时,感悟它始于全民第一个五年普法教育。正因为如此,才有自己的职业改变,由教师去做法制记者,才结识了本书作者周文。读他的作品已有几部:《无知的浪漫》、《人活一颗心》、《活在故事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能用30年时间坚持做一件事,而且倾其执着,其中必然会有耐人寻味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我与普法30年》一直放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几次出差都把它装在笔记本提包里。心里始终有一种翻滚,一种驱使,一种沉重,一种愧疚。每次撰写撞击魂灵的文章构思时间都比较长,这次实在太久了,也许因为本书背景中30年的沉重吧,或许还有尽管对法律思考了30年,还是没有理清它与百姓生活之间可以自如往来的那条路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本书前六章分别为“一五普法”至“六五普法”,例数作者在指导全省普法教育过程中典型化的生动故事;第七章趣闻轶事,讲述作者职业心语和身为专业干部在复杂官场上鲜为人知的曲折历程;第八章普法展望,通过作者对未来普法教育的深刻思考,展望它在国家依法治国建设中的基础作用;第九章普法心语,收集了作者熟悉的省内外普法战线同仁对中国持续30年的公民义务教育活动以及本书即将付梓的心灵感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本书记述了建国以来文化建设史上第一次气势恢弘持续30年的全民普法义务教育运动。这场壮观里,有民族未来的方向,有政府治理国家的选择,也有民众发自的内心渴望。尽管背景宏大,其中的故事却是细腻得有血有肉,作者的思考也是耐人寻味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作者在本书《自序》中感言,一五得五,五六三十。从“一五”普法到“六五”普法,全民普法运动让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整整走过了30年,而且跨越了世纪。期间也是作者人生最为震撼的30年。坚守普法30年,对个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没有结果的过程,而对全民法律意识的点燃却如星星之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在第一章《普法印象》中,作者对这场全民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作了这样的概述:“普法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以政府为主导、用人治化管理方式推动社会法治化的一场运动。”直白的陈词中涌动着许多寓意在其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现实的中国,关于人治和法治的确是一个比较缠绕的问题。有一个民间调侃段子说:“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问老师,爸爸妈妈在家里争论,爸爸说权大,妈妈说法大。老师,那到底是权大还是法大呢?老师沉思了一下说,领导说谁大就谁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依法治国的起源,最早可上溯春秋战国时期商鞅、韩非的法家思想。“法者,编著之图籍,设置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伴随全民普法教育历程,1996年3月,全国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指出,到下世纪初要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1999年3月,全国人代会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重大决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这样一幅历史画卷所描绘的,是对这个有着厚重农业文化和几千年人治历史的庞大民族所实施的从观念行为到制度体系的深刻社会变革。这一变革的见证者是一代人,而有人能寸步不离地追随这一过程并始终为之献身,则足以让人叹为观止。</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B.发烫的普法故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与老周初识,他还是省普法办的一个干事,2017年底退休时官至副厅级巡视员。30年间,身为全省普法宣传干部,对人治向法治举步间每一个闪着光亮的瞬间,作者都有着强烈的敏锐与亢奋。1993年拍摄的电视系列专题《山里人家》是他的杰作。从一份资料上获得信息,一个人扛着摄像机走进了位于辽东山区新宾满族自治县大山里,去跟一位斧凿石碑宣传法律知识的农民促膝攀谈。随后,一部上中下三集的普法专题片一炮走红。先后在央视当时仅有的上星台和经济台频道播出,并获得第七届全国法制好新闻二等奖,第三届全国法制节目金剑奖一等奖,并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馆藏。在跨世纪的2001年5月,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联合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全国第五届电视“彩虹奖”颁奖文艺晚会,由《山里人家》改编的《青山梦》荣获中文片二等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全民普法教育是一件深入人心的事情,不能光靠空洞说教。老周之所以几次被借调到中央普法办,主要还是他探索的形式多样的法制文化样式。除了专业化的学术讲座,还有情景剧、舞蹈、歌曲、诗歌、文艺专场演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书中的很多故事是滚烫的。普法不只是一种文化普及,更是一种制度企及和观念触及。作者在普法实践中所经历的这些故事,正是这种由法律意识延伸到法治观念的灵魂震颤。“普法新兵”、“扛起摄像机”、“独访山里人家”、“借调北京”、“领奖趣事”、“司法所长唱哭女人”、“模拟法庭”、“神奇的法治文化活动”、“法治文艺异军突起”、“拿牌子换酒喝”、“依法治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在这些轻松快乐的标题和故事中,每位读者都能感受到作者职业道路上的另一种滋味。普法教育有那么多乐趣么。老百姓在自己的生活半径里,究竟有多少人治与法治的思考,热热闹闹的法治宣传教育多少人有过心灵的震颤。能坚持30年不是一句执着就能诠释的,一定是把职业当成了乐趣吧。如同自己退休前从事的维稳工作,其实就是苦中作乐。但能坚持就是一种品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普法是建国以来胜过扫盲教育的最大规模的全民教育运动。能坚持30年而且还将持续,除了文化因素,还深深地蕴含着对国家治理体系的抉择。在这个庞大的系统中,的确需要一系列的传播载体来支撑。在全国的普法队伍中,需要秉持者,更需要探索者。