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君来赏梅 <br> 肖玲红(湖南)<div><br><div> 又是一年赏梅时,暗香盈袖觅芳踪。新年伊始,阳光明媚,位于娄星北路的梅园梅花争相盛开,为新春佳节增添了一份喜庆和春意。</div><div><div><br></div></div></div> 梅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向都是圣洁的形象。要说报春,当属梅花,它是最早感受到春的气息,喜鹊也闻讯赶来,站在它的枝头雀跃欢鸣着。 新春大吉,不如亲临梅园,赴春问梅,轻撷一两枝,连尘土都不用抖落,就那样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带回家,插在干净古雅的瓷瓶里,清气四溢,满室盈香,浓浓的生机与汹涌的春意霎时蔓延开来,直抵人辞旧迎新采瑞纳祥的心里。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百花凋零之际,腊梅却梅花不惧风霜,傲然开放,发出淡雅的清香,这样的风姿,这样的气节,令古今文人墨客为之吟咏不衰,传唱不绝。 多情的文人,不只欣赏梅花外在的风姿,更看重梅花独步早春的气质。梅花在唐朝文人的眼里,具备了更多更广的意向和精神内涵,述离别、念故乡、咏美人,无一不有。“江上梅花无数落,送君南浦不胜情。”武元衡一句《鄂浦送友》,写尽离情。“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轻描淡写就道出了外游之人难以派遣的相思和无奈。王适的《江滨梅》:“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把水滨的美人和清丽的梅花合二为一,诗风清新雅致,朴实自然。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清溪、皎月、疏影,它们穿越一千年的光阴,梅香依旧,李清照的“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木房瓦舍、寒梅落雪、折枝入瓶,它们好像只在古人的居室里,暗香袭袭,空间上的距离是居住环境的改变。 湖南有雪的日子不多,那些有限的雪,常常在美好的记忆中翻飞,照亮诗意的人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在一个飘雪的日子,煮一壶清茶,读一读宋人卢梅坡的诗句,听雪花咏叹冬的韵调,看梅花填上一阕春词。<br>我一直敬仰梅花,坚信一个爱梅花的人,是任何时候都能保持乐观的人。梅花的哲学,就是把冬天当做春天。梅花在雪野之中开放是奇迹吗?奇迹是很多花朵绝望或放弃时,梅花突然把梦想变成了现实,因为梅花有一种隐而不发的哲思,它是梅花骨子深处的秉性,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独特素养。 梅花生长环境恶劣,但依然快乐的绽放,更以她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为世人敬重。现代作家郁达夫,在《超山的梅花》一文中,写梅花的枝干极粗极大,枝叉离披四散,五步一丛,十步一坂,每个梅林,总有千株内外,一株的花朵,又有万颗左右;故而开的时候,香气远传到十里之外。同样,林徽因在《蛛丝和梅花》中,写梅花一串串丹红的结蕊,缀在秀劲的傲骨上,最可爱,最可赏,等半绽将开地错落在老枝上时,你便会心跳!<div><br> </div> 梅花傲霜雪,战严寒,不以华丽取宠,而以气韵为胜。陆游爱梅,情真意切,要写梅花时,“笔端有纤尘,正恐梅未肯”。要赏梅,必须先涉溪,洗净鞋上的泥土,不能沾染半点尘埃,采来梅花,是“不如折向金壶贮,画烛银灯看到明”,若出去赏梅,一定要在月夜雪中,宁可“月中香露湿乌巾”。“老子人间自在身,插梅不惜损乌巾”,这位爱梅狂人,甚至不怕冒着亵渎朝廷的罪名,把梅花插在官帽上。“山村梅开处处香,醉插乌巾舞道傍”,陆游每每面对梅花,都要喝得一醉方休。这个被人称为“花癫”的南宋诗人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可以说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了。人们都赞美梅花的傲雪精神,赞美她的不与百花争春的高洁之美。而这与文人很类似,文人也崇尚独立,不看重外部环境,文人也常在北风凛冽时,看寂寞的梅花,把梅花当作知己,其情其境,一直在撩拨着文人独善其身的心境。<div><br></div> <div><br>赏梅吟诗,吟诗赏梅,又是何等的雅致,何等的浪漫。新春佳节无他事,摘一枝梅,插一枝花,一份吉祥,一分古意,一份传统,将一年的祈愿,都寄寓在暗香盈怀的喜悦之中,春暖花开,鸟语花香,年年岁岁,喜乐安康。</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