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它的名字叫做《唐诗里藏着故事》。</h5> <h5> 我们先来说说它的作者吧,他叫闫文亮,文学爱好者,体育爱好者。资深记者,资深家长。拥有20年记者生涯,先后副职于冀南日报,北京晨报,竞报,北京商报。16年家长生涯,家有高一学生一名,就读于北京汇文中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兴趣爱好广泛。</h5> <h5> 中国传统文学各有千秋,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各领风骚数百年,其中又以唐诗和宋词流传最广。“新课标小学必背古诗词”共有七十五篇,其中唐诗为四十三篇,占了将近三分之二,这个比例也足以说明唐诗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br></h5> <h5> 虽然中国人有“唐人”之称,但仔细想来,我们对真正的“唐”知之甚少,对“唐诗”的了解也很有限。唐诗并不只是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也不只是“床前明月光”“离离原上草”,唐诗还和唐代的政治生态、风土人情、市井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是历史在文学上的真实投影。</h5><div></div> <h5> 不同的历史背景催生了不同的文学内容。初唐和盛唐的边塞诗、壮游诗气势恢弘,中唐和晚唐的政论诗、悯农诗各有千秋。从历史出发、从诗人的个人经历出发,既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还可以让学习的过程增加很多趣味。</h5> <h5></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骆宾王:《在狱咏蝉》入选《唐诗三百首》</font></h3> <h5> “骆宾王”的这个“王”并不是王爷,恰恰相反,骆宾王出身寒门,老家是今天的浙江义乌。骆宾王这个名字,来自于易经中的一句卦辞“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大致意思是“观察国家的风光,宜于做君王的宾客”。骆宾王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文学方面的成就当然是没的说。</h5><br><h5> 初唐四杰“王杨卢骆”,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位名士的共同之处是从小就以文章出名,但都没做过大官。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结局都不是很好。王勃溺海而死,享年只有二十七岁;杨炯在四川时被仇人刺杀,死时也只有四十四岁;卢照邻中年时患了重病,后来又服食丹药中毒导致半身不遂,最终不堪痛苦跳河自尽。</h5><div><br></div><div><h5> 骆宾王曾经上书反对过武则天,所以他被诬告,以贪赃罪下狱。骆宾王不甘名声受污,写了一首《在狱咏蝉》来表达自己的清白。这也是他唯一入选《唐诗三百首》的作品——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h5><br><h5> 古人不了解蝉的生活习性,以为它“餐风饮露”,是一种很清高的动物。所以文学作品里提到蝉,大都用来比喻风格高尚。骆宾王这首《在狱咏蝉》,就是说自己像蝉一样高尚,不屑于干贪污这样的事。</h5></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李峤:“梦笔生花”何其多</font></h3> <h5> 小学课本里有一首咏物诗《风》,作者是初唐诗人李峤,是一首谜语诗——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h5><br><h5> “能解落秋天的树叶,也能催开二月的鲜花。过江卷起了千尺高的大浪,来到竹林,吹歪了万竿竹子。”全诗没有一个“风”字,看上去更像是一个谜语。</h5><br><h5> 李峤写了一百二十首咏物诗,有风、雪、云、雨之类的天气,山、石、原、野之类的自然景色,还有笔、墨、剑、刀之类的器物,取材十分广泛。</h5><br><h5> 可是有个奇怪的现象,李峤的才气这么大,又花了很多心思来创作咏物诗,但后世对他这些诗的评价却不高。不少研究者批评说,李峤这些诗,乍一看题目令人眼花缭乱,内容却只是辞藻和典故的堆砌,让人看了生腻。其实李峤这些咏物诗各有特点,虽然有一些诗太注重遣词用句,但也有很多作品语言浅显生动,这首《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h5><br><h5>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唐朝和日本交流很多,李峤的作品很快就流传到了日本,并且非常受欢迎,很多诗都被用于日本贵族阶层的儿童启蒙读物。