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出于蓝(二)

芳梅疏影

张家姐妹 <p class="ql-block">  在依山而建的几十户小村落,有一对吃苦耐劳的姐妹,二姐张素兰,三妹张素珍。大哥大姐已立家,二哥外出干《七.一三》工程。珍宝岛战役之后的第二年,三哥在“要准备打仗”的国际形势下,毅然报名参军。豆蔻年华的小妹和长她三岁的姐姐,担起儿郎重任,在生活的艰辛里苦苦抗争,在求学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他们和爸爸妈妈的师生情,和我的一些交往,尤其是他们俩做民办教师期间,对工作的责任心,对求学的执着,让我心生敬意。时光流逝,人生进入夕阳绚烂的今天,她们不负韶华,用汗水浇灌的事业花朵,令我回眸赞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素兰是1970—1972年在南树林子中学(文革后由完小升格为中学)跟我爸爸读书的。她们年近花甲的父亲,靠公分微薄收入,能供她和妹妹继续上学,已经是开明家长了。她们珍惜上学机会,学习刻苦 ,成绩优秀。放学回家,尤其是寒假,姐妹合作,在寒冷的环境里,干工序五六道之多的成人活计,编席子补贴开销。之后读高中的两年,由于教学秩序混乱,所学课程没有高中的深度,毕业后回还广阔天地,修梯田,植树造林,在战天斗地队伍里摸爬滚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妹妹素珍,小学四五年级跟妈妈读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升初中,刚好爸爸送走了她姐又教她(1973年),当时把教育秩序刚刚恢复的两年称做“回潮”、“逆流”,1974年她无奈“混到”初中毕业,到离家更远的大定堡中学读书,开门办学时代,今天要办《红医班》,明天要办《钳工班》,后天又有《农学班》,手忙脚乱心没底,啥都想要,啥本事都没有学到,忠心耿耿地“混”到了高中毕业文凭。1976年毕业回乡务农后,也算是村里的文化人。</p><p class="ql-block"> 1977年恢复高考的喜讯,让姐妹升学的理想火花,越发照亮人生的征途,没有复习资料,没有辅老师,不能放下农活专心看书,在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昏暗的灯光照着两张渴求知识的脸庞,何谓语法的“补.定.状”,何谓物理的电磁场,姐妹并肩学习……为圆大学梦,勇敢地踏入考场,发榜结果是姐姐没得到消息,妹妹进线体检,不知何故没有下文 ,可能志愿报高了,可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77年,素兰任一年级班主任,刚好教我三妹妹。说来真是不愧为爸爸的好学生,教书用心专研,精讲多练勤辅导,我三妹妹的成绩一直不错,四年级下学期转到县城实验校, 顺利通过考试。对于初为人师的她,教知识易,写教案难,总是虚心向我父母请教,昔日的学生,今朝的同事 ,父母一向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与经验。</p><p class="ql-block"> 1978年,招聘民办教师考试,素珍以第一的名次考中,校长知道她高考进线,“考走了替你高兴,不走你是有前途的老师”。结果她成了“有前途的老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冬天,寒风凛冽,姐妹徒步五华里,总是最早到校,以满腔热忱上好每一节课,她们知道责任大于个人的大学理想,夏天,酷热难耐,他们俩没有午休,自学高考课程,高中知识不会,就把问题写下来转交给我,我现发现卖地充当她们的“一题之师”,想想她们俩的求知进取,实在让我敬佩。然而,靠业余时间学习,还得和父母一起侍弄自留地,打羊草等等,岂能与在校补习的学生抗衡,姐妹几次考试未能如愿,有抱负的她们不气馁,不放弃,以水滴石穿的精神把握有限的机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1年,在职对口专业招生,报考锦州师范,姐妹继续双双以不平静的心情,踏入安静的考场,交出凝聚几年心血的答卷。之后就是焦急地等待,那消息,是姐姐考上?妹妹考上?或许姐妹都考上?最不想猜的当然是都没考上。我妈妈爸爸和同事们一样,看似不动声色,心里一直关注消息,妈妈更担心姐姐考不上(农村女大当嫁),姐妹的心情更是忐忑中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终于有消息了,张素珍被锦州师范录取,姐姐没有消息,意味着落榜,最担心的事还是出来了……同事们有点矛盾,替妹妹高兴吧,姐姐是高兴的同时掉眼泪,说劝慰的话吧,总觉得没有充分理由,甚至心里想:姐姐考走,小她三岁的妹妹机会还有的…… 终于不久后有了喜讯:姐姐接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姐姐高兴得热泪盈眶,同事们的心,也是一块石头落了地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3年姐妹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凭着优秀的学习成绩师范毕业,分别去了绥中和葫芦岛。后来姐姐在绥中多次当劳模,妹妹在葫芦岛 ,从班主任到大队辅导员,再当校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农村长大的1978年之前(含1978年)毕业的那一代人,能克服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在生活重压之下,锲而不舍,考上全日制学校,在我们大定堡那片教育落后的山沟沟,除了牌坊大队补习一年的高伟茹(吉林大学),补习两年的高世章;当过几年民办教师,在补习班补习两年的高瑶堔。还有往户屯 的石仲民。</p><p class="ql-block"> 我了解到,1982年,下盘庄子的孟凡忠也考上了锦州师范,他也是爸爸的学生,和张素珍同学,入学前同样是位老百姓认可的民办教师。</p><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末,我们家突然来了两位不速之客,她们俩衣着得体,谈吐文雅,和我的父母相当亲切,这两位客人,不用我说,你一定猜到她们是谁了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中右二张素兰</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一张素兰</p> <p class="ql-block">张素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