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真谛:观察、欣赏,自我完成(二)

丰富的单纯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作文进级。</span>小家伙这个假期需要写篇作文《手机到底好不好》,为此,我们三个专门展开了讨论,各抒己见,火花四溅。可一到提笔,小家伙就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一副痛苦状。说好的时间,一拖再拖。还要我们指导。我是学中文的,知道写作就是说话,把感动的有趣的记录下来就是好文章,更知道写作文绝对不能越俎代庖,以指导为名替孩子写,说的都是大人的话。我和闺蜜都算是能写之人,所以反复跟孩子讲,你的记忆力这么好,只要还原我们的对话就好。结果第一次写的连一年级的水平都达不到。按理说小家伙说话口若悬河,阅读量惊人,记忆力超强,词汇量更是丰富,输出应该不成问题。而且他之前也写过几篇有水准的范文。妈妈说,早发现他看听说都没问题,一到写就鬼见愁,可能是一年级写字难看被同学笑留下了阴影。虽然如此,我和闺蜜还是很坚持,希望他写到应有的水平。小家伙开始耍赖,说我们的对话不值得记录,他就只能写到20分,前两篇得了满分这篇就想放松一下,云云。我说,你可以选择写也可以选择不写,那是你自己的事,但你选择写就要写出你该有的水平,不能应付,不能投机取巧,偷奸耍滑,你的那些小伎俩小心思,在我和你妈这不好使,一眼识破。你觉得我们认真地与你讨论,说出我们的观点,不值得记录,不被你尊重。那我们也有我们的不值得,不值得跟一个推三阻四的孩子打球,不值得跟一个应付了事的孩子放风筝,不值得跟一个明明可以做到80分却偏偏自甘放弃到20分的孩子谈天说地……我不知道我说这些话是不是重了,是不是贴了标签给孩子定了性,在他的幼小心灵上投下了阴影?那一刻,我也有些惶惑。孩子这个态度是不是原则问题?他不写好作文,我就不和他玩,这是不是一种交易?这中间的因果成立吗?我说完走出了书房。闺蜜冲我竖了大拇指,说你讲的他哑口无言,在家里早就大吵大闹,摔门撒泼了。我亦表达了我的不确定。</p><p class="ql-block"> 过了一会,小家伙依旧没写,但像没事人似的问我要不要一起去买烟花?也许他早忘了方才的一幕,也许这是他惯用的方法,以为大人终究会妥协,他一要权利时就惯说因为我是小孩子,你是大人啊。我平静地但斩钉截铁地对他说,不去,不值得,人间不知道(网络用语,他知道)。他讪讪地走了。我和闺蜜告知他我们下楼打球了,他写好了拿着作文下来找我们。全程只有告知,告知我们的选择,不带情绪,不指责,不妥协。温柔坚定有原则。小家伙拿着60分的作文来找我们,我们说有进步,不过还可以写到80分。陪他打了会乒乓球,并让他观摩我和妈妈的对打,让他帮我们数回合,从4、10到50,告诉他这就是进级的快乐。看到孩子还愿意写,就不要紧逼,而是给他缓冲时间,陪他玩,做他想做的事,情绪得到了缓解,一切水到渠成。次日,我直接问他80分的作文啥时写,他说了个时间,虽然还是拖拉苦想,但毕竟没发飙拒绝,最终一篇作文写了三遍,闺蜜说这是破天荒,而且没有发火。</p><p class="ql-block"> 这个过程和结果也令我反思:我们一直有很多概念的混淆。比如什么是无条件的爱,什么是接纳。书上常说不能跟孩子做交易,不是“你不做什么,我就不做什么”,我觉得有道理。可现实中真是这样吗?“你不做什么,我依然爱你,但我选择不跟你打球,玩,看电视……因为我也是做了饭,打扫了房间,看了书,我认为做了本分的事情后,闲暇时间放松才去各种玩,游戏的。”我们要让孩子有选择权,我们自己先要有所选择,接纳孩子的选择,不等于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一味纵容,溺爱。告诉孩子:你有你的选择,我也有我的选择,讲出选择原因,而且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不是威胁,是同理心,平等心。世界的本质就是交流、交换、交易,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万物的关系,而这些关系的构成就建立在“三交”基础上,情感有本能成分,感性因素。但情感的变化与持续生成,与理性的“三交”密不可分,血缘亲情亦如此,所谓“交情”就这样油然而生。各种关系的维系莫不如此。</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把你当个冲天炮放了。</span>小家伙一直嚷嚷着买烟花,一会又说想放冲天炮,叨叨个没完,年三十他已经放了一个小时,估计被我家(最后一年允许放,报复性燃放)周围此起彼伏的烟花朵朵隆隆炮声,勾起了瘾头,对孩子来说天天放都不为过。我正在做饭,见他碎碎念,便笑着说“把你当成一个冲天炮放了吧,你看是在你头上还是屁股上绑一个小辫,当成捻儿,点火跟火箭似的一飞冲天,你就可以去九天揽月了,省的在这叽叽喳喳的烦人。你看看是把你当成一个冲天炮还是当成一个屁放了?”小家伙听了哈哈笑,也不再纠缠烟花的事儿了。</p><p class="ql-block"> 做父母的跟孩子沟通太过一本正经,正襟危坐。闺蜜原本是个很有趣的人,跟朋友聊天都是字字珠玑,可这几天下来,我看她跟孩子也是一副说教纠错催促的模样。其实跟孩子沟通是要用这种好玩儿的方式和他们喜欢用的语言的,亲子双方要互相适应学习,而非父母单方输出。</p><p class="ql-block"> 初六午后我带小家伙去湖边散步,目及三角梅的盛放,鼻嗅桂花树的芬芳,耳听布谷鸟的啾鸣,沐浴南方初春的艳阳,不再文史哲,不再科技艺,只是感知自然的四时之美,散淡地闲聊。“阿姨,快看”,顺着他的指向我见几只海鸥擦着湖面飞起,孩子的感知是如此敏锐,他们与自然充满了灵性的链接,我们却被世俗污了身心。“天地一沙鸥”,孩子随口吟出。看到湖边杨柳依依,他脱口而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大美无言,那一刻,我有些泪目,这样一个美好的孩子怎会品行不端、性格缺陷!</p><p class="ql-block"> 康德说:美是无目的的快乐。我们缺乏审美,我们不快乐,因为我们太过功利,太过焦虑,太多快感刺激,而少美感,缺少一种自在的心灵状态,就像此时的这个少年,纯美至臻至善!父母给予孩子太过知识的灌输,关闭了他们与生俱来的美的感知,硬生生地割断了他们与自然的脐带般的链接,与自然流淌的生命状态的链接。知识信息度娘可问,技能人工智能可替代。作为灵长类的人,那个最核心的优势在一个“灵”字。有人预言,未来最需要的能力是“创造力、想象力、审美能力、同理心”,而这些与知识技能型的各类补习班都无关。</p><p class="ql-block"> 彼时听蒋勋《美的沉思》,他说美是观察、欣赏,自我完成。我觉得教育亦如,教育的本质就是追寻真善美的过程。观察孩子、欣赏孩子,让孩子长成他自己的样子!完成他生命或绚烂或沉寂或五光十色或岌岌无名的状态,只要是他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