所以,也许在一千多年以前,这首《风》就已经是日本课文里的重要内容了呢!</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贺知章:堪称唐代健康老人</font></h3> <h5> 贺知章的《咏柳》,也是儿童启蒙的必读诗歌之一——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整株树都像是用碧玉做成,垂下千万条绿色的丝绦;不知道是谁的巧手裁出那么多细叶,原来二月的春风就是神奇的剪刀。”<br><br> “碧玉”经常用来代指年轻的美女,贺知章用“碧玉”形容柳树,一来是因为初春柳树的浅绿色和碧玉相近,二来是把柳树拟人化,把它比喻成一个年轻的美人。柳树的枝条一条条垂下来,就像是美人的裙带。<br><br> 在很多文学作品里,“杨柳”用来形容女性的腰身纤细、婀娜多姿。比如白居易诗里说“杨柳小蛮腰”,就是称他家歌伎小蛮的腰,像杨柳一样柔弱纤细。而贺知章却把柳树形容成了美女,构思非常巧妙。后两句的用法也很巧妙,把二月的春风也拟人化了,似乎变成了一位隐秘的使者,手拿剪刀给人间送来春意。这样一来,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不仅形象生动,也加入了诗人满心欢喜的感情色彩。</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王之涣:春风也度玉门关</font></h3> <h5> “旗亭画壁”的故事里提到了王之涣的《凉州词》,这首诗描写的边境风光,广阔而又荒凉,孤独中又有自豪,不仅是边塞诗的最佳代表作,也代表了盛唐诗人的豪迈心情。<br><br> 细心的读者也许注意到了,第一句“黄沙直上白云间”里的“黄沙”似乎有点问题,现在的很多版本里,说的可都是“黄河”。<br><br> 凉州就是现在的甘肃省武威市。也有人认为,凉州这个地方又没有黄河,怎么能说是“黄河远上白云间”呢,还是“黄沙”更符合实际。虽然只是一字之差,描写的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景。不过,到底是“黄沙”还是“黄河”,其实也不好分个对错。因为虽然标题里有个“凉州”,但内容并不一定和凉州有关。《凉州词》只是个曲谱名。<br><br> “黄沙”还是“黄河”之争,看来暂时也争不出个结果来,怎么理解都算对。不过这首诗的后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还有下文。<br><br> 一千多年之后,大清名将左宗棠来到西北,从外国侵略者手中收复了新疆的伊犁等地。由于部下的湘兵不适应西北的干燥气候,左宗棠下令在沿途种了很多杨树、柳树和沙枣树,一来防风固沙,二来利于行人避凉。据记载,仅在甘肃境内种的树就将近三十万株,形成连绵千里的塞外绿色奇观。后人为了纪念左宗棠收复失地的功绩,把这些树尊称为“左公柳”。<br><br> 左宗棠部下有位名叫杨昌浚的幕僚,当他看到沿途的杨柳时,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吟诗一首:“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br></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李白的《静夜思》</font></h3> <h5> 提起这首诗,任何人都知道,它就是李白的《静夜思》,说实话,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也都能够非常完整地把它背诵出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的流行程度,我们自不必多说,可是,如果我们想要翻译它,那么只要我们一张嘴,大概也就必错无疑了。你能想象吗,诗中开头的第一个字,也就是“床前明月光”中的这个“床”字,它真实的含义,并不是指“床铺”之“床”,而竟然指的是“井栏”。</h5> <h5> 唐代诗人朱庆馀,曾写过这么一首七绝:<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洞房昨夜停红烛,</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待晓堂前拜舅姑。</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妆罢低声问夫婿,</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画眉深浅入时无?</span></div> 这首诗写的很好,我们也都能看出其中的意思,它描写的就是一位新娘子即将要拜见公婆,但因害怕公婆说自己不好,于是就先问一问自己的丈夫,看自己的装扮是否到位。理解到此处,也就该结束了,因为这就是诗的全部内容,但实际上,却完全不是这样,你能想象得到吗,这首诗简直就是几句“暗语”,它真实的意思如果翻译出来,竟是这样的——请问考官老师,我的试卷能得多少分?我能考过吗?</h5> 谢谢大家的观看。你喜欢这本书吗? <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