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说历史的女人——第1555期)</h3></br><h3>"说历史的女人"第1553期,笔者曾详述了朱德元帅唯一的女儿朱敏的感人事迹,本文接着讲述朱敏的母亲。一般认为,朱敏的母亲是一个比较"反面"的形象,被人关注不多。然而,无母何有其女?不论其母的形象如何可恨,做为一个母亲,她必有应该肯定的一面;至少,在灵魂上,或者在上帝面前,她们是平等的。故,本文试图将朱敏的母亲,即朱德元帅第四位夫人的故事做一个相对全面的解读——</h3></br><h3>她19岁嫁朱德,后背叛之;又曾因出卖同志令陈赓大怒,结局如何?</h3></br><h3>(一)最美</h3></br><h3>也许她不上相,如今在老照片上见到的她并不算太漂亮,其实贺治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美女。</h3></br><h3> <h3>贺治华于1903年出生在四川开江县。她自幼生得美貌如花,在当地绝对是百里挑一的美女,甚至被称为"开江之最"。后来,杨子烈(张国焘夫人)在《往事如烟》一书中曾如此描绘贺治华:"她生得的确妖娆,柳眉杏眼,怒中带笑,愁中见喜……热得像团火"。这段话也透露出了贺治华的性格,即开朗、大方的外向型性格。</h3></br><h3>她是那种比较早熟的女子,而且接受过新式教育,曾在开江县女子中学当过教员。贺治华原名贺稚番,不管是"治华"还是"治番",仅从其名字中便可窥出,她早期应该也是有一定理想和志向的人,而不是像许多人说的她只是一个贪图荣华富贵的人,不然朱德也不会只因她长相美丽而看中她。</h3></br><h3>朱德早期曾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战争,他在云南的滇军中曾任旅长等职,当时贺治华的兄长就是朱德的部下。就是在其兄长的介绍下,朱德才同贺治华相识的。1922年,朱德因中国时局的变化,离开云南到上海。在上海,朱德同贺治华的关系开始亲近。9月,朱德为寻找革命道路,离开上海到欧洲的法国和德国等地,那时贺治华便紧紧跟随他出国了。</h3></br><h3>这年冬天,朱德同贺治华在法国结婚。此时的贺治华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跟朱德是志同道合的。此时她19岁,也仍处在对前途充满憧憬的年龄,对36岁已经在革命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朱德是欣赏、崇拜的。婚后,二人又一同到德国的哥廷根市奥古斯特大学研读社会科学。夫妻俩共同在一个大学学习,仍可以判断出那时的贺治华还是很进步的。丈夫去哪,我去哪;丈夫学什么,我学什么。她丝毫不敢落伍。</h3></br><h3>不过在外国时间一长,贺治华就变了。或许因为出身问题(她的家境是比较好的),贺治华也是一个喜欢享受、不愿吃苦的人(这似乎也很正常),当她习惯了欧洲先进时尚的生活后,便开始对朱德有所不满了。不过开始她还不敢太表露出来。直到后来朱德带她到莫斯科。</h3></br><h3>(二)背叛</h3></br><h3>朱德和贺治华在德国求学,并进行革命活动,三年之后,便呆不下去了。1925年,朱德被德国反动势力逮捕入狱,尽管3天后他便被释放了,但还是被德国政府驱逐出境。朱德只有离开德国,携夫人贺治华前往革命气氛浓厚的苏联。</h3></br><h3>此时的贺治华已经怀孕数月,朱德把她安置在莫斯科郊外的一个农庄,自己于9月下旬按中共旅俄支部的安排,参加了实际工作训练班的实习。</h3></br><h3>1926年4月18日,贺治华生下女儿朱敏。当时朱德已经40岁,他激动地给女儿起了个名字叫"四旬"。此时的贺治华觉得这个名字也太土气了点,你虽然年已四旬,这跟孩子有什么关系?于是她给女儿另起了个洋气的名字叫"菲菲"。你不能不承认贺治华的国际范儿,这个名字到如今都不过时,那个名扬世界的歌后不是也叫王菲嘛。</h3></br><h3> <h3>但其实这也反映了贺治华当时已经有点变心了,她在内心深处是嫌弃朱德太老实了,一点都不懂浪漫;甚至认为大她17岁的朱德太老。所以尽管喜得贵女,她根本高兴不起来,对朱德的态度越来越冷淡。</h3></br><h3>女儿刚出生个把月,朱德便要离开苏联了。因为组织决定调他回家乡四川,去做大军阀杨森的统战工作。当时朱德考虑到国内局势的复杂性,而且妻子已经习惯了国外相对优裕的生活环境;再说孩子刚出生,带着也不方便,就让贺治华和女儿暂时留在莫斯科了。</h3></br><h3>临走时,朱德这位铁打的汉子,把小女儿抱在怀里亲了又亲,他是流着眼泪同妻女分别的。毕竟,自己做为一个男子汉,不能随时保护妻儿的安全,而是把她们"狠心"留在异国他乡,心中也是有愧的。</h3></br><h3>但朱德走时给妻子是留下了比较充足的生活费的,还买了不少她们母女的生活用品,临走时他还留下一句话,说随后等我在国内稳定住后,就来接你们回国。</h3></br><h3>然而令朱德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走不久,妻子便移情别恋了。