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交口县双池镇西庄村

吕保国

<p class="ql-block">  2020年7月28日,我和交口县住建局副局长郭瑞明、村镇股股长曾利忠调研传统村落,首次到西庄古村,立即被它那悠久的历史、庞大的规模、庄重的仪门、厚实的墀头、夸张的陶塑、儒雅的匾额和晋西黄土窑洞、晋中盆地合院建筑的完美融合特色而深深吸引、不能自拔,频频摁动快门,拍摄了很多照片,当时便产生了想写点什么的狂躁和冲动。&nbsp;</p> <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30日,借全市美丽宜居示范村考核验收之机,我和郭瑞明、曾利忠冒着零下20℃的严寒又抵西庄村,实地察看了幸福泉和蛤蟆石。2021年1月4日,和西庄村文管员吴守礼加了微信,交流了些许信息和收到了短缺相片和视频。2021年1月9日,郭瑞明发来了西庄村麟厚堂修复工程的概况。同时,我也在网络上搜集西庄村的有关资料,并开始了初步的整理和编写。</p> <p class="ql-block">  带着编写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2021年1月24日(星期日),我独自一人开车再次去往西庄村,和郭瑞明副局长走访了吴守礼老人,又在郭、吴的热情陪同下,察看了部分古建筑院落、街巷和关帝庙、吴家祠堂等,然后登上南岭,鸟瞰西庄全貌,回望文笔古塔。最后又踏勘了双池镇革命烈士陵园和梁树棠(注1)烈士故居等。老吴倾其所有,将他所珍藏的《中国传统村落吕梁篇》、《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登记表(西庄民居古建筑群)》、《西庄村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上报资料》等全部借我阅览,深感其情,深受其益。2021年2月7日,又电话联系交口县原住建局副局长陈树清,向其问询西庄村麟厚堂修复施工建设事宜。通过以上工作,对西庄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情况有了基本全面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在此基础上,我从自己感兴趣的建筑文化和所管理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角度,编写了如下文字,以便同事朋友们对西庄村有所了解和自己留存作为回忆。</p> <p class="ql-block"> 一、村落概况</p><p class="ql-block"> 交口县,属山西省吕梁市,位于山西省西部的吕梁山脉中段,地处吕梁市最南端。</p><p class="ql-block"> 1971年5月,基于“三线建设”需要,由当时的孝义、灵石、隰县划出9个边远乡镇组建了交口县,现辖4镇3乡,国土总面积1260平方公里,总人口12.5万人。</p> <p class="ql-block">  西庄村隶属于交口县双池镇,位于镇西两公里处,人口500余人,占地约3万平方米。村内有麟厚堂等12座明清吴氏民居古建筑群,总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设计独特,布局严谨,规模宏大,雕刻精美,是晋西古民居的代表性建筑,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现状保存较完整。2003年9月11日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西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列入国家第一批传统村落。2018年12月8日,西庄村当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同时村内还有红军东征史迹——毛泽东路居地和幸福泉。这些都具有很高的文物和旅游价值。</p> <p class="ql-block"> 二、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 西庄村创建于明代末期至清同治十一年(1872),先后分批建造而成,又经过近、现代的改造和扩展形成现在的规模。据吴守礼说:吴家来西庄已有300多年,乾隆十八年立碑时已有四、五代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西庄村全貌视频</p> <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吴氏家族从灵石县“西城里”迁居于此。始祖吴天印、吴天盛从肩挑八股绳担、卖日用杂货、做小买卖挣钱糊口起家,先辈们从双池镇起步,经不辞劳苦、辛勤经营,生意逐渐兴盛并越做越大。</p> <p class="ql-block">  清代中期,吴氏家族发展到经营绸缎、布匹、铁货、茶叶、瓷器、食盐等,足迹遍及绥德、榆林、内蒙古、宁夏、乌鲁木齐、天津等地。“德胜号”、“福庆长”、“一香居”、“洪字号”等都是吴家有名的商号,号称“三十里一铺,六十里一驿,日进白银五百两”。