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穆村自立村起就有教育,隰城遗址的汉画像石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封建时代与国家教育制度并行,现存光绪永宁州志中就有乾隆贡生王彦孔、道光贡生刘时景、同治贡生刘端品三位的名录,说明本村一贯重视教育,特别是王姓清代曾在南坪建有书房院。</p> <p class="ql-block">书房院旧貌</p> <p class="ql-block">书房院房墙</p> <p class="ql-block">书房院旧门墙</p> <p class="ql-block"> 清同治9年(1870年)村人刘正品在没有考中贡生后在村娘娘庙设塾授徒,接收村中各姓学子授课,在清末考中秀才的就有王保贤、王象贤、王志经、贾生贵、刘立品、刘国基、刘国玺、康怀仁、薛汝量、李清兰、王成光、贾培臻等人。清光绪33年(1907年),王姓又聘来中阳拔贡任大奎在旧旗杆院东院房教学生童。</p> <p class="ql-block">娘娘庙正厅</p> <p class="ql-block">旧旗杆院东房</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民国二年(1913年),离石县穆村国民小学在娘娘庙开办,王家私熟并入,教师有李有白、刘正雄等。教材也从巜三字经》、《百家姓》及四书五经改为国民小学教材,中西学并重,为穆村培养了民国第一代才子,如一九二一年在离石上完小的就有王士信、王保玺、王德纯、刘廷相、刘子勤、刘国境、刘泽侯、刘锦瑞、贾成桂、贾万锺、贾荣熙等,这些学子屡加深造,上过民国大学的有贾万锺、刘泽侯、刘国境、刘景(锦)泉(后易名志毅)、董世昌及肄业的刘锦瑞,在太原上过中学的有王保玺、贾荣熙等人。一九二二年王保贤还在家中办起离石穆村女子小学校,教师为贺昌妹贺润花,其女王玉芙等为学生。抗战爆发后学校于一九三八年受挫停办,一九四0年日伪政府在娘娘庙办起新民小学,教师有郝世家(中共党员)、王仲灜,教学表面上是日伪课程,实则以国学为主贯穿抗日思想。1941年7月14日因告密,郝世家被日寇杀害,离石九区委为他们开了追悼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男生留影,教师王仲瀛</p> <p class="ql-block">四十年代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 1945年家乡解放后,学校获得新生,学生由8人猛增到180人,并成立学生会,组建儿童团。1946年该校改为穆村中心小学校,校长李如元,学校附属高小班。1947年秋因防旱备荒学校停办,1948年春复课,成为四年制初级小学。后由成振江、苏生担任校长。特别是1947年延安保卫战时,该校毕业的不少学生投入战地医院服务,后随军南下西行,成为离休干部。而不少学生在建国初被录用为教师和医生,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原离石县有小学教师三百余人,光穆村人就达九十几人,几乎占到全县小学教师的三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一九五0年,因小学生过多,在原王家祠堂又办起了一所小学,根据地理位置取名一支校,原娘娘庙小学改为二支校,一九七一年穆村分为三个大队后,于一九七二年穆村第三大队又办起了一座小学,原先在贾生贵院子瓦房,一九七三后搬入锄家沟,使穆村有了三所小学,一九七七年这些小学曾改为七年制学校,一九七八年改回小学后一直发展至今。</p> <p class="ql-block">王家祠堂正厅</p> <p class="ql-block">现第一小学</p> <p class="ql-block">曾做第二小学的刘国基宅院</p> <p class="ql-block">现第二小学</p> <p class="ql-block">锄家沟三小旧影</p> <p class="ql-block">现第三小学</p> <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九年,离石县第五完小在穆村原贾培南院子成立,至一九六八年教育体制改革,历时二十年,其间于一九六O年以公社设完小时将原离石县五完小改为穆村完小,为中心小学,辖张家山、高家山、安沟、卜赖垣及一支校、二支校六所初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穆村完小笫一届毕业生留影</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六年的穆村完小</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四年,穆村生产大队在原穆村完小院内办起了纯村办穆村农业中学,并于一九六五年迁入娘娘庙,六四、六五、六六连招三年生,一九六八年教育体制改革后,于一九六九年停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农业中学的女生在贾氏宗祠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八年教育体制改革后,原穆村完小改为穆村七年制中学,从一九六九年按两轨招生,到一九七六年曾改为九年制高中教育体制,一九七八年又改为八年制初级中学体制。一九八0年进入三轨,一九九五年进入四轨,一九九七年进入六轨。一九九八年柳林三中建成后,一九九九年学校迁往大金鹏梁隰城遗址,但校名为穆村镇中学,一直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穆村中学校门及院子</p> <p class="ql-block">穆村中学教学及办公场所</p> <p class="ql-block">改造后的穆村中学大门</p> <p class="ql-block">穆村中学二楼</p> <p class="ql-block">金鹏梁穆村中学(三中)大门</p> <p class="ql-block"> 近入新世纪,学校处于高峰期,由于学生过多,镇中学无法容纳,二00二年便在原穆村中学旧校址办起了穆村第二中学,四轨建制,到二0一三年,历时十一年。</p> <p class="ql-block">第二中学时的留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