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七子山南麓,张桥村西侧山坞(松毛坞),是清代名医徐大椿晚年隐居的地方。这里有一口古老的泉眼,叫画眉泉。徐大椿在泉边购地建房,因他自号洄溪老人,所以他把居住的地方命名为洄溪草堂。 图中标记的圆点地方,就是洄溪草堂遗址所在。 洄溪草堂遗址向上,在山顶有春秋土墩石室。 洄溪草堂在咸丰年间毁于战火,现还能看到一些墙基遗迹。在洄溪草堂遗址旁,有石壁高5米、长50余米,至今留存了当时镌刻的20多方石刻(据记载原有31方),称洄溪摩崖石刻,是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洄溪摩崖石刻所在的山壁 徐大椿(1693-1771)字灵胎,吴江人。他是一位中医奇才,曾两次应召入京看病,可谓名动天下,荣耀至极。清代著名诗人袁枚专门为他写了传记——《徐灵胎先生传》,对徐大椿的医术,推崇备至。 传记中记载了几个徐大椿看病的故事。其一说:有个叫张雨村的人,儿子生下来没有皮肤,看了让人作呕,准备抛弃掉。徐灵胎让他用糯米磨成粉,扑洒在小孩的身体上,再用绢包好,把他埋在土中,露出小孩的头部,用奶水喂养他。两天两夜,小孩的皮肤就长出来了。 还有一个故事说:有个姓任的人,妻子得了风痹症,两条大腿像针刺一样痛。徐灵胎叫人做了厚厚的被褥,派健壮有力的老妇人紧紧裹住病人,任凭她挣扎呼叫也不放松,一直到病人浑身发出汗来,病竟然就好了。 这两个故事,是袁枚听别人说的,徐大椿自己写的《洄溪医案》里边,并没有记载,所以真实性还有待辨别。不管如何,徐大椿医术高明,深受病人拥戴,那是毫无疑问的。 在《徐灵胎先生传》中,袁枚也写到,一般人很难求到徐大椿看病,看病的诊金需要黄金十条,可见这位名医在当时被人钦敬的程度。 徐大椿写过很多医学著作。他把他看过的病例编成《洄溪医案》,共收录了四十八个病例的治疗方法,有很高学术研究价值。同时,他在《医学源流论》等书中,对病人如何求医,如何正确对待疾病,配合治疗等方面,也留下了很多忠告。他认为:“天下之病,误于医家者固多,误于病家者尤多”。 《洄溪医案》记载这么一则故事:苏州有个姓陆的人,突然不停打呃,这本来不过是偶尔胃中不和造成,不治也会好。但是这个陆姓人,一直养尊处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事,十分害怕,急忙请医生调治。不想医生是个见钱眼开的庸医,一看就故作惊骇,说是身体太虚造成,给他开了人参、白术等药去补。结果病人依然打呃不止,病情加重,以为要死了,全家惊惶。徐大椿去诊视之后,不觉狂笑,说: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病啊,吃一剂药就可以好了。就开了泻心汤加旋覆花、枇杷叶,果然吃一剂,打呃就止住了。一个月后,陆姓人又开始打呃了,他仍然相信前面请的医生,用他们的办法医治。结果几天后,就死了。后来徐大椿偶遇陆姓人家的一个老仆人,问起缘故。老仆人说,因为家里人众说纷纭,大家相信吃补药一定是不错的,就盲目进补,直到临死时想来请(徐大椿),已经来不及了!这真是命啊!<br> 这个故事,真是庸医误人,但是病人自己,因为一知半解,小病大治,盲目进补,最后一命呜呼。 所以徐大椿告诫后人,一定要正确对待疾病,千万不要轻信庸医,盲目服药。把小病治成大病,最后丢了性命。我想这样的故事,即使在今天,我们也一样可以得到警示。尽管现在医疗条件好了,但是很多人因为对中医一知半解,特别是迷信中医的温补,一有不舒服,就归罪于寒呀、湿呀、虚呀之类,动辄就乱吃补药,殊不知有时恰恰适得其反啊。 说完了徐大椿,我们来说说洄溪摩崖石刻吧。洄溪摩崖石刻绝大部分集中在一片石壁上,有极少几块散落在周边树林中,较难发现。这里是驴友们经常路过的地方,也有很多人撰文介绍。 这些石刻的文字,最大者有一尺见方,小的径寸。采用了阳刻、阴刻、勾勒等办法。高下错落,纵横交织,杂草掩映,苍苔遮覆,充满沧桑之感。 徐大椿是一代名医,与他结交的人大部分非富即贵。