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70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奉中央军委命令,从全军各部队基层卫生机构和驻军及以上医院招收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批军队学员,我们荣幸地入选,踏进了当年位于西安的第二军医大学的校园。 </p><p class="ql-block"> 我们学员经过校园内基础课教学,临床课教学,附属一院,附属二院临床见习,野营拉练开门办学(我们二中队在陝北米脂县),及分佈各地的一年临床实习(二中队女学员在河南新乡市医院,男学员在焦作市一院和二院),于1973年3月完成学业,光荣毕业。按当时的分配原则除极个别留校外,绝大多数学员哪来哪去,回到原部队、原医院,从此成为一位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p> <p class="ql-block">全部学员来自全军各大军区,按军区所属分两个大队,八个中队。沈阳军区是大军区,学员最多。一大队一中队的全部和二中队的一个排均来自沈阳军区各部。我们来自旅大警备区、三十九军、二十三军、六十四军的学员被分到二中队三排。</p> <h3>七O届学员一大队全体学员毕业合影<br></h3> <p class="ql-block"> 局部放大,可认出许多熟悉的面孔。 咱们排女同学都在第一排,第二排是学校教员,男同学都站在四、五、六排。</p> <p class="ql-block"> 这里二中队三排同学依稀可见。前排有谭百庆 ,孟繁荣,康普生,王小明,刘宝兰,李艳红等女同学。</p> <p class="ql-block"> 这是旅大警备区学员与臧指导员的合影。</p><p class="ql-block">(上排左起:路红光、庄娃丽、王小明、仇凤久、李庆勋、刘宝兰、于伶俐,第二排 孟繁荣、王连军、李菲、夏江南、李艳红、张玉玺、康普生、刘金渭,前排 孙绍福、李春德、李有军、臧同合、陈新建、王国强、彭渊源)</p> <h3> 三排由沈阳军区专派干部-臧同合任指导员领导管理,由学员李春德任排长、戚俊民任副排长协助领导。三排又分九、十、十一、十二,四个班。由九班旅大井备区十名男同学,十班三十九军十名男同学,十一班二十三军十名男同学,十二班六十四军十名男同学。十四名女同学分别分到各班。</h3> <h3> 二中队另一部分由新疆军区学员组成一排、二排。这是二中队沈阳军区与新疆军区部分女学员的合影。</h3> <h3> 二中队三排十班同学(男同学由三十九军组成)合影留念。</h3> <p class="ql-block">十二班部分同学(由64军组成)毕业留影。</p> <p class="ql-block">上图:彭渊源、屈进友。</p><p class="ql-block">下图:浦国培、戚俊民 王明福 、 屈进友</p> <p class="ql-block"> 1970年9月旅大警备区部分同学赴西安上学,途经北京留影。</p> <h3> 天真、浪漫、愉快的校园生活照。 </h3> <p class="ql-block"> 当年二军大文革期间换防从上海搬来西安,位于原来四军大的校址(后来又各回原址,现该校址已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那是全国出了名的最大、最美的校园。春夏之季,绿树成荫,满园玫瑰花盛开,犹如一座大花园。每天早晨早操之余,同学们都端着脸盆帮学校采摘玫瑰花。</p><p class="ql-block"> 上课、下课同学们绝不能自由行动,都是手执统一学习夾,红色帽徽红领章、英姿飒爽绿军装,<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个个方队队列,整</span>齐行进,歌声,口令、口号声此起彼伏,雄壮嘹亮。</p> <h3> 看到这些青春年华的老照片,更加怀念那时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h3> <p class="ql-block"> 二中队三排十一班全体同学,教学楼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学赵正范、夏江南在教学大楼前留念。</p> <p class="ql-block">同学王连军当年的珍贵留影。