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要不是2020年的某天君君在朋友圈里晒出了安岳石刻的几张图,我到现在还不知道安岳竟然有那么多石刻。而安岳竟然就在老公的家乡四川资阳隶属的一个县城,那么的近,不去看看都觉得我这个四川媳妇白做了。这个春节,于是计划去看看。</p><p class="ql-block"> 官方介绍安岳是“中国石刻艺术之乡,在中国石刻艺术史上具有上承敦煌,下启大足的特殊地位,中国古代佛教造像遗址最集中的县”。我查了一些资料介绍说:四川正式有年号的佛教造像比云冈石窟还要早,但石窟寺造像却比云冈、龙门、天龙山、巩县,以及西域和河西走廊等地的石窟寺晚些。所以,海内外学者在对中国石窟寺造像作分期断代时,忽略甚至轻视了四川石窟。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足、安岳、邛崃、丹棱、资中、蒲江、夹江、合川、仁寿等地的石窟逐渐被学者们发现,并为世人所知。这些造型,大多是佛教的,也有道教的,其造型精美,数量庞大,与北方石窟造像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们为中国石窟艺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特别是安岳、大足宋代佛教龛窟中的各种佛像、飞天、菩萨,其形象造型、雕刻技艺和构图模式等,完全脱离了印度、西域、中国北方,以及中原早期石窟艺术的臼范,充分反映了中国民间的色彩和审美趣味,为中国石窟艺术的分期开创了一个自成体系的时期。</p><p class="ql-block"> 资料还介绍了石窟为何会在四川遍地开花的原因。学术界比较认可的观点是安史之乱后,北方和中原陷入长期战乱,唐玄宗和唐僖宗两次逃往蜀地,带来了大量官吏、商人、画家、诗人、僧人,甚至一些老百姓,他们自然也把中原地区流行的造像传统也一起带来,加上四川自古富庶,那时战火也还没有烧过来,石刻艺术也就在这里开始生根发芽,遍地开花。 过去人们常说石窟造像在中国可以用“唐盛宋衰”来概括,然而四川地区的摩崖造像却在宋代迎来了鼎盛,明清依旧绵绵不绝。</p> 分布在安岳地区的石窟造像有近10万尊,分布点多大105处,开创时代为初唐,现存最早造像题记为“开元十一年”(723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分别是卧佛院、玄妙观、千佛寨、圆觉洞、华严洞、毗卢洞、茗山寺、孔雀洞、木门寺。此行,去了千佛寨、毗卢洞和茗山寺。<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其实我对这些佛啊、观音之类的了解,最初都是从《西游记》得来,相信大部分人和我差不多吧。这些年走过的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大足石刻,还有这些年的龙门石窟,积累了那么一丁点的了解,但还只是停留在皮毛,十分肤浅,每回去看石窟或者造像啥的,感觉就是看了个寂寞。但,并不影响它们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br> 安岳石刻给我的印象:很震撼,它的精美,它的艺术品相,均属上乘,不逊敦煌。而从旅行体验来说,安岳的几处石刻,分布过于"散",修复和保护的规模效应难以形成,得不到好的保护,很遗憾。仅半日时间,3个点已经游览完,要不是清早大雾堵车高速关闭耽误了很多时间,正常我们紧凑一点完全可以走完想去的6个点。 <p class="ql-block"> 第一站,千佛寨。这里植被丰富,环境优美,直接圈成了森林公园。它就在安岳县的城中心,在安岳县,热闹与幽静是可以自由切换的,前十分钟还在热闹的城中心,绕入一条山道,就是幽静之处,一尊尊雕像就静静的站立着。</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千佛寨在此行中石刻最为集中的了,又被称为“安岳石刻的陈列馆”,从唐到宋,历时600余年。可是!