</p> <p class="ql-block">  在吴家第六代吴时权的管理下,吴家生意兴隆、日起斗金,遂先后在西庄建立了“守约堂”、“宁善堂”、“清源堂”、“回音堂”、“五福堂”、“怀德堂”、“裕德堂”、“树德堂”、“麟德堂”、“五福堂”十大堂口,最终成了远近闻名的晋商。</p> <p class="ql-block">  伴随着生意兴旺和持续扩张,吴家祖先与许多晋商一样,开始在家大兴土木,现存有清乾隆、嘉庆、同治年间修建的吴家大院便是最杰出的代表作。院落中精致的木雕垂花、窑洞檐廊、砖雕仪门、石狮脊饰无不显示着吴氏族人的高雅品位与富足生活。同时,也给西庄村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清末,国势动荡,经济环境受到重创,加之随后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和日寇侵略,更加速了吴家商业的衰败,从此一蹶不振,独遗一座偌大的吴家大院,无声地诉说着这一座村庄曾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西庄村属于血缘性同族而居聚落,姓氏主要是吴姓,现在吴家已发展到第二十四世,1300余人,吴氏古建筑群就处在西庄村的中部。此外还有少数马、韩等姓。</p><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西庄村还遗存有红色革命史迹。1936年2月20日红军东征,在交口县转战40余天。3月17日,毛泽东主席率红军总部机关路居西庄村,住进了吴家的“麟厚堂”正中窑(门额上悬挂着“毛主席旧居”牌子)。期间,毛主席看到村民们生活饮水十分困难,便让战士们寻找水源,在后沟一处低洼潮湿的地方,挖出一股清冽的泉水,解决了村民吃水问题,村民们亲切地称其为“幸福泉”,从1936年一直吃到1996年,直至用上自来水。抗战期间,吴家大院一度成为灵西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故西庄民居建筑群同时又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特殊的历史文化影响和伟大红色精神的传承,凸显出了西庄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三、空间环境</p><p class="ql-block"> 西庄村位于双池镇以西的丘陵地区,平均海拔890余米,村落选址得天独厚。这里群山环抱,河水萦绕,村落坐北朝南,依山傍水,负阴抱阳,外部特征与传统文化所描述的理想风水格局十分相似。</p> <p class="ql-block">  西庄村北靠大岩上,南对南岭,东有东溛,西临申家洼,西庄河和道路于村南蜿蜒而过,东西两侧水口弯曲回肠,两岸对峙关锁。村庄背山可以阻挡冬季寒流的侵袭,向南可迎纳朝阳之气,怀抱围合的西庄河保证了饮用和灌溉,藏风聚气,明堂开阔。相对封闭的环境也使得这里的社会聚居形态比较稳定,人杰地灵,安居乐业,具有理想的人居环境。</p> <p class="ql-block">  村民们称:西庄村的兴盛得益于村东口的“风水石”——蛤蟆石。</p><p class="ql-block"> 西庄村的东侧入口处河道中,立有一天然蛙形石,它嘴巴朝着双池镇方向(双池是晋西有名的商业古镇),屁股正对着西庄村,村民们称此蛤蟆为招财进宝、化煞辟邪的金蟾,“吃的是双池的食,拉下的蛋全到了西庄”、“嘴巴吃双池,屁股拉屎肥西庄”,有聚财、吐财、吸财、镇财的作用,传了一代又一代、一辈又一辈。</p> <p class="ql-block">  也有村民说到蛤蟆石的来源和动人传说:传说大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沧海变良田。湖水退出后,却有两个精灵潜藏下来,一个是鲤鱼精,一个是蛤蟆精。鲤鱼精随时都想兴风作浪,危害人民;蛤蟆精却坚决反对,处处保护群众。有一天,鲤鱼精忽见天空阴云密布,即将下雨,便蹦到空中,把雨云全吸到肚里去了。这时地里的庄稼正缺雨呢!人们眼睁睁在看着空中的乌云消失,红红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心中万分焦急。蛤蟆精看到这情景,便连夜赶到东海去衔了水来喷洒,于是打蔫的庄稼得救了。又一次,鲤鱼精将它本来应该产到水里的卵产到了草丛里,这些鱼卵都变成了蝗虫,大片庄稼都成了光杆,人们一齐向蛤蟆精求救。蛤蟆精便跳到山坡上,向着蝗虫飞来的方向,张开大口放出蟾酥,那些蝗虫嗅到蟾酥的味儿,便懵懵懂懂往蛤蟆嘴里飞,不到一天功夫,大片蝗虫被蛤蟆吞食干净,给鲤鱼精来了个断子绝孙。鲤鱼精看看不是蛤蟆精的对手,便灰溜溜地逃到远处去了。而蛤蟆精由于吃了大量的蝗虫,变得肚大腰圆,胖得跳不动了,蹲在西庄东水口处渐渐就变成了这座蛤蟆石。</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是从岸边山坡上滚下的石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和其它地方的传说一样,是村民们附会的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和期望。