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百寺-孜珠寺(绝壁上的鼓声,本教祖寺)

夜听秋鱼

孜珠寺——绝壁上的鼓声<br>二十年前第一次听说孜珠寺是通过一张杂志上的照片:白雪皑皑的六座陡峭绝壁上建了一座古寺,寺的各殿堂靠廊桥栈道连接,整个寺庙险峻到给人一种不真实感的魔幻感。随着对孜珠寺的渐渐了解,知道那是一座苯教寺庙,是苯教在外象雄最重要的祖寺,也是现存最大苯教寺庙。苯教溯源苯教是一种比佛教还早了500多年的古老宗教,有着扑朔迷离的发源地——有迷幻之境之称的魏摩隆达(多认为属于古波斯,今伊朗一带),兴起于古象雄国,土蕃灭象雄后,苯教一度统治土蕃信仰世界,直至左右王权,为了消弱苯教势力,土蕃赞普曾数次灭苯,苯教也数次反扑,最后在松赞干布引入佛教后苯教逐渐被消弱,被佛教取代,而不甘心的苯教徒最终发起了朗达玛灭佛运动,灭佛运动又导致朗达玛被刺杀和土蕃王朝的分裂灭亡,但苯教也没就此复兴,还是被边缘化出西藏的精神统治中心。一般认为佛教在从印度进入西藏的初期,为了传播的便利,吸收了部分苯教祭祀仪轨,甚至把很多苯教的神灵作为护法神吸收到佛教里。<br> 随着佛教对苯教的排挤,慑于佛教的强大势力,苯教也从过去排斥佛教改为迎合,苯教越来越多的吸收佛教的因素,不论是庙堂的建设、经典的论述、还是服饰、称谓,直至到了现在,如果不是特别问询,普通人基本分辨不出寺庙属于佛教还是苯教。苯教徒也自称苯教就是古佛教,他们是佛教一支——古宁玛派。但佛教却往往不认同苯教,其根本原因是苯教是一个十分崇尚祭祀的宗教,当初土蕃宗室消弱苯教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的祭祀、驱鬼和超度亡灵活动需要杀害大量牲畜,规模之大已经到了消弱了整个国家的实力的地步。在《格萨尔王 卡契玉宗》就有一则苯教九咒后裔设修法堂的描写:在那香草丛生的草坡上,紫色沙丘的下面,有一座摧毁敌障的修法堂,顶部是黑色牦牛尾做装饰,那三角形针魔的面孔,像死神阎罗一样可怕,有干枯的人头竖立做帐篷的顶子,用湿漉漉的人肠子做栓帐篷的绳子,把死人的骨头插在地下,做栓帐篷的楔子。这是对早期苯教祭祀的感性描写。而祭祀杀生与佛教的教义有着绝对的对立。但随着苯教的佛教化迎合,血肉祭祀逐渐被舍弃,佛教对苯教的抵制也逐渐不太强烈。随着苯教从象雄到土蕃的传播,以及后面被佛教的排挤外推,苯教也在播撒传播的种子,一般认为纳西族的东巴教就保留了很多早期苯教的内容,以及和摩梭人的达巴教、普米族的汗归教,甚至和萨满教都有种种联系。 孜珠寺略谈孜珠寺位于西藏丁青县,称无垢洁净林,海拔4800米左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院之一。孜珠寺始建于三千年前,现存最早的建筑是有一千二百年历史的,被赤松德赞流放的苯教大译师白若扎拉的书房,其他建筑大多数建筑建于16-17世纪。孜珠意为六座山峰,即如意珍宝、无垢水晶、能见空性、随心所嘉、不变雍仲、极大顶端。探秘孜珠寺——魔幻之地沿着303省道翻越了四座海拔5000米的雪山垭口后,丁青县城就在前方山脚的谷地里,县城旁边就是川藏北线317国道,顺着国道向东望去,四十公里外的群山之中有五、六座险峻异常被白雪覆盖的山峰,正是所谓孜珠寺琼保六峰山。