他爱上了另一个来自中国的革命青年,对方叫何家兴,当时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本来嘛,爱情自由,抛弃一个大龄男人,移情别恋上一个英俊小生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不过她在丈夫刚离开,并且女儿刚出生没多久就出轨显然有点无情了。她为了不让女儿打扰其浪漫,还让她的妹妹到苏联把女儿带回了中国。当时朱敏还不满周岁,就回到四川跟着外婆过日子了。</h3></br><h3>朱敏小时候是严重缺失母爱和父爱的。后来在回忆录里,她一直没能原谅母亲对父亲的背叛:"我常常怨恨母亲:她为什么不要我?不抚养我?不给我母爱?长大后我才知道,母亲弃我而去,是为了追求与爹爹的信仰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她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一生。在这一点上,我做为女儿,是不能原谅她的。"</h3></br><h3>如果之前贺治华的所作所为可以理解的话,那么从她抛弃不满周岁的女儿"另觅新欢"那一刻起,她已经变得难以被原谅了。</h3></br><h3>(三)出卖</h3></br><h3>不过,如果背叛丈夫或者背叛爱情还可以说是私事,仍然有一点令人原谅因素的话,那么贺治华后来的做派就令人难以容忍了。她后来的人生有一个很大的污点,就是出卖了一位著名的革命同志。</h3></br><h3>贺治华把女儿朱敏送回国之后便同何家兴结婚了。不过在当时,他们小夫妻俩也算是一对革命青年。一年多后,他们也回国了。1928年初,组织安排贺治华和丈夫何家兴回上海新闸路机关进行地下革命工作。在上海,贺治华夫妻住得条件也不错了,是一间大洋房,不过这对在国外享受惯了的贺治华来说,还是不太满意。</h3></br><h3>贺治华到上海后彻底变了一个人。因为当时大革命刚失败,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上海的革命形势变得很严峻很艰险,这样贺治华和丈夫何家兴便对革命前途充满失望。然上海毕竟是一座繁华的城市,对革命丧失信心的这对夫妻便开始向往上海灯红酒绿的生活,他们经常出入酒楼舞厅,过着奢靡的生活。每月20多元的生活、工作经费根本不够他们的开销,此时一个极大的诱惑出现在他们的面前……</h3></br><h3>当时反动派正悬赏3000美金捉拿著名革命家罗亦农。</h3></br><h3>罗亦农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他年纪轻轻就曾同周恩来等领导过著名的省港大罢工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当时他才26岁,已经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组织局工作。</h3></br><h3>1927年,罗亦农与瞿秋白一起拟写《党纲草案》,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即将赴莫斯科筹备召开"六大"之际,被何家兴、贺治华夫妇出卖。</h3></br><h3>1928年4月15日,在上海开展地下工作的罗亦农同邓小平接头。这天上午,罗亦农和邓小平来到设在戈登路中福里的中央机关,事情处理完毕后,邓小平按照地下工作规定先离开。他从后门走到弄堂口时,习惯地看了一眼街边的修鞋摊,这是中央特科设的警戒哨,只见那修鞋匠突然做了一个隐秘的手势。</h3></br><h3>不好!邓小平已经意识到出事了,他只好匆匆加快脚步消失在人流中。前后相差只有一分钟,好险。</h3></br><h3>可此时罗亦农已经被捕了。其实邓小平刚走一分钟,罗亦农就出门了。他一出来,就被几个埋伏好的巡捕和特务抓获。</h3></br><h3>4月21日,罗亦农写下绝命诗:"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未经审判就被反动派枪杀于上海龙华,年仅26岁。</h3></br><h3> <h3>做为刘少奇的入党介绍人,罗亦农的死曾让周恩来倍感痛心:"敌人可以在几分钟内毁灭我们的革命领袖,我们却不能在几分钟内锻炼出我们的领袖!"</h3></br><h3>后来,中共中央在《布尔什维克》杂志发表专文《悼念罗亦农同志》:"罗亦农同志被害了,中国无产阶级失去了一位最热烈的领袖,中国共产党失去了一位最英勇的战士。"</h3></br><h3>罗亦农的早逝,给中国革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而他的被捕正是贺治华和何家兴夫妻俩告得密。当时罗亦农的秘书正是贺治华的丈夫何家兴。他们夫妻因为不守组织纪律,经常晚上外出逍遥,曾多次受到罗亦农的严肃批评,因而对之怀恨在心;此时敌人重金悬赏罗亦农的人头,所以他们便利欲熏心,扔掉了自己的良心。