</p> <p class="ql-block">  清代和民国初期的商业兴盛,使西庄村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建设动力,封建社会十分封闭的人口迁移政策和儒家传统文化,使得资金没有外流,而积淀在家乡这块土地上,传家置业,繁衍生息。</p><p class="ql-block"> 隐于大山深处的地理格局,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使得西庄村躲避了近代历史上的数次战乱和社会动荡,村落建筑完整保留了下来。封闭的聚落形态也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p> <p class="ql-block">  西庄建成区平面略呈卵形,西北高东南低,高差约20米,村落依山而建,依势而就,错落有致,它位处大岩上山脚地势较高的地方,排水方便,无河流洪水冲刷之忧,地理位置优越。</p> <p class="ql-block">  现状古村落由吴氏古建筑群十二座宅院为主体,皆为清代合院式民居。</p><p class="ql-block"> 各院落顺着自然地形布置紧凑,且相互贯通,巷道穿行其间,大多比较顺直。村落中心自北向南有三条巷,是本村的主干道,自西向东有四条次巷贯穿全村,连接着村中民宅之间、民宅与公建之间的行为活动,自然地形成了许多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高潮是村中较大的两块广场,它们是举行大型活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西庄村的巷道空间由各院落的院墙围合而成。主巷道宽为1.8米,D/H比约为1/3,主要是通行,无储藏和堆放功能;次要巷道约1.3米,D/H比约为1/4;支街巷路面更窄,D/H比更小,感觉更加幽深,且小路多曲折,使人不能一眼望穿,而是只能循着曲折的民居外墙时而转折,时而行进,时而钻拱,时而见日,趣味十足。</p> <p class="ql-block">  通常来说,D:H小于1:1,两侧围合强烈呈现一线天,视线被高度收束,有内聚和压抑之感。</p> <p class="ql-block">  西庄村街巷主要铺装材料为石板或青砖,整齐而干净。再加上院落几乎不对外开窗,所以给人以静谧、幽深之感。</p> <p class="ql-block"> 四、传统建筑</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一)民居建筑</p><p class="ql-block"> 交口县地处吕梁山腹地,黄土层较厚,居民很早即依山挖土建窑了。黄土高原的窑洞有简单易修、省材省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的优点,世代同这里的居民和睦相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  据村里老人讲,吴氏族人最早来到西庄村时是先在村北的山坡挖靠崖窑,而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才开始在地势较平坦的南部修建锢窑,最终形成如今12个院落、600多间房屋的吴氏古建筑簇群。</p> <p class="ql-block">  主要在清乾隆、嘉庆、同治年间修建的吴家大院占地0.6平方公里,位于村落中心位置,群体建筑外观风貌、色泽、构筑方法均协调统一,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地狭民稠之地形成节制之约,均匀紧凑排布在一起。主要院落和建筑有麟厚堂、裕德堂、守约堂、宁善堂、清源堂、回音堂、积德堂、树德堂、怀德堂、五福堂、乐循理、慎俭德等。</p> <p class="ql-block">  这些主体建筑以砖砌锢窑为主,并结合砖木结构房屋组成窑上房等形式。建筑空间布局为“二进、三进”四合院窑洞式,选用精美的砖、木雕塑装饰,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技艺精湛,有较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西庄村合院建筑的群落空间布局和形态,处处体现着中国社会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关系、传统的伦理思想和崇拜神灵的深刻影响,呈现了晋中地区的高规格、多进深、主次院结合的特点,强调以中轴线建立长幼、辈份、尊卑、上下有别和等级分明的居住空间秩序。</p> <p class="ql-block">  西庄村吴家大院朝向大多坐北朝南,每个院落中都有明显的中轴线,平面构成要素为宅门、倒座、厢房、正房、仪门、过厅等,以中轴线为基准各构成要素对称分布,由这些要素组成多进深三合院或四合院。一正两厢一院墙,就组成了三合院,若再加过厅与倒座,就为四合院。当一进院落不能满足要求时,就开始向纵向与横向方向扩展。沿纵向轴线自主院落向南发展,在关系上与主院形成从属,形成多进院落。在纵向分布的格局基础上,向左向右延伸与主轴线平行的院落,形成主次院落,次院较主院小且狭长,花园、马厩院分布其间。由若干个这样的院落组合便组成了规模宏大的吴家大院。每一部分自成一体,但又和其他部分有机相连。