山峰之上、云雾之中、错落着分布众多红色的庙宇殿堂,远远看去非常有魔幻感,看得众人一阵惊呼。我也加大油门向前驶去,想争取在余晖来临之时到达此处。行驶三十多公里后,车离开国道后驶入似乎无休止盘山道路,从海拔3000多米的河谷向高及云层山峰顶端慢慢爬行,高差足有千米。上山的道路颠簸崎岖,多石多弯,不过看起来已经修整过。而十年前,这里还不通车,从山脚到寺庙就需要大半天。随着海拔的升高,景色越来越壮丽开阔了,远方雪山皑皑、云霞缥缈,近处奇峰绝壁,风烈鹫鸣。此情此景不由让人心生感叹,神山果有神奇之处,三千年来,凡能到此之人必定能为之所动,确实是密修的绝妙所在。苯教徒对此也应该觉略为庆幸,宗教之争,对圣山圣地的争夺不亚于对政权的争夺。莲花生大师在在拉萨的一场辩论赢得了桑耶寺。佛教噶玛噶举派祖师米勒日巴赢得了与苯教祖师辛饶米沃的一场斗法,冈仁波齐、玛旁雍错从此从苯教的神山圣湖变成佛教的神山神湖,苯教徒虽还能来转山转湖,但不再能于此密修。苯教能保住此绝妙的道场不知可有曲折离奇的斗争和故事。 孜珠寺的大殿和都是鲜红色的,出家人的服饰也主要是红色的僧衣,各种装饰画像也和佛教无明显差别,特别是和红教宁玛派的相似,怪不得很多苯教徒自称自己为“古宁玛派”,苯教也有和宁玛派一样的“无上大圆满”法。回忆起几年前在色达五明佛学院和一个宁玛派师傅的长谈,曾向他请教苯教的问题。他说道,按佛教的说法,苯教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黑苯”,一类是“白苯”。“黑苯”由于崇尚血肉祭祀是彻彻底底的“外道”,“白苯”由于和佛教的长期融合,外显已经很像佛教但经典和理论还是不同,是“伴佛外道”。密宗之所以是密就是很多修行是要靠师徒口耳相传的,文字的经典要么有错,要么顺序不对,要么缺少窍诀,是无法只看书就完成修行甚至读懂的,原因就是防止被苯教“盗法”。孜珠寺的主要殿堂都气势恢宏色彩鲜亮,僧舍也比二十年前看到的照片多些,明显近几年花了巨资翻新重建,孜珠寺有全世界最完备苯教经典,寺内有个佛学院就是主要负责整理翻译苯教的经典《古象雄大藏经》,这是2014年社科基金的重大项目,主译师就是孜珠寺主持丁真俄色活佛,这是一部神奇的古象雄宗教文化历史巨著。 着天光渐暗,给大家找个安身之处显得尤为迫切,问了里面很多人都说没有招待所之类的住处,后来一个小孩告诉我们那边有座佛殿,里面住着些来参加法会的牧民如若不嫌弃,可以到里面打地铺。外面看起来这是一座新建的佛殿,甚至还铺了现代的地砖,但进去一看新刷的墙壁里面透着斑驳,这是一个用新的建筑材料包裹起来的老楼,至少有数百年历史。楼里的空气似乎透着些糜腐的味道,还弥漫着一种让人寒毛耸立阴寒之气,我不自然地想起苯教一些供奉鬼特别的巫术、法术,于是就紧跟在同行的梅娘身后,梅娘是个有着种种传奇的人物。看着通向二楼的楼道,她也颇为迟疑,但看着其他人一轰而上的到了楼上也就随着上去了,楼上是一条黑暗悠长的楼道,墙壁黝黑上面有些很淡的绘画,上楼后糜腐的气息越发浓郁,楼道两边分割成对称的小屋,我正犹豫要不要到小屋看看,梅娘只朝楼道看了一眼就毫不犹豫地说,我不住这里,立即转身下楼了,我也就紧跟着下去了,出来之后我们都长出了口气,神秘之寺自有特别的神秘气息。