</p> <h3> 同学们在假日到临潼华清池游园合影。</h3>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历历在目,登西安城,游大雁塔,逛碑林,去华清池,还爬上老蒋的藏身石,还吃了陝西的羊肉泡馍,臊子面呢。</p> <p class="ql-block"> 同学刘金渭当年在西安地标建筑-钟楼的留影。</p> <h3> 1971年上学期间,三排李春德、孙少福、陈新建在西安大雁塔合影。</h3> <p class="ql-block">1970 年冬天,二军大开门办学,二中队从延安野营拉练400多里,步行走到陕北的米脂县,背着行李一天行军七、八十里路,相互鼓励、帮助,纵然脚打血泡,没有一个叫苦、掉队。</p><p class="ql-block"> 陝北米脂是当年推翻明朝的闯王李自成的发家之地,当年行宫虽破却仍旧保留,我们中队队部就住在行宫的窑洞里。</p><p class="ql-block"> 当年陕北的穷,陕北老乡的苦终生难忘。李有军同学回忆说:米脂70年代的民情纯朴,如今我还感触特深。我们几角一天伙食费,他们说我们天天过年,真是终身难忘。王连军同学说:在石沟学校,我们吃小米干饭,那些小孩站在窑洞上看,他们吃不上小米饭,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陈新建同学说:石沟曾看到一个八十多岁老农,看到我们吃大米饭,好奇的问:"这是啥东西,白花花地?″。到艾渠巡诊,走进所有窑洞,不见一个像样家俱,炕上一床不见本色的棉絮被,一溜小脑袋,人穷孩子就多,全靠孩子分得每人每年一百多斤的毛粮,补贴大人的口粮。七一年的春节我们是在石沟过的。记得那年春节,当地老乡拿出仅有的几斤麦子,现磨点面,一年就只包一次缺肉的酸菜馅扁食(就是饺子)过年。</p><p class="ql-block">告诉大家,现在的陕北发生翻天履地的巨变了,尘土飞扬的黄土坡已变成结滿硕果的花果山了。当年报纸糊窗户的土窑已不住人只做仓库了。青山遮盖黄土高原,去一次一个样,旧貌换了新颜了。</p> <p class="ql-block"> 二中队三排住在距县城20多里外的石沟中学,边教学,边上课、边实习,边做动物试验,边巡诊为当地农民送医送药上门、开展各种新医疗法,还开展各种手术,这是在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开门办学。 </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二中队三排在米脂石沟中学排窑顶上的空场,学员盘腿而坐,教员在露天教室现场授课教学,远处是陕北的黄土高坡,这种教学方式,现在的大学绝无仅有。</p> <p class="ql-block"> 开门办学期间,同学们还经常助民劳动。这是和老乡一道山坡上挑粪。</p> <p class="ql-block"> 这是前往米脂县开门办学的二中隊四位领导,于芝荣队长,吴队长,张建国指导员(负责新疆军区)和我们沈阳军区的臧同合指导员在米脂驻地的合影!</p> <h3> 十班全体同学(男同学由三十九军组成)身着白大衣,在石沟窑洞病房前临床实践合影。</h3> <p class="ql-block">当年陕北老乡缺医少药,听说西安军大来了军医大夫为百姓免费看病,奔走相告,踊跃就诊。来不了的病人,送医上门,炕头诊病。<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老乡接大夫出诊时生怕大夫嫌远,先说:"就在坡那边,过</span>了坡就到了。″可一走就一头午,翻不尽的黄土高坡。</p><p class="ql-block"> 路红光同学回忆起一件保胎的事:″米脂杜家沟中学有位老师想要孩子,总流产、保不住,妇产科顾教员让我每天都去为她做穴位注射,在咱们排返校时已怀孕四个月了,胎儿保住了,老师真高兴,可惜那时也没有照个相。"</p><p class="ql-block">十班同学李廷权又记起上门为当地产妇接产一事。陕北除地偏、人穷外,还有一些风俗特别不好,其中一个-婆姨生娃。认为那是脏事,产妇生产从不上医院,接生婆土法接生时要掀开破炕席再垫上黄土,坐土炕的土上生,脏剪子剪脐带,得产后感染,子宫下垂,甚至破伤风的特别多,难产就丢两条命,是死是活全凭运气。</p><p class="ql-block"> 我们去后大力提倡新法接生,那一阵谁家生娃,都请解放军大夫去接生,可累坏了妇产科的顾教员了,我们实践中也学到不少经验。