它却是被破坏或风化最最严重的一处,整个游览区的石刻,没几个保存完好,令人扼腕叹息。这些石刻的多是唐代原作,或者是宋朝改刻。<br></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千佛寨最经典的是这尊唐代石刻精品~药师经变龛。旁边是八大菩萨,下面是护神。药师佛在佛教体系中地位是高于菩萨。具体干什么的呢,我也不晓得,我只晓得黄药师是谁……</p> <p class="ql-block">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佛的华盖上,飞着两个只穿裤子裸上身的男飞天,在我国现存石刻中绝无仅有。哪怕是在全国石窟中男性飞天也是凤毛麟角,极少见到。在我看来,这男飞天的雕刻工艺比我见过的女飞天要粗糙和简陋,不过也可以理解,男的嘛。</p> 倒是飞天下的祥云,我觉得还比较好看。 <p class="ql-block"> 药师周围的浮雕表达了人生的十二大愿,反正我是分辨不出来哪个是哪个,在这十二大愿中,有一愿深得我心:上妙饮食,饱食其身。</p> 还有一愿:若厌女身,转女成男。这个佛界也管? 这尊长满青苔的菩萨,感觉已经与山融为一体,仿佛不是人为雕刻,而是天生就长在那里的。(盗图自君君) 这个石窟,是千佛寨石窟中很是色彩鲜艳的一处,我甚至严重怀疑是最近修复的颜色,很不协调的感觉。听说这里的修复工作,去年因为修复得极不专业被中央电视台点名批评过。 <p class="ql-block"> 历经沧桑,石刻与山、树融为一体了。</p> 有没有感觉到,这五个佛在眺望远方? 被风化的,被盗走的,这个千佛龛,留下一个个的小洞...千疮百孔,用来形容千佛寨简直不要太恰当哟。 也许,某户人家里供着的菩萨头,说不定就是从这里抠走的... 这里留下了风化的条纹和残体。 这处相对保存得不错。 有没有觉得,这石像的脸很不对头,尤其左边这个,完全给修复成一个现代老人家了嘛... 树根盘错交织于石龛外。 左边的这尊菩萨,经过了修复,明显看着不像那时的菩萨,这么不专业的修复,不被批评才怪。不负责任的修复,就是对文物的亵渎。 带着无限的遗憾,我们去下一处石刻:毗卢洞。 <p class="ql-block"> 毗卢洞,规模更小,就两三处石刻。但是这里收费,不贵,就18元/人,洞外,有卖香烛的小贩,这里香火不错,看来是慕紫竹观音之名而来的。此处的石刻很是精美上乘。</p> 进入毗卢洞的第一处是经典的柳本尊十练龛(大足的宝顶山也有)。雕刻了柳本尊在进行密宗修行的样子,包括:练指、练踝、剜眼、割耳、练心、练顶、舍臂、练阴、练膝、立雪。练哪个部位,相应就有一坨火团在那个部位。 <p class="ql-block"> 此龛讲述了柳本尊生平、行化、成佛的故事,每一“炼”均有造像配文字,图文并茂。看得出来,雕刻工艺很高超。<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练指。柳氏头戴巾,身着斜领交裾宽袖大袍,呈趺坐姿,食指尖上燃一团火。</p> 割耳,柳氏右手执利刃作割耳状。<br> 这是练心。 这是剜眼,妈呀,这些修行之人,对自己太狠了。 练膝。 舍臂。想着都痛。 这是练顶,大概就是做头发吧,要不然,你看有些佛,都是小卷毛呢。 这个“葛优躺”的姿态,就是练阴,怎么练,全靠想象了啵,反正我不懂。 立雪,图中柳本尊未戴冠巾,双手施禅定印,鬼才知道,这个立雪是搞什么鬼的...... <p class="ql-block"> 毗卢洞很小,前来烧香拜佛的信徒却很多,大概是因为这尊具有"东方维纳斯"美称的紫竹观音(也叫水月观音)了。</p> <p class="ql-block"> 她具有巴蜀造像的典型特征:民间味浓,不像北方造像的那样庄重肃穆,特别接地气。确实,之前看过石窟中,像这么自然随意的,真不多见。紫竹观音神情怡然,容貌美丽,衣着华丽但不浓艳,坐姿随意而优美,垂下的流线床单和服饰,都显示了古代工匠雕刻工艺的超群。</p> <p class="ql-block"> 紫竹观音,左边看像男,右边看像女,性别莫辨。手臂如莲藕。</p> 据说,紫竹观音的右手1949年被盗,后来说找到了,反正内行人说即便经过修缮,仍可以明显看出与左手原配的差别。