能够在这个崖壁上留下题刻的,更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了。 关于题刻的文字及落款,很多文章都已经介绍的很详细了,我就不重复了。由于题刻的都是饱学之士,题刻内容虽是寥寥数语,但往往言简意赅,蕴味深长,值得我们耐心品读。<br> 现就部分题刻做一些尝试性的解读,以求抛转引玉。 洄溪草堂边原有清泉一泓,晶莹清澈,相传就是“古画眉泉”。徐大椿曾写过一篇《画眉泉记》。徐大椿在乾隆25年(1760年)应召入京,次年获准返乡,有意寻找深山僻壤隐居,一路寻找到了七子山下画眉泉所在山坞,开始营筑洄溪草堂。根据《画眉泉记》记载,画眉泉发源于半山石穴中,泉水涌出成瀑布,三折而下。瀑布右边石壁上,也有水流从隙缝中流出。瀑布和石壁上的水汇聚到下面的石池中,池子三丈见方,但水深不满一尺,水多了就沿着山涧流下去,绵延三里多长,一直流到山下,可以灌溉十顷(1顷约100亩)田地。如果下大雨,那么山泉水就奔腾而下,声音轰鸣如雷,飞溅的水流近看如白龙夭矫,远看如白鹤回翔。石壁上的涓涓细流像珠帘一样披散下来。<br> 关于画眉泉的得名,文章记载,因为泉水距离吴王的姑苏台只有二里路。吴王游览到这里,经常取泉水供应宫中使用,宫中嫔妃用这个泉水梳妆,用泉水照影画眉,所以得名画眉泉。 <p class="ql-block"> 画眉泉因为修路建设等原因,已经接近干涸。今天我们在山壁上看见的小小一束泉流,至多只能说是画眉泉残留的一丝余绪吧。</p> 满饮上池 <br> 上池,即上池水。出典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说的是战国时代的名医扁鹊,年轻时候经营一个旅店,有个名叫长桑君的老者,经常下榻旅店。扁鹊见这位老人气度不凡,对他极为恭敬。长桑君经过十多年考察,认为扁鹊是一位可造之才,就送给他一包药,告诉他用“上池之水”服用。扁鹊按照长桑君的教导方法服下药物三十天后,立刻心明眼亮,能够隔墙看物,看见人五脏六腑中的病症,从而成为一代名医。<br> 那么究竟什么是“上池之水”呢?根据学者研究,目前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指没有掉落到地面的水,如树叶上的露水,竹篱头的积水,空树洞里的水等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把这种水说成是“半天河”。还有一种说法是指人口中津液(口水)。近年来有人研究,认为“上池水”是指最能帮助中药材发挥药效的水。因为中医非常讲究煎药的水和药材的搭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的水有天水、塘水、江河流水、溪涧水、泉水、古冢中水、粮罂中水等54种之多,并提出用不同的水与药材配伍,才能发挥最佳药效。这种能够达到最佳药效的水,就是针对某一药方的“上池水”。<br> 这方“满饮上池”的题刻,就是引用了扁鹊“饮上池之水”的典故。 一方面是赞美古画眉泉水质优良,是可以助力药效之水。另一方面也是赞誉徐大椿医术高明,犹如扁鹊再世。宋代诗人王义山《赠医士熊月湖》诗中说:“缘何扁鹊号良医,传法元来饮上池。” “满饮上池”和这句诗的意思比较接近。<br> 活泼泼地 <div> 活泼泼地,本来是佛教禅宗的一句熟语。意思是参禅悟道要出自本心本性,不能矫揉造作,削足适履。儒家也提倡活泼泼地做人,不虚伪、不矫情、不执著于外在,遵循心底的善和良知,做到心明意诚。所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就是君子之道;上通天,下接地,就是天地之间活泼泼的生机生意。留园有一水阁,匾额名为“活泼泼地” 。水阁在西区,单檐歇山造,四面环有走廊。南面临水,其下凹入,宛如跨溪而立,令人有水流不尽之意。水阁取名于殷迈自励诗“窗外鸢鱼活泼,床头经典交加。” 鸢飞鱼跃,天机活泼,因借以为名。<br> 这里的题刻“活泼泼地”,是指洄溪草堂所在的山坞,山鸟往来,草木茂盛,泉流奔泻,生机盎然;也蕴含有主人可以对此参禅悟道的意思。