李廷权深情地回忆起一段上门接生的难忘经历:″我和顾教员、刘宝兰,我们三人,去一个生小孩家。上午8点出发下午1点到产妇家,走了三道沟,爬了三座山。我们在她待产,产妇全家三口加我们三人在一个炕上睡一夜,到笫二天早上6点才把小孩安全生下来,当然是顾教员功劳,我们约晚上8点才回到石沟住处。刘宝兰背药包,我背手枪,顾教员在前我在后,走那么远,没有感到累。因为人民軍隊为边区服务,这是义务!″</p> <p class="ql-block"> 这是十一班同学(原二十三军)在石沟中学窑洞前合影。</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数第二位孙秀斌、第三位赵连聚已永远离开我们了,留给我们无限的悲痛和思念!</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入学同学许多都是部队的医务人员,上学期间,跟教员学习外,还充分发挥特长,互相取长补短。同学中最懂药的,尤其中草药算我们排的刘金渭了;摆出的中草药她能叫出名,说出药性。在米脂石沟免费给农民看病,带的药没了,都是金渭做的。同学们在石沟收获不少,认识了黄连,桑寄生,还跟刘金渭学制注射液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是臧指导员在观看刘金渭和戚俊民在窑洞里提炼制作中药制剂的情景。。</span></p> <p class="ql-block"> 开门办学二军大敎员与十一班同学合影。</p><p class="ql-block"> 谭百庆同学记起来了,这个照片前排右一是顾教员,妇产科。她在拉练路上因急性胆囊结石发作开了一刀,是耳鼻喉科韩教员(那时的教员也是全能)开的。当时咱排有五个教员,林教员(生理),韩教员(五官科)张国兆教员(内科),顾教员(妇科),周教员(护理)。</p> <h3> 这照片里有赵连聚,王明福,李彦红,张玉玺,于芝荣,董凡成,刘占南,王连軍,汤永敏等。</h3> <p class="ql-block"> 十二班同学们(男同学来自64军)在石沟开门办学合影留念。</p> <h3> 路红光、刘金渭、于伶俐、康普生在石沟中学开门办学留念。</h3> <p class="ql-block"> 同学谭百庆与庄娃丽在米脂石沟中学窑洞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王连军同学记得清楚:在米脂实习时,有一位高令产妇,己有7个小孩了,忘了怎么接到求救,我们班几个同学去接的生,终于生下来了,人家给孩子起名叫解生,意思解放军帮忙生的,那时胆太大,还没正式学接生呢!</p> <p class="ql-block">同学谭百庆发上这个陕北老大娘的照片并回忆了一段难忘的往事:″这里头有个老太太的照片,当时你们还记得吧,咱们用的山豆根儿,就是那个刘金渭做的那个山豆根儿,他是食道癌没有药了,后来以后咱们就用山豆根儿给她穴位注射,为她治疗,这就是那个老太太当年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屈进友在延安、米脂,与陶云芳在临潼。</p> <p class="ql-block"> 路红光又记起一事:"你们还记得给猪接产吗?母猪下小猪难产,老农抬到咱们院里,老师和几个男生给帮忙接生的事吗?"</p><p class="ql-block"> 人民军医不但救死扶伤治人病,还兼治猪病呢。</p><p class="ql-block"><br></p> <h3> 米脂二中队队部就位在行宫里,开门办学课间照张工作照。</h3> <p class="ql-block"> 三排十班女同学谭百庆回忆起当年的陕北开门办学动情地说:″五个教员是我们从医路上的启蒙老师!韩教员叫韩长征。是他在石沟窑洞里,在汽灯下带我做的第一台手术“睾丸鞘膜积液手术”。50年光阴如梭,而今我早已荣获政府特殊津贴,军队科技进步奖,从正高职务退休,但我永远感恩这五位老师,在当年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没有教科书,没有无影灯,给我上课手把手的教,没有他们何来我的今天,永远感恩老师!″</p> <h3> 这张照片是1971年春天,三排九班同学(原旅大警备区组成)在米脂开门办学结束前,在李自成行宫旧址前的河滩上合影。还可以看出照像时于伶俐、刘金渭正在闹别扭呢。后边阁楼就是李自成的行宫,当时的米脂还是一个很落后、很荒凉的小县城。</h3> <p class="ql-block"> 十班同学(男同学来自39军)与二军大敎员在米脂李自成行宫前留念。