</p> <p class="ql-block">  西庄村的典型院落空间呈现渐进式变化,随着人由院外向院内运动,空间由公共性向私密性过渡,标高由低向高过渡,空间等级由低向高过渡,院落面积由大向小过渡。</p> <p class="ql-block">  人们由公共的巷道入宅门进入半公共性一进院,穿过过厅到达仪门,跨入仪门抵达二进院相对私密的中心空间,渐进的布局一直到二进院的正房二层,举目远眺,全院乃至周围环境全部尽收眼底。马厩院、倒座、过厅、公共半公共性空间分布在外院,正房、卧室及绣房等最私密的空间布置在内院。在院落流线上,因为大门与轴线错开(大门在东南巽位),在进入大门(宅门)时流线转折。二门(仪门)位于中轴线上,两侧佛龛对称,此道垂花门是重点装饰的门。由此上踏步进入内院,再上踏步和台阶到达正房,流线经过了一转折和两抬升。</p> <p class="ql-block">  西庄村地处晋西黄土高原与晋中盆地的衔接处(离灵石、孝义较近),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吴家大院成为合院砖木结构和山地窑洞建筑完善融合的典范,它既具有晋西丘陵沟壑区的民居风格,同时也具有晋中地区深宅大院的特点,是其最大的特色所在。</p> <p class="ql-block">  平面上保留了多进深多跨院的特点,但由于地形限制院落规模都不大;空间上结合地势采用院院升高、层层加码的递进方式,立体感较强;</p> <p class="ql-block">  建筑形式上主房、厢房底层均为锢窑,二层或锢窑或窑上房,等级高的二层主房均加檐廊;结构型式上锢窑均为砖砌,窑上房都为砖木结构。而晋中平川地区大多为单坡和双坡的砖木结构瓦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灵石县王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祁县乔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  院落大门基本上留在东南或正南中间位置,和晋西“碛口商业圈”民居“歪门斜道”(即门与道路不垂直)布置相异;</p> <p class="ql-block">临县碛口镇白家山村</p> <p class="ql-block">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p> <p class="ql-block">  院落大门往往与巷道毗邻,横竖穿插的大小巷道又将这些大院连接和组织在了一起。不管是主院还是次院亦或是花园,都巧妙的连通在一起,可通过偏门或夹巷与旁院相连,甚至可通过台阶与扶壁组成的立体交通到达不相邻的隔院。整个古建筑群的交通系统表现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兼有的空间流动关系。</p> <p class="ql-block">  吴氏大院是一个砖锢窑组成的合院型建筑群,其中对拱券的利用可谓巧妙,通过若干个半拱或扶壁拱相互组合从而形成了若干种有趣的小空间。</p> <p class="ql-block">  吴家宅院形成了立体交通系统。高程、层高变化全部靠台阶来完成。各院落均通过台阶可达厢房顶。以一层连通各院或在二层与各院互通。交通以院为单位,跟随院落倾斜与错位作出调整(必要时设夹巷),其中主院又是各偏院的核心。通过“之”字形院门分隔交通空间。</p> <p class="ql-block">  西庄村吴氏家族,他们将儒学思想融入到经商贸易中去,造就了一批知诗书、识礼仪的商业精英,成为晋西地区儒商的佼佼者。吴氏族人的文化品位和崇尚儒学的风气可从古建筑群中看出:在选址与建造的过程,将“德厚清源、福寿安宁”的儒家思想融入到八大堂院之中。而且十分注重门第建筑,门楼高大,样式繁多,富丽堂皇,丝毫不比其它晋商大院逊色;从宅院堂名可看出,“树德、怀德、裕德、积德、宁善、守约”无不体现儒家崇尚品德、严于律己的高尚品质;从建筑砖、木、石三雕的装饰内容以看,多为“二十四孝”、“桃园结义”、“琴棋书画”等民间典故以及仁、义、礼、智、信等内容,无不感受到主人修身劝勉的良苦用心和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p> <p class="ql-block">  尤其是这里的“三雕”砖雕、木雕、石雕,赋予古老的建筑群灵气和生机,营造出整个家族的祥和气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处处给人一种古朴馨香、深沉、厚重的感觉,是难得的晋西古村落民居的典型实例,是晋商文化大院中的经典建筑。随处可见的大门、仪门、斗拱、柱础、烟囱、墀头、挂落、雀替、照壁、门楣、牌匾、抱头门墩、窗棂隔扇等,集浮雕、半圆雕、透雕为一体,被装饰的线条优美、图案丰富、绚丽多姿、美不胜收,可谓一门一亮点,一院一景观。</p> <p class="ql-block">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垂花门(麟厚堂)、檐口墀头、陶塑屋脊和牌匾题刻,也可称为“西庄四宝”。