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读一本书 相约共成长——王利平工作室寒假“共读一本书”活动纪实

小雨

引言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书是生命的另一种成长,王利平工作室成员教师相约共读,一群志同道合、朝夕相处的人在一起,品读、讨论、聆听和践行一场妙不可言的阅读之旅。</p> 选择原因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枣庄市教科院刘勇老师指导下,滕州市龙泉小学深入思考“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最终确立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行善创教育办学目标”的办学愿景,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探索未来教育之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思想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教师专业素养亟待提高。在刘老师推荐下,工作室选择《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作为共读书目,旨在提升成员教育理论水平,探寻教育本质,回归教育初心。</p> 共读计划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龙泉小学校长、工作室顾问庞厚宝对工作室成员的读书学习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为老师们专门购买了书籍,满足了假期大家在家里共读一本书的愿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庞校长告诉工作室成员,优秀的教育者同时一定是一位优秀的阅读者,自古以来,教师便以“教书人”和“读书人”的双重身份出现于世人面前。当然,阅读学习不是汲取和模仿,而是改造和创新,作为教师要凝练和沉淀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就正如陶行知当初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改造为“生活即教育”一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工作室成员共同商定,假期内每周一、三、五为集体交流时间,工作室成员在线打卡、汇报阅读进度、分享阅读心得及笔记。</p> 共读分享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作室主持人王利平:“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我们刚步入讲坛听过最多的一句话。我们听过太多关于陶公的名言,但是却很少有人真正走近陶行知,用心去感悟他的思想。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思想付诸教育实践,继而有所发展了。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对话,从今天开始,让我们一起走近陶公,感悟陶公思想,共同经历难得的精神之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作室成员张颖:在陶行知看来,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饱含着教育的影子,教育、学习和做人是分不开的。在他眼里没有坏学生和好学生之分,每个儿童都可以教,并且儿童是新时代的创造者,而不是旧时代的继承者。成人是儿童的朋友,教育的功能是解放儿童,而不是束缚儿童。这些观点时至今日,我们做到了多少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作室成员陈兆翠:初识陶公是在师范正对大门的雕塑上,刻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名言,那时起,我初识到教育是奉献,教育事业是清贫的。陪儿子学习的空翻开了陶公的教育名篇——教学合一,让我知道了教学要合一,更深深体会到教学是教学生学,教是为了学,学路为先,教路是为学路辅助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必须要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否则年年照样画葫芦,会觉得十分枯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作室成员钟淑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师爱”是陶行知先生师德思想的核心。陶行知先生在自己重庆一处住地门楣上写过一帧横幅“爱满天下”,这是他终身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在对待学生态度方面所提倡的师德规范。他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因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他启示我们,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作室成员程锦:最近回家过年,看到母校的一栋教学楼是“行知楼”,以前一直都好奇为啥身边很多学校把教学楼取名为“行知楼”,直到我自己从事教师行业,读陶老先生的书,明白了,陶老先生真是中国教育的大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当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时,觉得做教师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作室成员王书雅:师生共生活——教职员与学生共甘共苦,共生活,共造校风,共守校规,是陶公认为改进中学教育和一切学校教育的大关键。以身作则,拿全副精神同化新生。在遵规守矩共同生活中应杜绝例外,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方可约束学生,使人信服事半功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作室成员曹荣芳:陶行知先生认为,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三、强健活泼之体格;四、优美和乐之感情。作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创造利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作室成员任平平:在陶行知看来,生活的目的就是教育的目的。用通俗的话说,教育是为生活服务的。反观我们当下的教育,更多的是在告诉学生们怎么解题,怎么在考试中获得更高的分数。至于我们生活中有什么问题,我们的情感有什么需求,我们的认识有什么困惑,我们的教育是不太去关注的。正因为如此,生活中的不少学生才表现出多么的低能和幼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作室成员桑中杰:“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句话提醒我们应该怎样来做一个老师。“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他说的教学生学的意思就是教师不能在课堂上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为饱,而应该是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经验知识,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这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作室成员陈晨:陶行知先生提到:“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真是过来人阅历之谈。因为必定要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否则年年照样画葫芦,我却觉得十分的枯燥。”起初对于孔子的这句话我只理解了表层意思,没想到陶行知先生将这句话用到教师教学上竟然这么合适。读完了这篇文章,让我沉思许久......教师因为要重复的一遍又一遍的教授相同知识,就可能有疲倦感,就会产生职业怠倦。如何克服职业怠倦,消除疲倦感呢?唯有让自己不断的学习新知识,用新的知识去充实自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作室成员李丹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概括起来包括三大基本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的意思就是说,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和目的,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只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才能教人积极向上。“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必然结论。陶行知主张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在书本,而应扩大至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学习,使学校教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反对以“教”为中心,主张“教学做合一”。这就从教学方法上改变了教、学、做的分离状态,克服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脱节、理论与实际分离的弊端。</p> 结语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儿童作家曹文轩说,“人类一切优美的动作背后,一定有一个基本的动作,这就是读书。而人类一切丑陋的动作背后一定有一个动作的缺失,它还是读书。”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多读书——以读书为支撑,我们才可以立足课堂,从容播种传道;以读书为信仰,才可以坦然而宁静,明朗地面对人生;以读书为生活,才可以涵养感情,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以读书为己任,才可以使教师的生命之树常青,无声地润泽学生,也悄悄地葱茏自己。读书是我们成为好老师,成为名师的必经之路。希望王利平工作室每一位老师都在读书中解困惑,强技能,厚底蕴,涵素养,用勤奋为自己辞旧迎新!</p>

教育

工作室

陶行知

学生

教师

成员

生活

读书

我们

陶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