</p><p class="ql-block"> 照片三排右数:刘湘亭,谭百庆,王晓明,张国兆教员,韩长征教员(?),二排右周教员,孟繁荣,顾教员等同学与老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 开门办学期间,二中队三排十一班同学在米脂合影。</p> <p class="ql-block"> 开门办学即将结束,十一班同学在米脂李自成行宫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十二班全体同学行宫前集体合影。</p> <h3> 2008年的米脂李自成行宮已重新修缮成著名的旅游景点了。</h3> <p class="ql-block"> 同学陈新建回忆说:"从我1966年红卫兵大串连从西安步行到延安算起,到去年又开车经陕北到甘肃,六次到过陕北,我母亲的老家就在陕北,父母亲是在绥德认识并结婚的,我对那里有一种特殊情感。2008年自驾到米脂,专程去了石沟中学的石窑教室,只是山绿了,人老了,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石窑一点也没变。还碰巧遇到老教师,他说你们是我的恩人哪。当年你们来时我才七~八岁,一只手指烂的厉害,县医院要截掉,亏了你们给我治好了,保住了。他伸出手给我看,再次感恩不尽!还在教务处窑洞门口,(当年咱们排住的窑前),照了像留念。回来我洗好专门邮给他留念了。原上课的大教室,后变成图书馆了。</p><p class="ql-block"> 当年开门办学时,同学们推的推,拉的拉,用架子车到米脂县城把煤和粮运到二十里外的石沟,走的是崎岖不平的羊肠小路,真的好辛苦。现在路也修宽了,铺平了,小车能一直开到学校大门口了。</p> <h3> 这是行宫周围山坡上的窑洞,土窑已不住人多当仓库用了,人们仍多住在石窑里。</h3> <p class="ql-block"> 1971年4月,开门办学回程路上途经革命圣地-延安,同学们在延安宝塔山下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72年,同学们到全国各地大医院实习。我们二中队分在河南省新乡和焦作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路红光同学回忆河南的实习生活:″二中队女同学都在新乡地区医院实习,那里的临床老师真是非常认真的教我们,实习到了各科病症,做了很多小手术,终生难忘,那些老师不知怎么那么好?真想他们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又想起一段接着说:"我在外科实习,有一天吃夜班饭,我跟耿大夫说:跟你实习都快结束了还没有看到脑外科手术呢,耿大夫说你拿个大棒子上街打一个,我给你做,你就看到了。我说你不是推我进监狱吗。饭后都休息了,到早4点多钟护士来叫我说耿大夫让你去手术室,我进去一看果真是个脑外伤,后来我想怎么那么巧合。″</span></p> <p class="ql-block"> 彭渊源同学回忆焦作实习:" 和新建俩骑自行车去博爱县城去玩。上了坡就骑着"之形",那年代公路上自行车都没有几辆。正月十五博爱县城传统放烟火。十里八乡赶去人山人海。散场时出口有武装部一台卡车停在路上挡了道,潮水般人流拥挤,踩踏事故死伤一百多人。我们跟焦作二院去的,也在现场救人。我被挤倒了,有人喊:″解决军倒了別挤呀。留下这条命!"</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实习,现在的医学生没法想像。刚进医院的实习医生真当人用,一坐门诊,满屋的病人把你就当成一个老大夫,把你围的团团转。我们那时还真特别灵,老师一点就通,一看就会。回想起来,那时的病也好治,药也特别灵;病人坚信医生,医生放手敢治,许多希望不大的重病,还真救过来了。那时的带教老大夫真放手,我们实习医生也胆大心细,轮转到新科室,很快就上手成了主力队员,病房病人检查、治疗,上台手术,术后换药全包。实习骨科时,我们独自推着Ⅹ光线,病人床头挨个透视查看接骨效果。外科实习单独做兰尾炎,每人不下十几个,更甚者彭渊源同学光兰尾炎单独做了53例,最大手术当第一术者做到胃次全切除,依然是现在主治医的水平了。