</p> <p class="ql-block">  1、垂花门:垂花门是民居建筑院落内宅(内院)与外宅(外院)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外院多用来接待客人,而内院则是自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外人一般不得随便出入。旧时人们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门”即指此垂花门。</p> <p class="ql-block">  垂花门向外一侧的梁头常雕成云头形状,称为“麻叶梁头”。在麻叶梁头之下,有一倒悬的短柱,柱头向下,头部雕饰出莲瓣、串珠、花萼云或石榴头等形状,酷似一对含苞待放的花蕾,这对短柱称为“垂莲柱”(下垂不落地)。垂花门名称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  西庄麟厚堂垂花门是一道很讲究的门,是全宅中最为醒目的地方。它位于整座宅院的中轴线上,南与临街的过厅、倒座房(南房)正对,北和内院中的正房(北房)相望。</p> <p class="ql-block">  西庄垂花门最大的特点是用材量大(特别是短柱),朴实厚重,或是本色或是脱落,看不到像其它垂花门那样华丽的彩绘装饰,整体简洁大方、沉稳庄严。但其莲花头花瓣莲叶形象逼真,雕刻细致精美,柱间柱外端挂落丰富,立体感十足。</p> <p class="ql-block">  麟厚堂垂花门屋顶没有采用普遍的卷棚型式,而是建造成与整个建筑群风格统一协调的硬山形状。两承重柱用砖垛砌筑,没有采用木构件。内院较小虽无抄手游廊,但却有仪门。从内院看垂花门,则似一座亭榭建筑的方形小屋,四扇木屏门经常关着,恰似一面墙,增加了垂花门的立体感。</p> <p class="ql-block">双池镇双池村梁树棠故居垂花门</p> <p class="ql-block">  2、檐口墀头:中国传统硬山建筑,如果房屋的前后出檐需要伸出较长,伸到檐柱的外面,那么为了对出檐有所支撑,山墙的前后需砌到台基的边上,这部分悬挑在外、经过涂饰、起挑檐作用的墙头称为墀头。</p> <p class="ql-block">  在古建筑中,墀头是砖雕艺术的焦点。这是因为硬山屋顶的房屋正面大部分都是门和窗,墀头正处于房屋正面的两侧,是山墙正面最突出的部分,虽然面积不大,但位置却非常重要。中国人讲究面子,表现在建筑上房屋正面任何一个细小的部分都会精雕细刻。</p> <p class="ql-block">  西庄民居的墀头皆为砖雕饰。墀头图案主要分为器物类:香炉贡器、琴棋书画;鸟兽类:狮子仙鹤;人物类:牧童戏莲;花卉类:荷花牡丹;字形类:福禄寿喜等,均具有吉祥之意,且具有明显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它们使这个四合院的房屋檐角极具观赏性,也颇有艺术特色,使房屋建筑充满雅致情趣,在吸引人们视线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宅院、房屋的喜爱、眷恋之情。</p> <p class="ql-block">  西庄的墀头同垂花门一样,大都以简洁端庄的面貌出现,但体量硕大壮观,呼之欲出,有的甚至感到有比例失调、泰山压顶、呼吸沉重之嫌,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p> <p class="ql-block">  在此中间,直截了当、简洁明了的文字图案也是西庄一绝。在麟厚堂正房窑上楼的两侧墀头上,东侧的文字仔细辨认是“鸟语花香”,西侧的四个字多少人看了也不能完整解读出来。但就同“鸟语花香”一样,肯定都是吉祥寓意的表达,都是对幸福生活目标的追求和期盼。</p> <p class="ql-block">  3、墙头屋脊:西庄村的脊饰多以陶塑为主,均为手工捏制而成,牡丹、莲花、蔓草造型较多。有的造型夸张,花瓣叶片肥厚,立体感十足,都是两块至三块进行重复来装饰墙头,这是我在其它地方少见的。此外,在一户院中发现一尊陶塑烟囱,为张口狮头造型,这与乔家大院楼阁式烟囱大相径庭。</p> <p class="ql-block">  将陶土捏塑成形,置于摄氏900到1100℃之间的高温中锻烧,使其产生固化作用,达到不溶于水及不易变形的全部过程,称为陶塑。</p> <p class="ql-block">  从我们走访不多的古院落建筑来看,在双池镇,此类陶塑产品还是较普遍的,如双池村民居等。估计清代本地有制作陶塑的作坊。</p> <p class="ql-block">  4、匾额题刻:与古朴雄厚的建筑浑然融为一体的,是吴家大院那文化气息浓郁的匾额题字。有些题刻的匾额尺度大,木质坚硬,其中麟德堂宅院木匾“敦诗礼”体量较大、书法讲究,其他院落的匾额内容多为“容驷马”、“山送青”、“延鸿禧”、“善为宝”、“培德第”、“敦素风”、“慎俭德”、“乐循理”等这些宅院主人对人际处事哲学的归纳,古雅厚重,多有来历,寄托信仰,育人明志。</p> <p class="ql-block">  惭愧自己的文化浅薄,站在宁善堂朴实的仪门前,看着匾额题刻的“迓天休”三字,赧颜呆滞。什么意思?回来网上查询才明白:“迓”,就是请、迎接;“天休”是天子的恩庥即庇荫、保护等,大意是天赐福佑、恩泽。</p> <p class="ql-block">  西庄村匾额题刻寓意、书法、雕刻相融一体,是文化艺术的折射,也无怪乎区区西庄村人才辈出。