就在大家已经绝望,开始讨论是搭帐篷还是返回四十公里外的县城住宿的时候,遇到一个干部模样的藏民,他是县里派驻到管委会的干部,他们在寺旁边有院房子,可以给我们借宿。这是一个现代建筑,院子里还立着国旗停着警车,颇让人心安。晚上和干部聊天,我到孜珠寺是属于“白苯”还是“黑苯”,他哈哈一笑,现在都说是雍仲苯教,当然是“白苯”,所谓“黑苯”是原始苯教,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了。另外不能这么问寺庙里的僧人,不然他们会不高兴的。值得一提的是,管委会有面墙上面贴满了孜珠寺高级僧人写的爱国学习体会心得。 第二天一早黎明未至,鼓号之声已经响彻绝壁,惊得数十只夜宿的秃鹫腾空而起,法会开始了。僧人们鸣号击鼓毕就脱鞋入殿各自坐下,开始诵经。有领读的,有击鼓的,有巡视的,和佛教寺庙的法会看起来没多少不同,我们在店内观赏拍摄,大家也极为友善,都是相视一笑,没有人过来干涉,我还特意提醒了大家,苯教不同佛教顺时针转绕,而以逆时针转绕为尊,观赏拍摄千万不要走反。大殿内供奉的“佛像”和四周的各种彩绘壁画和佛教也极为相似。除了主供的佛像,大殿里面有众多看似年代久远的宝物,其中有个虎皮箱子颇为抢眼,大家都在凑近仔细观察,老虎皮色浅毛短,应该是用孟加拉虎皮做的。拍了会儿法会,大家决定出去转转,走一下孜珠寺的转山路线,路线也有内外转之分,大家选了距离较短的内转,这是一条奇险的路线,从前到后绕六座山峰一圈,看着山后面远处的重重雪山、几乎垂直的数百米高的悬崖以及悬崖上面的建筑,真是如同美剧《权利游戏》里的守夜人长城,又或是电影《2102》里面对洪水来袭时的的珠峰上的寺庙。绝壁悬崖上有许多洞窟和简陋的房间,一看就知是闭关苦修用的。转山的路线把很多闭关房间也链接起来,进到房间里一看,也就是青灯黄卷,有些或是多点桌椅器具,有些供奉了唐卡佛像。遥想二三千年来,从此处看出去的景色似乎未曾改变,一种时空的模糊和岁月的苍凉油然而生。我站在洞口眺望远方,时而感悟生命的苍茫,时而放空思绪,感受身心与天地万物合而为一,这就是苯教佛教相通的修炼吧。绝壁之上还有一些木板搭建悬空数百米的厕所,值得一试。我们此行实际是一支民间探险队,总得有些特别的探索。和周涛研究了下,悬崖上的修行闭关房虽然老旧,但色彩鲜明,估计近年来全部修复过,而稍远绝壁上的洞窟看似多年未有人深入,里面或许还能看到一些原汁原味的东西。周涛是攀岩高手,于是商量由他找个洞先爬上去,如果有什么可看的大家再上来。他选了个洞攀爬上去,进洞不长时间又退回到洞口,摆摆手,示意大家不用再上来了。下来一问,他脸色苍白的说,洞里很臭,里面到处是人的头发牙齿,还有些骨头制作的如同嘎巴拉的法器,估计和祭祀超度亡灵有关。既然不懂,还是心怀敬畏,不去打扰了。对于千年古寺,我们只是普普通通万千过客,时近中午,我们离开了,当车慢慢盘山而下,法会结束的鼓声再次响起,声音响彻云霄,绕绝壁扶摇直上,又惊得山头的一群秃鹫腾空而起。 <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