</p> <p class="ql-block"> 王连军同学说起这张照片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 那是在新乡临床实习时,一个老太太住院出院后,因为还没痊愈,我和李延红,徐滨,宝兰,红光等没间断地到她家给她针灸治疗好长时间,她儿子非常感谢就领我们到新乡公园玩并照了像,那时公园野草丛生,就是这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 此位大娘为1972年新乡实习期间在医院所治病人。初癒出院后恢复期间,王连军等同学坚持多次到家继续巡诊和针灸治疗,直至痊愈。病人家属在我们都已毕业,又特意邮来老人康复照片并签字留言,可见感激的真情。</p> <p class="ql-block"> 同学王连军回忆说:″毕业回东北后,她儿子还给我邮张老太太的照片,告诉病人恢复的很好,这就是邮来的那张照片。″</p><p class="ql-block"> (编者按:二中队河南实习忙、累,上下夜班,没有时间碰面,加之少有相机,至今这是收集到的唯一一张照片。本以为这是一张普通风景照,没想到背后还有这么一段感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是几位女同学实习期间,周日休息在新乡公园的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刘宝兰同学又回忆了一件事:"那年代咱们学医的行为准则是救死扶伤,在新乡实习时当时一个年龄较大的老乡被痰卡住,憋的上不来气。护士用注射器抽不上来,我在旁边急的抢过来用嘴把痰吸出来,病人立即转危为安。这都是过去的事啦。"</p><p class="ql-block"> 刘金渭同学也记起她救一病人的事:″在新乡医院实习时,有一天路经医院走廊,看见一位不知道哪科的走廊加床患者浑身发抖,上臂发黑。没有陪护,也没有护士,我赶紧把针头拔掉,跑到处置室拿了一支付肾就给他打上。付肾真的很神奇,几秒钟皮肤颜色就变过来了。然后又给他量了血压,看他稳定了,就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护士。我仔细看了输液瓶里原来输的是庆大霉素。没想到庆大霉也可以过敏这么厉害?再晚发现几分钟病人就没命了。这件事我记了一辈子,所以用庆大时我很慎重。</p><p class="ql-block"> 刘宝兰 和刘金渭的回忆很现实,那时的人,做这些事认为理所应当,习以为常,现在可是动人的壮举呀,咱这代人骨子里善良。她俩讲到这事也让我记起上学时助险的一事了,那是上学没多久,刚学完心脏复苏,一个星期日休息,走在西安大街上。一卡车突然失控,将一老太太撞倒于车下,被我和二大队一同学遇上了。我俩二话没说,钻车下将老人拖出,见老人神志不清,外耳道出血,这可是严重颅底骨折症状呀。我俩抬起病人就往就近的医院跑,刚到医院,此时病人心跳骤停,瞳孔散大,我马上用刚学的心脏按压配合医生抢救,抢救了半个多小时,我持续按压一直没停,最终伤势过重没救过来。回校路上一为伤者逝去惋惜,二为刚学到的本领马上实践而欣慰。那年代风清气正,我们都觉的见义勇为是美德,治病救人是本份,不觉的有多光荣。</p> <p class="ql-block"> 谭百庆看着这张照片问:″那个小男孩谁?"康普生说:″是我弟弟。这张照片是咱们放暑假回大连在星海公园照的。"那个小孩子现在多大了?" ″现在也六十了,即将退休。"</p><p class="ql-block"> 时间过的太快了。大家一阵唏嘘!</p> <h3>毕业返程,同学路经北京。</h3> <h3>天安门前留个影。</h3> <p class="ql-block">毛主席纪念堂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毕业后,屈进友同学接待一中队学友游丹东鸭绿江。左照片中左一为留校同学肖振忠,后升任二军大校长,也是同学中少有的从政官员。</p> <h3> 2008年6月22日,臧指导员携夫人与老同学胡文明、刘相亭、李廷权来大连与在连老同学相聚时的合影。<br> 照片里的仇凤久(后排左三)、赵连聚(后排左六)当年仍健在,现已永远离开我们了。</h3> <p class="ql-block"> 1993年庆祝二军大毕业二十周年,沈阳军区同学会在大连召开,二中队与一中队同学与当年带队的二中队臧指导员和一中队童指导员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纪念会上九班长王国强代表二中队致词(已去逝)。二中队同学欢聚一堂。</p> <p class="ql-block">二十年后喜相逢,同学相见格外亲。