站在南岭俯瞰西庄,吴家大院建筑错落有致,布局曲直分明,院落古朴典雅,文脉氤氲其中……</p> <p class="ql-block">  (二)公共建筑</p><p class="ql-block"> 西庄村公共设施有关帝庙、吴氏祠堂、文笔塔、牌楼等。</p> <p class="ql-block">  1、关帝庙:关帝庙位于西庄村东,坐东向西,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四十五年(1870)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有庙门、正殿、戏台等,轴线两侧有厢房、配殿、钟鼓楼基址及留存。庙门位于戏台下,拱券门洞前设檐廊,如今已毁。</p> <p class="ql-block">  关帝庙南北长27.15米,东西宽32.67米,占地面积887平方米。正殿为三孔砖砌锢窑加檐廊(檐廊已毁),南北筑砖券耳殿二孔。左右配殿分别砖券三孔窑洞。庙内供奉关公、神佛等塑像,供人祭拜。关帝庙南北长27.15米,东西宽32.67米,占地面积887平方米。正殿为三孔砖砌锢窑加檐廊(檐廊已毁),南北筑砖券耳殿二孔。左右配殿分别砖券三孔窑洞。庙内供奉关公、神佛等塑像,供人祭拜。</p> <p class="ql-block">  戏台面宽三间,单檐硬山顶,七檩后廊式梁架,墀头砖雕“祥云瑞兽”,门楣、雀替装饰“二龙戏珠”、“凤穿牡丹”,戏台左右砖券一孔窑洞,上建钟鼓楼,已塌毁。</p><p class="ql-block"> 庙内现存清代碑碣4通,清道光三年(1823)铸铁旗杆一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吴氏祠堂:吴氏祠堂位于村东北部,坐北朝南,平面呈“L”形,分东西两院,东院为祠堂,西院为看管祠堂的人员使用。南北长23.3米,东西宽22.53米,占地面积525平方米。创建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p> <p class="ql-block">  东院中轴线由南向北为祠门、祭堂,两侧为东西厢房。祭堂为二层双坡硬山顶,一层为砖砌锢窑三孔,二层为砖木结构,面宽三间带东西耳殿,进深四椽,五架梁结构,墀头装饰“琴棋书画、孩童戏莲”。两侧各三间厢房,单坡硬山顶砖木结构,东厢房后墙壁镶嵌《建修祠堂叙》青石碑一通。大门位于东院南墙正中,单檐硬山顶结构。</p><p class="ql-block"> 西院为北侧两孔砖窑。</p> <p class="ql-block">  3、文笔塔:文笔塔位于村东南方地岭山峰,砖砌,形状酷似毛笔,始建年代不详。据村民介绍,此塔是村里的风水塔,塔下供有魁星。每当早晨旭日东升时,文笔塔的光影就被映照在村里,大山似笔架,塔为毛笔,光影投射的地方有池水好似墨汁。文笔塔印证着古西庄村人对文化的崇尚,显形着吴家才人辈出的盛况。1966年“文革”时被毁,2010年由吴光宇、吴贵平、马志祥、吴守礼四人出资1.3万元,村民自愿投工重新修复。据吴守礼言:从66年文笔塔被毁到2010年30多年间西庄本科大学生不到10名,而文笔塔重新矗立后的10年间,该村考出本科大学生50余名、研究生10余名。&nbsp;</p> <p class="ql-block">  4、牌坊:西庄村原有牌坊7座,均为石质,四柱三间型制,忠孝节义,光宗耀祖,晓谕后人。仅剩孤例也于“文革”期间被毁,无一幸存。&nbsp;</p> <p class="ql-block"> 五、保护情况</p><p class="ql-block"> 西庄村吴氏大院经过了几百年的风雨沧桑,虽格局形制留存但庭院大多破旧不堪、杂草丛生,许多建筑屋面坍塌、墙壁损毁、梁柱朽断、空置荒废,均出现了物质性老化和功能性衰退。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牌坊、绣楼、吻兽、三雕、牌匾等有的被拆毁、有的被砸碎、有的被偷盗,文物古迹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p> <p class="ql-block">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西庄古村落也出现了人口流失和“空心化”、“老龄化”现象,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自然颓废严重;传统工匠越来越少,传统建筑工艺日渐失传;古建区域外大量修建现代建筑,影响了村落格局风貌的协调统一。</p> <p class="ql-block">  值得庆幸的是,在传统村落“散落人间无人识”、自生自灭的状态下,西庄人、双池人、交口人是比较早醒的。他们认识到这片古老院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抓住机遇,积极申报,争取到了国家有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2003年7月,交口县人民政府确定西庄村为第四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成立西庄文物保护小组,2022年2月18日被山西省文物局公示为拟核定的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9月,西庄村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8年12月入选第七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西庄村被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并下达中央财政补助支持资金300万元。