这是一个幸运的见证,让自己在这支队伍中看到了真正的领跑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对老周由衷的钦佩是他心目中“法治文化”的创意思考。凭借当年在校读书时文艺骨干的功底,把抽象的法律知识变成了生动活泼的歌曲和花样翻新的舞台表演,生硬的官方说教变成了群众喜闻乐见,成为全国普法教育一大亮点,得到司法部高度认同和推广。“普法起源”、“普法讲座”、“普法考试”、“全国普法联系点”、“良法善治”、“评选十大执法者”、“第一首法治之歌”、“出版法治专著”、“编写电视剧”、“五五普法表彰会”、“六五普法验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这些精彩故事里有思考也有收藏,所以才有《普法历程与文化思考》、《公民意识与法律尊严》专著和《法治系列歌曲集》的创作编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C.论道法治走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当初一起搞普法教育时,与老周交流更多的是业务方面的,后来是文学和艺术的,其实最想交流的还是法律制度。记得当年自己参加全国律师函授专业学习时,法制史课程先后考了三次才过关。正因为如此吧,才对法律制度的现状与发展更加关注,可能也是这篇文章在心里折腾了这么久才动笔的原因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法制”向“法治”的延伸,让现行社会治理体系更加脚踏实地。普法教育也随之深入。在老周的《新时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趋势及走向》一文中,“全民普法”向“社会普法”的递进,道出了法治宣传不再游离法律制度现状之外的有力硬核。读到这里,缠绕心里多年的徘徊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安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任何一个国家的法治化进程,都是由维护统治集团利益逐步走向维护全体国民利益的。这是人类进化与社会进步过程的自然选择,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庆幸我们在自己的法律制度建设框架里添加了普法教育,推动国民的觉醒,让这个当今世界人口最多民族最多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在人治与法治的交织转换中,保持了制度性的安宁与秩序性的安宁。没有战火,没有暴乱,这是一个创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从庚子年初的新冠病毒疫情流行,媒体导向便一直有这样一种声音,中国抗疫成功彰显了制度性优势。无论我们有多少朋友,无论对中国的制度性选择有多少质疑的声音,在这个事实面前,包括世卫组织在内的所有国际性组织,必须作出有效裁判。面对全球一亿一千万确诊病例和二百五十多万人口的死亡,中国老百姓心里都会升腾一种安全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普法教育犹如一面光洁的镜子,照射出来的有中国未来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国民心中的向往,也会照出光洁下存在的阴影。老周在书中写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在尚存用人治方式推动法治的状况下,进行这种意识启蒙和习惯引导不可能一蹴而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法治化进程的根本取决于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基础是政府诚信制度的建立。全民普法由先前的“法制教育”到后来的“法治教育”,是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得到广泛关注的结果。而恰在这一过程中,由农业改革逐步延伸的城市综合改革,在原有的分配制度被突然打碎之后,住房商品化畸形发展下演义出的各类房奴问题,教育产业化误区下的师德变质问题,医疗商品化刺激下出现的医德伦丧问题等,客观上无疑减缓了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进程,甚至让很多人陷入茫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在当代题材的电视剧里,最为悲催的情节莫过于一家人勒紧裤带拚命赚钱去解决住房问题。这一时代背景会触动很多人内心的痛点。自己居住的老房子已有25年的历史。是一套房改房,庆幸当初按政策没花多少钱就把它买下来了。记得十多年前,楼下每天都会有一位操一口山东口音的老太太叫卖“都匪”(豆腐)!那样子是曾经裹着的脚放开的,半大不大的走路还有些不稳,这把年纪还要不分寒暑这般艰辛,想必也是有故事的吧。后来得知,家里有个近40岁的儿子还没有成家,因为没房。可怜的老人家要卖多少豆腐才能挣出房钱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不知道哪一年的哪一天,那叫卖声在楼下便消失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理念。”党的十八大发出的强音如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给解决这些沉重的历史遗留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也让依法治国映出了新的曙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D.尾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全国“六五”普法模范称号给老周的普法生涯和职业生涯同时划上了一个句号,而且余音绕梁。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依然成为很多职场官员职业粉饰的今天,老周却收获了一个圆圆的句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合上《我与普法30年》,心情依然无法平静。普及法律知识也好,提出依法治国也好,未来的路还很遥远,老百姓最终看到的和得到的将是什么。法治是一种制度性的坚持,需要一代又一代普法人的坚持,需要广大公民的坚持,更需要各级政府的坚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2021年2月19日星期五</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作者简介:</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尹晓晖,笔名: 净缘,1958年生人。原中共抚顺市委政法委员会干部,多年从事政法工作研究。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主要从事散文、诗歌写作。散文作品收录于《抚顺散文家》、《辽海散文大系·抚顺卷》,诗歌作品收录于《新世纪抚顺诗典》。著有文集《给心灵一个支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