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西江苗寨

小寒大雪

<p class="ql-block"> (三)西江千户苗寨</p><p class="ql-block">  8月15日我们离开镇远,前往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西江千户苗寨在贵州省乃至全国都是一个很著名的人文历史景点,它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p><p class="ql-block">  从镇远古镇到西江苗寨只有100多公里,但由于是山区道路,中午才到达西江苗寨的停车场。刚停好车,便有一个村妇前来推荐她家在景区的民宿,我们知道像这样著名的景点,商业气氛都会很浓,出于谨慎不敢贸然跟她走,决定先进景区看看。</p><p class="ql-block">  由于疫情影响,贵州景区的门票都很优惠,对老年人免票,只需买张景区内的车票。</p><p class="ql-block"> 西江千户苗寨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连片组成,它们分布在几个相连的山头上,清澈见底的白水河从中间穿过, 把它们分成南北两大片。</p><p class="ql-block"><br></p> 西江白水河有七座横跨在河上的风雨桥,翘角飞檐,势欲凌空,朱栏黛瓦,精雕细刻。我们从7号桥开始,沿着白水河一路游览过去。 白水河边用来招揽游客的商店、餐馆,修建的相当精致,色彩华丽且具有浓郁的苗家民族风格。 层层叠叠的楼房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每一幢都能露出它的楼面,同样每一幢都有很好的观景视野,抬头望去显得十分壮观。 <p class="ql-block">  西江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吊脚楼有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这里难得见到平地,几乎所有的吊脚楼都是分布在山坡上的斜坡吊脚楼。楼房一侧靠在山体上,另一侧用木柱支撑,防水防潮。</p> <p class="ql-block">  吊脚楼多为三层,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这种功能布局,非常适合山地农民的生活需要。 </p><p class="ql-block">  吊脚楼的二层堂屋外侧大都建有独特的回廊,苗家女常常靠着栏杆刺绣和休息,便获得了一个好听的名称“美人靠”,苗语称“阶息”,它是苗族吊脚楼的一大特色。</p><p class="ql-block"> 现在新建的吊脚楼都增加了1-2层,增加的楼层都是用来供游客住宿的客房,这给村民带来许多旅游收入。</p> 这些存在了近千年的的苗寨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是中华历史上古民居建筑的活化石。 4号风雨桥附近有一个很大的歌舞演艺场,山寨的村民每天都会穿着鲜艳的苗族服装在这里载歌载舞,成了西江苗寨接待游客的传统节目。<div>  我找了个位子让夫人在演艺场休息,等待观看表演,然后独自挎着相机从古街上的“也东寨”巷道向山上爬去,进入苗寨深处。</div> 也东寨是西江苗寨中的一个大村。山寨的小巷道都是用青石板铺的台阶,上上下下,七拐八绕,岔路极多,不仅费力而且很容易迷路。 好不容易,汗流浃背地登上山寨的最高处,那里是以前的苗王府。<br>  历史上苗王是西江苗族的最高领袖,管辖着这一片十几个自然村寨。由于山深路远,历代王朝对这里的管辖薄弱,农业生产和社会次序主要靠苗王的一套班子自主管理。苗王府设有鼓藏堂, 鼓藏堂的“鼓藏头”是负责祭祀、祭祖活动主官。而负责农耕生产的主官是“活路头”。<br>  自民国中央政府加强管辖后,苗王、“寨老”、“榔头”等官职就没有了,但“鼓藏头”与“活路头”是世袭的,仍得以保留至今。苗王府不远处,便是苗寨“活路头”的住宅。 旧苗王府前正在修建一个小观景平台,平台上视野极为开阔,整个西江苗寨尽收眼底。 极目远望,千余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千百年来,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附近的山地上开辟出大片的梯田,形成了独特的山地农耕文化。 千户苗寨四周是一望无际绿意盎然的田野和山岭,层层叠叠的稻田遍布其间,山上则有着原生态的古树林,村寨掩映在田园风光之中,让人如痴如醉,不禁浮想起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忽然,一阵阵悠扬顿挫的鼓乐声从山谷中传来,演艺场的歌舞已经开始,身着盛装的村民正欢快地跳着苗族舞蹈。 苗族男人们用古笙和竹箫吹奏出深沉悠扬的曲调,让人浮想联翩。<div>  想必此刻夫人正用手机忙着拍摄这欢快的场面。</div> 热情的苗寨主人向游客敬上一碗碗自己酿造的美酒。从这位苗族老人慈祥的脸上,人们看到的是安宁和幸福,怎么也不会把千里逃亡、颠沛流离和他们联系起来。<br>  这要追溯到远古,西江苗族是苗族先祖蚩尤的直系后裔。5000多年前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被黄帝战败后,不得不背井离乡,逃离黄河中下游。经历了漫长的数次大迁徙后,分化成许多分支,其中的一支苗族“西氏族”约在600多年以前到达西江这里。此时西江已被另一个苗族分支“赏”氏族占据。好在大家都是逃难的同族兄弟,西氏族向赏氏族讨了这块地方落脚,便把这里称为“西江”,苗语即“西氏族讨来的地方”。 西江苗寨的姑娘都知道自己是蚩尤的后代,九黎的传人,是被黄帝打败后逃命出来的,从黄河边逃到长江边,颠沛流离数千年,直到逃进贵州的大山里。<br>  然而,今天她们却在贵州的大山里热情地接待来自四海的黄帝子孙。不管历史上曾发生过什么,经历了数千年的熔炼,中华民族早已融化为一个整体了。 当看到如此的美貌俊逸的苗家姑娘敬上迎客酒时,我再也不会相信史记中那些将蚩尤描写为人面兽身、头上长角的恶魔的记载了。那不过是胜利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对战败者搞的污名化。历史上黄帝的后裔不是也娶了九黎部落的女子做媳妇的吗!正如余秋雨游记说的:“以美丽回答一切!” <p class="ql-block">  下午,我们在1号风雨桥乘坐景区内的交通车,登上了白水河对面山上的观景大平台。观景平台上游人很多,我选了个好位置,支起三脚架,等待夜幕的降临,等待千盏灯火的亮起。</p><p class="ql-block">  突然,夫人穿着一身苗家的盛装出现在我的面前,兴致勃勃地让我拍照。这般苗家打扮,顿时像换了个人,变得年轻了,也漂亮了。苗家服装竟有这般神力,七十老者也能成公主!</p><p class="ql-block"> 惊诧中也有些疑惑,西江苗族是苗族中的“长裙苗”或“黑苗”,民族服装的颜色多为黑色和蓝色,是深颜色的,上面绣有彩色图案。不知她这一身大红的苗服是否真是这里西氏苗族穿的?或许是她们婚嫁时才偶尔会穿。不管是真是假,穿着好看就行。能有这个献殷勤的机会,自然要好好表现,努力将我心中女皇的倩影留在这绚丽的山水画中。</p> <p class="ql-block">  在一个有“美人靠”的观景屋内,她朝着远处苗寨摆了一个呼唤远山的造型。 顿时,山谷里仿佛回荡着她那清亮的呐喊:“我来啦---!西江苗寨。我们来啦---!蚩尤子孙。”</p> 天色渐渐暗下,山坡上的吊脚楼开始闪出了星星火火。 <p class="ql-block">  突然,千灯亮起,整个西江苗寨已是一片灯火璀璨,闪耀在人烟稀少的群山中。在黔东南的深山中看见如此蔚为壮观的场面,让我激动不已,这是民族的奇迹,这是大山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在按下相机快门的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