吴家大院文化遗产的保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  遵照当时规定,300万元补助资金中,150万元用于传统建筑和历史遗迹保护性修缮,150万元用于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西庄村以这笔钱为基础再加上交口县政府筹款修复了麟厚堂大院,同时整治了村内村外卫生,新建垃圾中转站,配套垃圾运输车辆及设施,实施“四好公路”桃双线建设,改善人居环境。</p> <p class="ql-block">  麟厚堂位于西庄民居古建筑群东北,坐北向南,南北长60.43米,东西宽45.3米,占地面积2737平方米,在西庄村院落规模最大。麟厚堂创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22),为国子监典籍吴文炳的宅院。1936年3月17日,毛主席率领红军东征时总部机关就曾住在麟厚堂。</p> <p class="ql-block">  麟厚堂由主院、东跨院、牲畜院组成,是西庄民居古建筑群的典型院落。本次只修缮了主院。</p><p class="ql-block"> 主院为二进四合院,大门入口位于东南角,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南房(倒座房)、过厅、二院过门(垂花门)、主房(北房),两侧为一进院东西房和二进院东西房。</p> <p class="ql-block">  西庄村麟厚堂修复工程由交口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和西庄村民委员会共同实施,山西重德古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五台县第二建筑有限公司施工,山西省古建筑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监理,总投资514万元。工程于2014年10月15日开工,2015年11月20日竣工。</p> <p class="ql-block">  麟厚堂修复工程内容包括:动员原居民迁出;新建过厅(修双池镇影剧院时拆除),面阔三间,单檐单坡硬山顶砖木结构、卷棚顶;新建东西绣楼、东西小厢房、东西长廊、厕所等;维修倒座房、东西厢房、东西厢窑、垂花门、二进院正窑、前廊、台阶,地面、院面铺墁、下水安装、原物加固、风化替补、门窗修替、替换屋顶等。</p> <p class="ql-block">  修缮工程保持了原有建筑风貌,整旧如故。通过此工程的实施,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完善了基础设施,改善了人居环境,强化了村民古村落保护意识,增加了群众自觉抵制破坏行为的自觉性,传统村落保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p> <p class="ql-block">  麟厚堂修复后视频</p> <p class="ql-block">  2013年,时任双池镇纪检委书记的郭瑞明副局长,在西庄包村下乡时,支持帮助新建了西庄历史文化展厅,详细介绍红军东征在交口及西庄村革命历史、红色文化和晋商吴家辉煌儒商文化、晋西特色民居文化等,启动了西庄村文化旅游工程。</p> <p class="ql-block">  在我跑过的吕梁传统村落里,都有几位对传统建筑和传统文化保护和利用的热心人,他们均对本村的传统院落、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做了积极的贡献。西庄村的吴守礼便是其中典型的一位。</p> <p class="ql-block">  吴守礼,1951年5月生,1965年双池高小毕业。先跟木匠师傅学艺,从事木工20年。后又开瓷窑生产销售耐火砖,又干了20年。</p> <p class="ql-block">  吴守礼是吴氏家族第14代孙。出于对吴家大院的情怀和传统建筑的热爱,他从始到终参与了西庄村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协助工作,参加了麟厚堂的修复工程。吴守礼从2004年开始一直担任西庄文物保护小组组长,不定期对村庄卫生、保卫、安全、防火、防盗等进行检查、巡视。他家里安装有集中视频监控器,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消除安全隐患。以上所有工作他都热情配合,积极支持,不计分文,获得上级部门和村民的赞誉。</p> <p class="ql-block">  吴家大院,这处由吴天印、吴天盛后人历经上百年修建而成的“晋西豪宅”,历经战火洗礼和历史风雨,大多破败,但透过保存相对完好且经过修复的麟厚堂,仍然依稀可辨曾经的富丽堂皇、气势恢宏,并触摸到晋商发家兴业和随时代起伏的历史印迹。