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川寨采风纪实 作者 秋实

秋实

<p class="ql-block">  每当提到太行山,人们总会首先想到山西,或许与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人说山西好风光》里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那脍炙人口的歌词有关吧,人们自然不自然地把太行山和山西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大美太行,美在山西,美在河南也美在河北。位于河北邢台的“太行川寨”王硇村就是藏匿在太行深处,鲜为人知的太行美景。</p> <h1><b> 一 王硇村</b></h1> <p class="ql-block">  王硇村地处太行山东麓,河北邢台沙河市的西部山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p><p class="ql-block"> 村子小广场附近的村志上记载着王硇村的悠久历史,村子始建于明代,一个四川成都府两岗村的村民王得才科举榜上有名,后在朝为官,官至镇京总兵。</p><p class="ql-block"> 朱棣建都北京期间,他负责押运建造紫禁城的皇纲,一次行至邯郸黄粱梦一带遭响马抢劫,皇纲被抢无法交差,按律当斩。无奈之下,带着少数随从及家眷逃往沙河县正招村,事态平息后,选择今天的村子所在地开荒安家,繁衍生息,取名王硇村。</p> <h3>  由于王氏家族从四川而来,所以房屋建设带有浓郁的四川特色,只是少了些四川 川寨的木结构,其它基本一致,“太行川寨”的美名就是由此而来。</h3> <h3>  王硇村 村子不大,村里的路纵横交错,到处都是石头。房子是石头垒的,路是石头铺就的,石碾子、石磨,就连喂牲畜的食槽也是用山石凿出来的。与别的石头村不同的是那些石碾、石磨在这里不是摆设,而依然在使用中,王硇村是地地道道的石头村。</h3> <h3>&nbsp;&nbsp; 王硇村四面环山,南边的山上到处盛开着红色黄栌花,西北边的山上是王家先人们开垦的大片梯田,梯田里点缀着盛开着粉色小花树木,西南方向是笔架山,站在笔架山的山顶上可鸟瞰王硇村全景。</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王硇村是沙河市众多古村落开发较早的旅游景点,各项服务设施相对完善,那里的民风像老房子一样古朴,那里的人待人友善,那里是追忆过去,了解太行人民从古到今奋斗精神的好去处。</h3> <h1><b> 二 安河村</b></h1> <h3>  安河村是我们此次活动的第二站,安河村距王硇村十几公里,安河村盛产石料,所以村子里的大多房屋是用山石建造的,村子里的民宅大部分是清代所建。</h3> <h3>  走进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巷口有几个老人正在闲聊,我四下搜寻着能见证安河村历史的印迹,在一个与其它门楼并没有太大区别的门前,我停下了脚步。小院里,影壁前的修竹郁郁葱葱,竹子向走进院的方向稍稍倾斜,像是院里的主人,笑迎着远方而来的宾客。</h3> <h3>  正在我好奇那些竹子,在北方如此高的山上、那么旱的环境下,居然会长得那么好?</h3><h3> 刚才巷口聊天中的一个老人向我走来,我主动迎上前去与老人攀谈起来,老人指着有竹子的院落说,那就是我家。老人姓杨,他家是村里的大户,从明代就居住于此,到他这辈已是第十五代了。</h3> <h3>  老人热情地邀我进他家看看,小院干净整洁,院的正房前有一个像小庙一样的小建筑。老人说那是供奉天地的天地庙。</h3> <h3>  杨家乐善好施,从前家里养了几头大牲口,春耕农忙时,或是红白喜事供村里人无偿使用,杨家门前的小路名为“马厦旮道”,就是因杨家的义举而得名。老人指着紧邻马家的过街楼上的牌匾,向我介绍了杨家祖上助人为乐的光荣历史。<br></h3><h3> 短暂的交谈结束了,杨家乐善好施的义举始终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万事皆有因果,积德行善就是在积功德、积善业。相信老人家一定会得到好的果报,愿老人家健康长寿。</h3> <h3>  安河人民非常好客,所到之处村民们都笑脸相迎,村长亲自做我们的拍摄向导,中午还为我们准备了“大锅菜”。可别小看这“大锅菜”那里面包含着老区人们的一片情意。</h3><h3> “大锅菜”可能在大城市人眼里不算什么,可按当地习俗,“大锅菜”那可是招待远道而来客人的最美佳肴,那是村里婚丧嫁娶,过节、过年才可以享用的,足见老区人民的真情。在此我们发自内心地,感谢老区人民的热情款待。</h3> <h1><b> 三 绿水池村</b></h1> <h3>  绿水池村与王硇村有割舍不断的血脉关系,前面介绍了王硇村的来历,绿水池村最大的王氏家族,就是当时逃往沙河县王硇村的王氏家族另外一个分枝,村里还有另外一部分王姓村民是后来从邢台迁徙而来的,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绿水池村。</h3> <h3>  离绿水池村几公里处有个风景秀丽水库,即峡沟水库,水库是为了解决下游近10万人的饮水问题而修建的。