</h3></br><h3>夫妻俩主动找到租界当局,声称要用手中掌握的350多名共产党员的名单和地址(够狠),换取他们出国(到德国)所需的钱和护照!对方答应后,他们首先提供了罗亦农的地址。他们是先让对方抓一个看看真假,然后再提供其他的信息;如果对方果真给他们好处,他们再接着"出卖"其他的人。所以罗亦农先被捕了。</h3></br><h3>当时邓小平差点也一同遭难,他侥幸脱险后连忙去报告了周恩来。周恩来当即召集特科的陈赓等人开紧急会议。听说罗亦农被捕后,陈赓大怒,地下工作经验丰富的他立即判断出,贺治华和何家兴是叛徒,他们出卖了同志。于是提议立即让中央特科的红队(锄奸队)去抓捕贺治华夫妻。因为,如果时间耽误了,会殃及更多的党员被捕。</h3></br><h3>可此时周恩来却表现得很冷静。他说:"先别慌。我也做过这种判断(即认为贺治华夫妻俩有重大嫌疑),但是同志们,请你们负责地想一想,这件事关系到何家兴和贺治华两人的政治生命啊,可不是一件小事。"</h3></br><h3>然后周恩来指示陈赓,先通过内线查找出事情的真相;然后将何家兴、贺治华转移到安全地方,并严加监视,但不要打草惊蛇。</h3></br><h3> <h3>(四)锄奸</h3></br><h3>周恩来的决策是正确的。特科通过内线很快便查明贺治华、何家兴是叛徒。于是锄奸队立即行动。</h3></br><h3>1928年4月25日清晨,锄奸队在陈赓的带领下,装扮成一队迎亲的队伍,他们一路放着鞭炮,大摇大摆地来到贺治华的住宅前。在一阵锣鼓声和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后,陈赓带锄奸队员迅速冲入贺治华的房间,迫使其交出手中的党员名单;然后当场开枪处决了贺治华和何家兴。</h3></br><h3>但由于当时行动仓促,锄奸队只击毙了何家兴。贺治华因很快躲在了床下,锄奸队对她连开数枪,她被打瞎了一只眼后昏迷过去,后被国民党特务送到了医院救治,侥幸保住了一条性命。</h3></br><h3>锄奸队得悉她没死后,本想再出手处决她,但国民党特务看守很严,没有机会下手;再说党员名单已要回,就决定饶她一命。</h3></br><h3>后来的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就再现了这一情节:剧中孙红雷扮演的特科人员杨立青,曾处决一对叛徒夫妇,其中被打瞎一只眼的女人原型就是贺治华。</h3></br><h3>(五)结局</h3></br><h3>那么捡到一条性命的贺治华后来的结局如何?这个向来充满争议,使贺治华的命运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h3></br><h3>第一种说法。根据《邓颖超传》记载:贺治华侥幸逃生后,从上海销声匿迹,又回到四川老家开江,再次嫁人,在解放前病死了。</h3></br><h3>第二种说法。据《中国高干子女沉浮录》记载:贺治华回到开江后第三次嫁人,又生下两个女儿。1938年的一天,国民党派人来找到了她,把她从家里拉出来,当着她两个女儿的面,把她残暴地枪杀了。</h3></br><h3>朱德和贺治华唯一的女儿朱敏后来回忆说,在她14岁时,也就是1940年,她才第一次从外婆那里得知,她的母亲贺治华已经离开人世的消息。一般认为,贺治华当时去世不久。也就是说,贺治华很可能是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因为当时的反动派"宁可错杀一千,也不让一个人漏网"。她这也是咎由自取。</h3></br><h3>贺治华是当时革命意志不坚决而叛变的典型。革命就是大浪淘沙,不是凭一腔热血,三分钟热度就能成功的。</h3></br><h3>相对于贺治华,她曾经追求的朱德,则完全是靠坚强的信念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才成为一名伟大的革命者的。他做为一名旧军阀中的高官,谢绝了各方势力的拉拢,抵制着各种权力、金钱的诱惑,一生多方寻找革命道路,救国救民,最终坚定地跟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成就了一番伟业的。</h3></br><h3>曾经的一对夫妻,境界差距就这么大。我们为贺治华的堕落而遗憾,当为朱老总的英明而击节!</h3></br><h3>(文/说历史的女人·夏日漱冰)</h3></br><h3>参考资料:《朱德传》等。</h3></br> <a href="https://mr.mbd.baidu.com/r/i2GulG6NVu?f=cp&rs=3274421355&ruk=uGgP47PuchCu8dGAKrHdeA&u=7fa000a8aa1f22ec"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mr.mbd.baidu.com,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