它用自己的经历见证了一个个朝代的盛衰兴替,也用自己的方式为后人沉淀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西庄,这座山环水绕、疏密相间、高低错落、特色鲜明的晋西传统村落,经过近年来的保护和修缮,麟厚堂得到重生,环境得到改善,但对于传统村落来说,500万元仍是杯水车薪。剩下的建筑群触目皆是破败,满眼均为狼藉,仍处于衰落状态,基础设施仍待配套,人居环境仍需提升。 </p> <p class="ql-block">  历史建筑与传统文化唇齿相依。要严格保护核心区传统建筑、历史文化要素等传统村落资源,否则西庄那些曲折幽深的街巷空间、对称变化的院落布局,那些雕刻精美的构件等将不复存在,那些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也将随着物质载体的消失而传承不接。</p> <p class="ql-block">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详细评定其资源评价,确定主要的保护目标和恰当的保护措施,探索古村落利用发展的模式方法,减少建设性破坏,传承弘扬历史文化,需要当地政府、居民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任重道远。</p> <p class="ql-block">  西庄村独特、多元的古建筑群,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构成了村落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西庄村红色文化丰富,是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西庄村支部书记李双岐这样描绘他们的乡村梦想:</p><p class="ql-block"> 我们将利用晋商民居、红色大院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格局,延续风貌,修缮建筑,积极筹措资金,发展乡村观光和红色旅游,大力发展核桃经济林、食用菌、家禽养殖等产业,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村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山水、田园、村落和谐美丽的愿景!</p> <p class="ql-block">&nbsp; 2021.2.20</p> <p class="ql-block">  注1&nbsp;:梁树棠,1913年10月9日出生,交口县(原灵石县)双池镇双池村人。1937年9月参加革命,1938年3月入党,中共七大正式代表。1942年11月任晋绥分局第八地委组织部长,1945年9月至1948年7月任中共晋绥八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p> <p class="ql-block">梁树棠家庭照片</p> <p class="ql-block">  从1942年开始,梁树棠便基本在我的家乡交城县、交西县及其截岔地区工作、战斗和生活,他直接领导了对敌斗争、根据地政权建设、挤敌斗争和土地改革等工作,受到广泛的爱戴和好评。当时,他与华国锋、罗贵波、康世恩、张永清、甘一飞、周凤鸣等领导干部共同工作,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p> <p class="ql-block">  1948年6月,华北军区组织晋中战役,八分区成立支援战争后勤总指挥部,梁树棠任政治委员。战役打响,他率指挥部10余名干部随部队活动,转战汾阳、文水、交城、晋源等县,解决支前中的实际问题。7月14日晚,在晋源县(现清徐县)西谷村,因情况不明,与解放军某部发生误会,腿部中弹。次日,被转移到交城县郑村和平医院,因流血过多,经抢救无效于黄昏牺牲,时年35岁,灵柩当时暂寄交城县峪口村(现文水县)。7月30日《晋绥日报》报道了梁树棠光荣殉职的消息。9月30日,晋中二地委在文水县西城村召开追悼梁树棠同志、刘胡兰同志暨晋中战役牺牲诸烈士大会。1949年10月19日,梁树棠灵柩迁回故乡双池安葬。&nbsp;</p> <p class="ql-block">  晋中区委委员兼民运部部长、晋中第二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甘一飞题词</p> <p class="ql-block">  1997年4月,交口县双池镇党委、政府在神岭新建烈士陵园,梁树棠灵柩移入园内,墓碑由华国锋题写,参加揭幕仪式有数百人。当年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敬送的挽联,概括了其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为党为民,鞠躬尽瘁,亦忠亦勇,虽死犹荣”。</p> <p class="ql-block">  注2:部分图片采自有关资料和网上,请见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