水库于50年代末开始修建,60年代初竣工,历时三年多。水库狭长呈东西向,水库的南岸山峦叠嶂,怪石嶙峋。北岸的绝壁上有一段500多米长的挂壁公路,透过挂壁公路开的一个个“采光窗”看过去,对面的山映在碧绿的湖水中,宛如一幅幅优美的画卷。</h3><h3> </h3> <h3>  挂壁公路不长,而且很窄,许多地方目测宽度也就3米左右,因此不适宜车辆通过。</h3><h3> 出了挂壁公路西边洞口继续前行,几里地以外有一个小山村,——即峡沟村,村里只有几户人家,在没有发展旅游业前,那里十分闭塞,那里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刀耕火种”自给自足的生活。</h3> <h3>  修建挂壁公路是不得已而为之,在未建水库前,峡沟谷底是峡沟村 村民外出的唯一通道,水库建成后把出村的唯一通道堵死了,进出村子需要翻山越岭很不方便。</h3><h3> 1968年在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三年多,开凿了现在我们脚下的这条长约500米的挂壁公路。</h3><h3> 这条挂壁公路虽没有郭亮、穽底等挂壁公路那般宏大,但峡沟挂壁公路有它自己的特点,小巧精致、景色宜人。</h3><h3> 峡沟碧水映蓝天,</h3><h3> 两岸绝壁入云端,</h3><h3> 此处美景宛如画,</h3><h3> 何须妒忌天上仙。”</h3><h3> ———秋实</h3> <h1><b> 四 渐凹村</b></h1> <h3>  渐凹村隶属沙河市刘石岗乡,渐凹村历史悠久,据说是从元末明初开始建村的,距今有700多年历史,村庄坐落在半山腰上,村子正面是太行山大峡谷——“八里闯”。村子的房屋大部分用山石建造的,石房子依山而建,远望整个村庄,房子层层叠叠,村里的路四通八达,人却很少,若不是我们的到来,整个村子是静悄悄的。</h3> <h3>  在村中的一块小空场上,我遇到一郭姓老人家,我走上前去与老人打了个招呼,简单的交谈就这样开始了。</h3><h3> 老人说渐凹村最早的村民,是从山西洪洞县迁徙过来的,当时是侯、李、胡诸姓在这里开荒立村,取名侯家庄,后因选址地势偏高,水源奇缺,遂将村庄移至能存住山上水的凹处,因当地人把山上留下来的水称作渐水,所以取名渐水凹村,后来简称为了渐凹村。再后来朱、郭、崔、范四个姓氏的人陆续迁入,逐渐取代了侯、李、胡三姓成为了村子里的“四大家族”。老人家口音很重,朱、郭、崔三姓听起来不费劲,就是说到姓范的时候,我实在是听不懂,老人家说了三遍“姓法哩”,我还是没听出来,最后老人家说草字头下一个三点水,右边……,噢知道了,您说的是姓范是吧,“对哩,姓法”。</h3><h3> 一个接近80岁的久居深山的老人,居然识字。令我有些惊讶!老人家和这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村庄到底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不是一时半会能说清的。</h3> <h3>  据老人说原来村子里有接近380户人家1800多人,改革开放后,村里的年轻人,都逐渐离开了世世代代赖以生息的村子,去了城里,目前村里只剩下300来人了。或许和我们去的时间有关系吧,在村里我只遇到三两个玩耍小朋友和几个村民,村里显得空荡荡的,莫非渐凹村是个空巢老人村,真实情况就不得而知了。</h3><h3> 将近11点我们才结束了渐凹村的拍摄活动,原本渐凹村对面山上的大坪村的拍摄活动被临时取消了,在回程的路上增加一个柳泉驿村的拍摄。</h3><h3></h3> <h3>  柳泉驿村是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村里以现代房子为主,大部分房屋外墙被染成了五颜六色,透着一股现代新农村气息。村里还保留着一些老房子,那些老房子和其它村的老房子基本一样,但也有差别,就是已呈现 山石和灰砖混用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村子座落在小平原上,各方面条件都好了有关吧。</h3> <p class="ql-block">编后语</p><p class="ql-block"> 这次魅力太行川寨行,体会很多,老区人民的热情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确值得学习。</p><p class="ql-block"> 客观的说大部分老区人民的生活还不富裕,值得欣喜的是通过此次活动能够体会到,各级政府在为老区想办法,因地制宜着力打造旅游业,努力促进经济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革命老区。</p><p class="ql-block"> 真心希望通过旅游业带动其它各业,使老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让老区人民尽快过上好日子。</p><p class="ql-block">摄影 秋实</p><p class="ql-block">文字 秋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