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悼念校长李荣滨先生

渤海

上午11点接到电话,得知李荣滨校长仙逝。悲伤、崇敬、不舍的情绪在脑海中弥漫开来。<br> 年前腊月二十六,我到家中看望他老人家。他从床上执着地坐起来,在我和家人的搀扶下坐到客厅的沙发上,我询问他的病情时,才得知前天他刚从医院回到家里。他淡淡地说:“修振啊,现在是日薄西山了。”尽管他说的很平很淡,但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也不知怎么接他老人家的话。坐了不到十分钟,怕影响他老人家休息,赶紧借故离开了。李校长起身执意送到门口,让我感动,让我动容。<br> 近年来李校长因为贫血,几乎每个月都要到医院去补血,受了些病痛的折磨。偶尔的相见,让人感觉到他越发的清瘦,但他平淡从容的人生态度始终没有变。他说自己是苟延残喘,活一天赚一天。他的脸面上没有一丝的伤痛、不满。平淡、豁达就是他晚年的写照吧。<br> 惊闻噩耗,想想人的一生太过短暂。在我们还是乳臭未干的学生时代,李校长是清瘦有活力的中年长者,他清瘦的面孔下,隐隐地透着些严肃,严肃中又有一丝幽默的学者气息。记得在我们入学开学典礼上,他说,为什么北方的小麦比南方的小麦好吃,因为北方的小麦生长周期比较长,所以同学们不要过早地谈恋爱。这句话,引得我们这些十六七的青少年们的一阵大笑。毕业后同学相聚还时时回忆起李校长说的这个有趣的笑谈。后来读了一些书,想想胡适的“胡说”以及北师大启功先生的自嘲等,再想想这内在的道理,李校长真有些名校学者的遗风。<br> 这些遗风也体现在学校的方方面面。当时学校“学博为师,德高为范”八个红色大字的校训醒目地立于教学楼楼身上,想必是化陶知行先生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而来,“博”与“高”的互换,恰恰体现了当时中师对学生的培养理念。后来学校又以北师大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了学校的校训,想必一定是李校长对教师培养和学校办学理念进一步思索的结果。<br> 得知李校长是文革前从淄博一中考上北师大的高才生,我们的心里又增加了一分崇敬。这是他担任我们班名誉班主任才知道的事情。我们由此也就明白了校训修改的意义,也明白了学校校名为何是启功先生题写的缘故了。(启功先生是李校长的老师,曾经亲自教过他,包括后来音体美报等的题写,都是出自启先生之手。启先生在李校长北师同学聚会时,曾亲自给校长题写了一幅扇面。)我们为我们没上高中,没进北师大这样的学校而感到深深的遗憾。这种遗憾也促使着我们不断进取着。<br> 作为我们九四级四班的名誉班主任,他每个学期会到我们班去做个交流报告。他给我们讲他去日本考察交流时的见闻,讲他们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事情。他看了我们写给他的学习生活汇报信说,信中错别字太多,这样当老师是不行的。每学期他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百块钱,给我们班包水饺,让食堂给我们做炸肉。现在想来九十年代时,一百块钱对李校长的工资收入来说不是一个小数字,对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来讲,在日日的清汤寡水中,却获得了一场饕餮之宴。记得中师二年级的一个暑假,我回老家池上中心小学义务教学生书写毛笔字,被淄博日报第一版醒目的位置报道。他在课间时间竟亲自拿着这张报纸送到我的手上,让我第一时间知道了,我上了淄博的主流媒体。他象一个父辈一样关心着我们,为我们的成长而感到喜悦。 温润谦和的言语、朴实真挚的行动,李校长在我们的心目中又是一个宽厚仁和的长者。九七年毕业留校,有幸在李校长身边工作三年,与李校长接触更多了,也更加深了这一认识。李校长很少发火,更没有见他因事迁怒于人,更未因我工作的过错,而直面地批评过我。早上我给他办公室打扫完卫生,忘记把钥匙从门上拔下来,他把钥匙送到我的手上。计算课时费,给老师们算错了,他说以后要多注意,特别是牵扯到老师切身利益的事情。<br> 记得某副市长曾经是学校的名誉校长,在学校建校的艰难时期,给予了学校很多的帮助,后来退休了。李校长对我们办公室的领导、工作人员说,一起抽空去看看这位老领导。人家虽然退休了,不能忘了人家。记得一次暑假大热天加班整理档案,李校长对我们这些加班的工作人员说,天太热找个凉快的地方吃点饭吧。有时跟李校长谈及他名校大学的教育经历,在区县任职的风风雨雨,建校时期的艰难困苦。他都举重若轻,轻描淡写。有一年因建校欠债,收到法院传票,李校长说,我如果进去了(法院),有个人给我送点饭,我就心满意足了。在他临退休之际,他在述职中说自己,有退休思想,工作做的不够。他把职位看得很淡,把人生看得很透,讲真话办实事,从没有居功自傲过。 <br> 写到这里,回忆点点滴滴,泪花涔涔,几乎不能行文。眼泪婆娑中,又闪现出2001年同他去五松山墓园看墓地的情景。那时他已查出血液的病疾,这病很不常见,辗转好几个医院进行会诊,都不太乐观。尽管知道他有疾在身,我对他早早看墓地,心里还是感觉不太理解。李校长笑着说,早晚得走,早准备一下,省得给后代添麻烦。<div> 谈笑中,倏忽又二十年了。这二十年中,尽管是偶尔见面,谈话中,他对后辈的殷殷关切之情,对教育的通透之理,让我们这些晚辈欣然、熨帖、敬意。大道至简,点滴细微才能真正地显现一个人的真实涵养。虽然了解到的只是李校长这座大山的冰山一角,但他身上所展现出来的涵养,对教育发展以及事物发展远见的判断让我们叹为观止,受用一生。<br> 腊月二十六幸而一见,人生幸而遇见先生。今日校长李荣滨先生仙逝,不胜哀惋。</div> <br>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愿杜坡山记住这位先生,愿孝妇河记住这位先生。<br> 吾辈之李校长荣滨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