</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 纪念毕业20周年,二中队参会同学与臧指导员和一中队童指导员的合影照。 </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胡文明,李廷权,王国强,童喜元指导员,臧同合指导员,李春德,陶云芳。中间排孟繁荣,张玉玺,刘相亭,呂家兴,浦国培,彭渊源,后排刘宝兰,屈进友,李有军,陈新建。</p> <p class="ql-block">二中队参会同学与臧指导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13年为纪念二军大毕业四十周年,沈阳军区的学员在沈阳举行了隆重的同学聚会。二中队的部分同学也踊跃参加,这是欢庆的场面和同学们的合影照片。</p> <h3>老同学爭看到当年的老照片。</h3> <h3>同学们在会旗下庄严签名留念。</h3> <h3> 二中队参会同学合影留念。</h3> <h3> 2013年 二中队老同学与我们的老领导-臧指导员和老大哥-李排长在沈阳欢聚一堂。</h3> <p class="ql-block"> 纪念毕业四十周年,二中队赴沈阳参会同学与臧指导员和一中队留校同学肖振忠(后任二军大校长)(左数六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2021年的7月1日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庆典。为表彰50年在党的老党员,七一前夕向他们颁发荣誉证章。我们的臧同合指导员也获此殊荣。</p> <p class="ql-block"> 五十春秋过,人已古稀年,</p><p class="ql-block"> 青春年华事,飘渺似云烟,</p><p class="ql-block"> 常念同窗情,思念在心田。</p><p class="ql-block"> 岁月匆匆, 光阴似箭,转眼难忘的校园生活已成为半个世纪前的美好回忆。当年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同窗好友、同室同学,现在都已白发苍苍、已近七十或七十有余,已到不惑之年。今天找出当年的老照片,同学们回看当年美好的校园生活,勾起更多难忘的回忆,涌出更深感慨的情感...。今天给老同学献上这首军旅歌曲《相逢是首歌》,让老歌新唱,让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再次敲响五十年前西安二军大校园采玫瑰花,挖防空洞,陝北米脂开门办学,石沟中学住石窑洞;河南新乡、焦作一院、二院实习、临床实践,诊治病人,执刀手术的情景。这些已是匆匆烟云,一去不复返了。</p><p class="ql-block"> 这段上学的经历<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是人生长河上一段美丽的风景,是人生历史中一小段值得回味的插曲。<span style="font-size: 18px;">感谢各位同学大力帮助支持,提供珍藏老照片,提供宝贵回忆小故事,让美好的记忆永留心间。</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磋坨岁月,</span> 军旅生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大学生活,青</span>春年华;</p><p class="ql-block"> 天长地久,春秋冬夏,</p><p class="ql-block"> 从医起点,二军医大!</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把同学们的肺腑感言做为美篇的结束语吧,祝愿同学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3, 233, 206); color: rgb(13, 4, 0);">半个世纪一瞬间,青絲英姿在眼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3, 233, 206); color: rgb(13, 4, 0);">天亦有情天亦老,健康快乐每一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