反正我觉得差别不大,都是纤纤玉手。 看到那条蓝色飘带了吗,真是灵动而极富动感。 头上的宝冠也有一尊佛,坐在一缕祥云之上。 <p class="ql-block"> 具有生活气息的雕像,还有观音旁边千佛龛里,两旁的十八罗汉,T们除了极个别结跏跌坐,其他都是胡乱地坐,怎么舒服怎么坐…像极了下课之后学生们极度放松的姿态,真是生活化。</p> 千佛龛中,竟然有一尊小佛靠着旁边睡着了,在一众认真念书的小佛中,很扎眼!大概它就是那个时候学渣级别的小佛吧。 每个小佛其实都有姓名的。毗卢洞不大,15分钟不到,就可以游完。 第三站:茗山寺位置十分十分十分的偏僻。路很窄,窄到容不下两辆车通行。我们上山时,遇到游览完毕的车下山,为了错车,硬是费了好大的劲!要不是提前攻略了它的偏僻,我严重怀疑自己走错路了。总之,不要被前面的荒郊小路吓退,跟着导航走,到了导航地点,没有停车场,车停在空地即可。走到山巅一处平地看到一片芦苇丛,顺着小路往前走就是了。 因为偏僻,游人也极少。我在想,这里要是名气大些了,来的人多了,这么窄的路,如何能够承受,不堵个水泄不通是不可能的。反正,我先看为快。因为它虽然偏僻,但是很值得来。你看完图片,你就知道我为啥子这么说了。看过敦煌莫高窟,看过洛阳龙门石窟,看了茗山寺的石刻,这里石刻造像的品相与艺术水准都属上乘,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还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哟!千佛寨也是,毗卢洞也是。 茗山寺的石像都是矗立于顶峰绝壁上,且都很雄伟大气。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偏远难寻的原因,这些石像都很完整精美,除了风化,没怎么损坏。 尤值得一提的是这尊文殊菩萨像。菩萨呈站姿,右手置于胸腹前,左手伸出体外150厘米托经书,小臂上垂下的袈裟支撑了近千斤的重量,所以历经百年而不坠,是古代匠师采用重力支撑的力学原理妙用垂地袈裟解决了支撑问题,古代工匠是不是好聪明? 这尊石刻,十分高大威武,整个身体是有些朝我们倾斜的,很有压迫感,更是多了一份威严。 这是关在一间小房子里的石像,门外有警示牌,字迹很模糊了,唯有“不允许摄像”看得清,这图为网络盗图。 这是关在小房子里的另一尊石像。 在茗山寺的这么多的石刻造像,有一个特点:他们头顶的宝冠装饰,无一雷同,是安岳所有造像中,最为精致和特别的。于是,我拍下了所有的宝冠,留着好好欣赏。 在那个托经书的文殊菩萨后壁左右侧分别四个小圆龛,内刻有趺坐佛像,左边保存较为完整,右边风化严重。 在这里,因为风化形成的优美的波浪起伏的纱线,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多了一份神秘。有句话说的:雕刻万物的是时间,这处石刻,完美的诠释了这句话。 此处造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这些小佛,长得很卡通可爱,甚至还看到可爱的双下巴,看着有趣极了。<div> </div> 茗山寺不大,20分钟可以游览完毕。自此,结束了安岳石刻的游览。三个点虽不远,但是上山的路都不好走,辗转三个点,已经让我们有些疲惫了,我比较想去的还有圆觉洞、华严洞和卧佛院没有去。据说卧佛院,有一尊苗条得很的卧佛,TA是我国现存于盛唐时期的卧佛,且是唯一向左侧卧的佛,嗯,好像是,我依稀记得大学时去重庆大足石刻看的那尊卧佛,是朝右边卧的,且有点胖。(此图盗自君君) <p class="ql-block"> 余下的石刻,以后有机会再去吧。那时,继续写下集吧。</p><p class="ql-block"> 好了,再多说一下,除石刻之外,历史上安岳的名人也不少:有唐朝名将程咬金,撰写了《数书九章》的数学家秦九韶出生于此,唐朝苦吟诗人贾岛在这里当官,死后安葬于此,在千佛寨附近的贾岛村,还有荒凉破败的贾岛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