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日雨水。我一直喜欢这个节气。</p><p class="ql-block"> 或许是缘自生活在缺水的华北平原,加上每年都要熬过一个干旱的冬季,所以生活在冀中的人们格外期待水的滋润;或许是一年中的第二个节气就是雨水,人们便觉得这一定是上天的恩赐和特意安排,所以对这个节气格外关注与珍惜。尤其是碰巧了,在这一天再飘下几点雨滴,那就更加让人感动了。于是就有了“春雨贵如油”的民谣,而且在民间从古至今被人们广泛传唱着。</p> 中国人对春雨这种特殊的感觉和情愫,即便是在水资源丰沛的江南,人们的认识也与北方几乎是一样的,这一点对南北气候差异巨大的华夏民族来说实属难得。多年以来,许多家庭总喜欢把自己的儿女取名“雨水”“雨田”或干脆就叫“春雨”,大概也是表达情感的另一种方式。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发现有一个现象十分有趣。</span>大概是雨水节气离春节太近了,尤其是像今年这样,春节过在了公历二月中旬,当雨水来临时才刚刚正月初七,即便是城里的上班族已经结束假期开始工作了,但大多数人心里仍然处于过年的状态,许多人容易在上班第一天心猿意马,漫不经心,脑子里仍然想着这几天还要抽出些时间,把假期中没有来得及完成的拜年和带孩子游玩等过年应该有的活动缺口补上。因此,人们总是揣着一颗还在过年的心迎接雨水的到来。另外,也许是这些年生活开始富裕些了,所以,只要遇到某某节日或哪个节气,人们总是喜欢在网上讨论着这一天应该吃什么,而且大江南北各有不同。似乎只有雨水,这个问题很少有人讨论和发布。我想这可能是因为这个时候春节储备的美食还有不少剩余,人们吃进肚子里的营养也还没有被完全消化,所以,大家用不着再煞费苦心地去研究并彼此提醒要吃些什么,以此满足口福、补充营养了吧。于是,人们便把关注点集中到这个节气会给生活带来些什么了。</p> 民俗告诉大家,雨水有三候:一候獭祭鱼。当暖风解冻的时候,捕鱼者便开始在岸边忙碌,有的地方还喜欢举行个小小的仪式,祈望一年有个好的收获。 二候大雁北归。雨水之后大地便开始回暖,万物开始复苏了,在南方的大雁和候鸟们会及时感知春的信息,于是踏上逐渐从南方飞回北方的遥远征途。 <p class="ql-block"> 三候草木萌动。雨水后休眠了一冬的草木,在绵绵细雨的滋润下开始萌动嫩绿的新芽,不久后大地便会出现雨媚风娇,莺飞草长的早春景象了。那真是雨水一到,春回大地,春雨随风潜入夜,柳丝含烟更怡人啊!</p> <p class="ql-block"> 是的,春雨是温润的,她像健康的处子楚楚动人,真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那和风拂面的暖意和一帘淅淅沥沥的微雨笼罩着人间,恰似给大地轻轻披上了温暖的纱衣,真是人间万物最美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春雨也是灵动的,当和煦的春风冒着尚存的寒意梳理满树柳枝的时候,一幕夜雨也会适时飞入阶廊,那雨似乎还有些娇羞,她会借一缕轻风与淡淡的春云谈笑着鸟儿的和鸣,与屋内酣睡的主人共同期待柳烟成阵,春色撩人季节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春雨更是蓬勃的。在静悄悄的滋润中,早樱被一夜间染红了,草木也很快就抽芽了,广漠的田野绿了,山涧里那股涓涓溪流也变暖了。这时间所有的人也会欢呼着冲出家门,释放被压抑了整整一个冬天灰蒙蒙的情绪,跟着满地的葱茏尽情欢喜起来。</p> 雨水节气在江南许多地方被称为“可耕之候”,意思是说雨水过后就可以陆续春耕了。是啊,一年之计在于春,有春季的播种才会有秋的收获嘛。<br> 民间的雨水时节有许多传统习俗。在巴蜀地区,出嫁的女儿会在这天由女婿陪同,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以感谢双亲的养育之恩。女婿要给岳父岳母带上两把藤椅作为礼品送节,对将女儿养育成人并嫁给他的岳父岳母表达感激之情。如果是新婚女婿来送节,岳父岳母还要赠送精致的雨伞作为回礼,寓意为乘龙快婿以后出门奔波时遮风挡雨用。这种淳朴的民俗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孝道,每个环节都充满了人性的大美,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长辈与后代的彼此敬重与关爱。不仅使当事者受益终生,而且还会让听故事的人深受感动。正因如此,雨水在人们的心底便显得愈加神圣、高贵、清雅和可爱。<br> 纵观历朝历代,不少文人墨客对春雨也毫不吝啬地倾注了大量的情感,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名句。