</div> 悬崖滴乳<br> 这是赞美崖壁上流出的画眉泉泉水,清冽甜美。<br> 相同意思的在四川省泸州市西郊忠山脚下,有一处石刻“滴乳崖”。忠山脚下有泉水,味道甘甜。北宋诗人黄庭坚赞叹说:“岩上甘泉滴沥,一州泉水皆不及也。”并留下了“滴乳崖”的题刻。 <p class="ql-block">面壁忘机</p><p class="ql-block"> 面对石壁,忘掉了巧诈之心。忘机,意为消除机巧之心。指淡泊清净,忘却世俗烦恼,与世无争。元代许有壬《鹧鸪天》:“心到忘机便是仙,琴能得趣任无弦。”</p> 幽棲<br> 在幽静偏僻的地方栖止,指隐居。南宋陆游《幽棲》:何处是幽栖?城南路少西。杨花穿户入,燕子避帘低。棋局聊相对,茶炉亦自携。溪头云易合,晚雨又成泥。 云霞泡影<br> 指画眉泉中映现的云霞明灭,如同水泡中的影子一样都是虚幻不实、转瞬即逝。这个题刻是僧人题写,体现了佛教的空性思想。佛经《金刚经》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思是说世间一切因缘而生的人、事、物、现象等,都如同梦境、幻境、水泡、影子一样虚幻、不真实,又如露水、闪电一样刹那消逝。唐伯虎号“六如居士”,就是取自于这里。 妙境依空<br> 这也是僧人题写,既是实写山坞幽静空旷,景色美妙。又一语双关,体现佛教一切归空的思想。 波撼云泉<br> 云泉,指山泉,这里指画眉泉。意思是说画眉泉波浪激荡,奔流汹涌,气势不凡。 云壑<br> 字面意思为云气遮覆的山谷。这里指洄溪草堂所在地松毛坞,云气弥漫。 涤烦<br> 洗涤烦恼,澄净心灵。 人地相宜、翠滴春山<br> 人地相宜,意为居住的人(指徐大椿)和所在的山坞(松毛坞)十分协调,相互适宜。赞美徐大椿是神仙样的人住在仙境一般的地方。<br> 翠滴春山,意为青山苍翠欲滴,春意常在。 棲迟空谷<br> 棲迟,意为淹留,隐遁,指隐居。空谷,意为空旷幽深的山谷,常用来代指贤明有德之人隐居的地方。这里是描述徐大椿的隐居生活。 别有天<br> 意为别有天地。宋代理学家朱熹描写武夷山风貌的《九曲棹歌》最后一句:“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这里的题刻“别有天”,可能借鉴了这句诗,赞美徐大椿隐居的山坞如同桃花源一样美好。 可以濯我心<br> 这是徐大椿自己题刻的,意为(画眉泉)泉水清洌, 可以用它来洗涤心灵,除去烦忧和杂虑。 人静泉清<br> 这里的人静,指心静,不浮躁,恬淡自得的意思。人静、泉清,主人心地高洁,泉水清澈明净,相互映照。 我爱其清<br> 这里的清,既是指水清,也指主人(徐大椿)志趣高洁,心底清纯如流水。清代词人纳兰性德《野鹤吟赠友》:“安得从君去,心同流水清。” 枕流<br> 枕流,从字面理解,可以解释为靠近水边居住的意思。但是这里可能借用了“枕流漱石”的典故,代指隐居。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记载,孙子荆年少时想要隐居,他对王武子说,(隐居)要过枕着石头睡觉,用清洁的流水漱口的日子(枕石漱流),但一时口误,说成了“漱石枕流”。 王武子就问他:‘难道水流可以做枕头,石头可以用来漱口吗?’孙子荆 说:‘我所以要枕着流水,是想清洗耳朵;所以要用石头漱口,是为了磨砺牙齿。’”后来就用“枕流漱石”,代指隐居山林。 仙境<br> 这是袁枚的题刻,赞美洄溪草堂所在地风景秀美,清幽脱俗。袁枚在《徐灵胎先生传》中写道:“先生隐於洄溪,矮屋百椽。有画眉泉,小桥流水,松竹铺纷。登楼则太湖奇峰鳞罗布列,如儿孙拱侍状。先生啸傲其间,望之疑真人之在天际也。” 如今的洄溪草堂所在地,早已泉断屋亡,面目全非。依稀的人和事,曾经的情与景,随云霞而去,如泡影幻灭,令人感慨。唯有崖壁上的题刻,年复一年,历经清风吹拂,雨露洗涤,依然顽强绽露着别样的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