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说话的语气,决定了一个家的温度》

高老师

<p class="ql-block">《父母说话的语气,决定了一个家的温度》</p><p class="ql-block">朔城区第一幼儿园 高婕</p><p class="ql-block">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好的家庭与父母的言语表达息息相关,尤其是说话的语气。不仅影响家庭的幸福,也影响孩子出门在外,为人处世的态度。可以说,家庭温不温暖,看父母说话的语气就知道。很多家庭的矛盾纷争,都是在表达上栽了跟头。有一次,我在班里开展谈话活动,我和孩子们坐在一起聊天,有位小朋友对我说:“高老师,我就喜欢星期一到五,我不喜欢星期天,我想天天来幼儿园。”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你们三位老师说话都很温柔,而且总是面带笑容。我回到家里,妈妈每次跟我说话,都用很生气的语气,总是说我不好。爸爸每次回家,都不怎么跟妈妈说话,就算是说话,两个人都是阴沉着脸,我都不敢插话。”在家庭中,说话不注意语气,总是用咄咄逼人的态度,说很多偏激的话语,惹来很多不必要的家庭矛盾。微博上有这么一段话我觉得非常好: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大多数时候,我们说的越多,彼此的距离却越远,矛盾也越多。在沟通中,大多数人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一吐为快,却一点也不懂对方。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懂与不懂,不多说。心乱心静,慢慢说。若真没话,就别说。良好的家庭,常常就毁于一句话上。想要好好说话,语气态度是非常关键的。前几天,看到朋友圈有个朋友转发了一则台湾的公益视频,深受感动。工作人员对几组家庭进行了一次真实的测试,看看人们在语气不好时,是怎么伤害到孩子和父母的。印象很深的是视频中反复出现的那句字幕:“因为有爱,每句话都要好好说。”但事实是,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习惯了对父母出言不逊,对孩子口无遮拦,对爱人冷嘲热讽,一不注意,就冲着最亲近的人放肆。曾收到以前毕业的一位小朋友的留言:高老师,我很怀念幼儿园的生活。我现在上五年级,妈妈很喜欢讽刺我,这次考试英语考了98分,我真的很开心,我以为妈妈也会高兴,可是妈妈却对我说:“这你就要骄傲了?”我晚上忍不住偷偷地哭了,为什么妈妈就不能好好对我说话?中国式家庭,缺的从来不是爱,而是沟通技巧。很多人说话中总是带着讽刺、不耐烦、命令、否定、嫌弃、打击的语气,传递给家人的不是快乐和幸福,而是痛苦。三姨姥姥70岁了,刚刚学用微信那段时间,因为不熟悉,又不会打字,非常吃力,经常会打电话去求助小姨和姨舅。前几次孩子们还耐心地解答。次数多了,他们就爆发了:“哎呀,妈,我不是前几天教过你了吗?你怎么老是记不住啊。我这上着班呢!”老人家听到回答时,慌慌张张挂了电话,一半是羞耻,一半是自责。也许,儿女的不耐烦不是有心,对老人的伤害程度却不会因此减轻。最亲近的人如果经常对你不耐烦,很让你委屈和自我怀疑,怀疑自己就是一个麻烦。父母对孩子也是一样。很多父母在辅导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也经常表露出不耐烦的语气和表情。当看到父母不耐烦时,孩子的感觉可能是:自责:爸妈觉得我烦,是他们嫌弃我吗?委屈:我只是一道题不会,却挨骂了。自我否定:我可能真的很笨吧....所有的感觉夹杂在一起就变成了手足无措。口是伤人斧,言是割舌刀。相比直接的谩骂,不耐烦的语气带来的伤害是隐性的、不易被察觉的,不知不觉中拉开了你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好的人际关系,说什么话,用什么样的语气是很重要的,再好的感情,也受不住每天的尖酸刻薄。能注意控制自己的语气,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不同的语气所表达出的效果是很不一样的。孩子回家晚了,可以说:“回来这么晚,爸爸妈妈很担心你。”而不是 “下次再回来这么晚,就永远别回来了!”丈夫带娃笨手笨脚,可以说:“已经不错了,你经验少,慢慢学就好了!"而不是“你眼瞎了啊!这点小事都做不好!”老人喜欢唠叨,可以说:“妈,我过得很好,您别担心啦!"而不是 “妈,你可真烦,以后我的事你少管。”你看,换一种表达方式,是不是听起来舒服很多?我始终相信,一个人说话的态度和语气,比内容要重要得多。说话语气好了,家庭才能好。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谁不想屈服于温柔?我将今天的内容总结如下:莫轻语气小事情,品格素养寓其中。父母说话酌语气,影响孩子福与运。 </p>

语气

说话

父母

孩子

家庭

不耐烦

妈妈

很多

总是

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