唐代大诗人韩愈曾在早春时节写下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那位46岁时才中进士,由于不能舒展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的孟郊,从另一个视角描写道“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原籍浙江温州的当代台湾女作家琦君在她的散文《下雨天真好》中,以江南女性的细腻笔法写道:“下雨天富有诗意,叫人的心宁静……雨天总是把我带到另一个处所,离这纷纷扰扰的世界很远很远。在那儿,我又可以重享欢乐的童年,会到了亲人和朋友,游遍了魂牵梦萦的好地方。悠游、自在。那些有趣的好时光啊,我要用雨珠的链子把它串起来,绕在手腕上。”想想这是对那来自天上的雨儿有多么的热爱,才寄情于笔端,道出了藏在心里那一汪纯贞透彻的情感啊! <p class="ql-block"> 雨水了,勤劳朴实的农民已经开始准备热火朝天的春耕了。我想,所有的人也该开始从春节的绚丽焰火中走出来,按照先前的谋划为新一年的生活劳作了。如果说立春是春天交响乐的“奏鸣曲”,那雨水便是进入了春天旋律的“变奏曲”,此后,春暖花开的日子就要来了。你还在等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 面对雨水,我不得不说说当年杜甫名作《春夜喜雨》给我的启发了。</p><p class="ql-block">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半个世纪的人生履历告诉我,这应该是我在诸多歌颂春雨诗句中的最爱。</p><p class="ql-block"> 那是父母刚刚平反昭雪,全家回到北京的时候,我在新华书店里买了一本惦记很久的《唐诗三百首》,在书里我有幸读到了这首诗。或许是洽和了当时枯木逢春、苦尽甘来的心境,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她。我从心里觉得,诗中描述的丝丝春雨真是既知晓时节,又体贴人意,她飘然而至,催发了拨乱反正形势下国家的万般生机。尽管当时的我还是个懵懂少年,尽管当时京城正值深秋,我的心里却已经充盈着满满的春意,对今后的生活抱有无限美好的憧憬。</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静美的意境、深刻的内涵和每一个朴素的词语,都准确无误、非常清晰地敲击在我的感情键盘上,那种无以伦比的甜美打湿了我干枯很久的心田,那种深入骨髓的记忆更深深地印在了我人生的追求和记忆中。在以后的阅读中我进一步了解到,《春夜喜雨》是杜甫于公元761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那个时候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经两年了。在草堂生活期间,由于他经常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当地农民在交往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所以对春雨用情很深。他站在耕种者的角度,写下了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尽情抒发了难以言表的喜悦之情,字里行间赞誉了春雨无私奉献的品质。</p> <p class="ql-block"> 记得是在第二年雨水节气后的一个周末,正在上初二的我已经完全适应了京城生活,与身边的同学也十分熟悉了。在同学家参加学习小组活动的时候,我偶然发现这位同学的父亲是位书法爱好者,于是在心里捣鼓了好几天,终于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鼓了很大的勇气,恳求他的父亲能帮我把这首诗写成条幅。让我没想到的是,那位工作十分繁忙的叔叔一个星期后就亲自把作品送到了我的家里,并对我喜欢古诗词说了很多赏识和鼓励的话。从那天起,我逐渐成了这位叔叔家的常客,后来我们竟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我那位同学却只落得个沏茶倒水的尴尬角色。</p><p class="ql-block"> 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我感到疲倦想偷懒的时候,便会不自觉地走到挂在墙上的条幅前,站在那里用心品味那些静静陪伴我度日的小篆字体古朴的韵味,体会诗人创作时的心境。那位叔叔的话也会同时回响在耳畔,使我从此不敢懈怠失而复得、无比珍贵的学习时光。</p><p class="ql-block"> 雨水了,我珍爱这个时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2021年2月18日 燕山脚下)</p><p class="ql-block"><br></p><h5><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注】图片摘自网络。特此致谢。</span></h5><p class="ql-block"><br></p>